作者/张澜涛

作者(右)在萧平先生画室采访并留影。
引言
记得去年临近岁末的时候,我与资深媒体人、作家、南京媒体艺术家园创建人梁平先生赴太仓,出席新金陵画派优秀传人、当代著名书画、鉴评大家,同时也是南京媒体艺术家园群友萧平先生“游于艺书画作品展”开幕式。
萧平在致词时说:“我这次的书画作品展在太仓举办,为的是致敬娄东画派的古代艺术家们,致敬新金陵画派各位前辈绘画大师们,因而将自己的书画作品在此做个综合性的展示。在这个书画人才辈出的地方举办个展,我感到非常高兴!”
从萧平言简意赅的表达里,使人不难听出,他和曾经有着多年忘年交的恩师、已故新金陵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宋文治先生情深意笃,交往甚密。宋文治是他在书画艺术创作道路上十分敬重的前辈。因此,他在恩师之子、著名画家、省国画院原院长宋玉麟先,生的帮助和支持下,前后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终于实现了他在宋文治故乡举办个展的愿望。
回溯历史,300多年前诞生在恩师宋文治故乡太仓的 “娄东画派”(因注入太湖的娄江在太仓古城的西侧流过,故太仓别称“娄东”,画派亦因此而得名),史称“清初四王”,是当时体制内的宫廷画家,代表了其时国家层面最高水平的艺术家,与同时代的“清初四僧”,有着不同艺术表达方式的区别。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四僧是体制外的新文艺群体艺术家。清初这两个派别的杰出画家们,迄今对中国当代画坛仍产生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因为“娄东画派”产生在萧平恩师宋文治先生的故乡,我以为,从他个人感情色彩上而言,研究与传承的侧重点可能会更偏重一些。
清初以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为代表的江南画家,形成了中国美术历史上重要的“娄东画派”。后又以王翚为首,派生出著名的“虞山画派”。所以我们在欣赏萧平作品的时候,这些古代大家笔墨遗韵与精湛技法,都能在萧平呈现的精美画作中,看到被他传承和糅合了的新的艺术印迹的隐现,沉浸在他格物致知、百感交集的绘画格调中。
观摩萧平的书画展,使人宛如徜徉在清新雅致的艺术长廊里,分享在文化气场超然脱俗的意境里。
眼前一幅幅凝聚着萧平创作才华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小品画、书法等系列作品,无不体现着他长期以来对书画艺术孜孜矻矻的追寻与践行的功力,透着他超人的艺术才情与独树一帜的艺术品位,恍如他用笔墨丹青倾心培植的艺术奇葩,散发着撩人心醉的别致芬芳。
古今融汇,开拓新境
萧平的“游于艺书画作品展”,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当数他借古开今、清新放逸的山水画风格,以“寓古喻今”的表现手法为引领,将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山水形貌,艺术地再现在画面之上,使其奔放的才艺、心灵的感悟、笔墨的底蕴,得到了充分的践行与展示。
萧平师承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画艺术大家的技法,从“北宋四家”“南宋四家”“元四家”“吴门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画派”“清初四僧”“扬州八怪”“金陵八家”“新金陵画派”“海派”等古今优秀艺术家作品中,博采众家之长,广泛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笔墨表达的深邃意境和挖掘的艺术纵深。历经多年岁月磨砺与勤勉努力,他走出了一条“仿古不泥古,创新有见地”,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创作新路径,因而使他在当今的书画界,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优秀艺术家。
看萧平的山水画,恍如有股子不同寻常的气息扑面而来,隐约感觉他受到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影响与熏陶,其文人画的特质非常鲜明。他的山水画,总能体现笔墨寄情的美好心境,以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至上情怀,展示了他豁达、朗润、清逸、洒脱的绘画风格。他的画作,总能在精湛的技艺中凸显意境,在意境中张扬个性。
他的山水皴法或而乱石,或而披麻,或而雨点,或而乱柴,或而卷云,或而斧劈与点米,交替着使用。并根据自然山石纹理表达的需要而定,依凭提增画面特定的美感作用而定。意在心中,形在笔下,美在画上,达在远瞩,师法自然,情趣盎然。
从萧平多幅山水画作品赏析评论角度讲,他继承传统的笔墨功夫下得很深、很扎实,诠释和演绎古人的山水技法的悟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一切宛如春风化雨般融入他书画创作的情愫之中,有效地支撑着他沉得下、收得起、不匆遽、不浮躁的艺术探求心智的形成。我以为,这或许就是萧平长期艺术践行的学问积累、学有所成的沉淀。
仔细欣赏萧平的山水画作,使人深深感觉到倪云林、沈周、唐寅、仇英、董其昌、八大山人、龚贤、吴昌硕、任伯年等这些古代绘画艺术大师们,如同个个跨越时空地活在他心中一样,可以随时随地让他带着问题乃至困惑,敞开心扉地与他们交流、探讨与对话。久而久之,才有了他笔下古今山水面貌的融合、演绎、继承、创新和发展。
在博大精深的古人面前,萧平的敬畏之心化为“谦卑”二字,这让他毕生受益匪浅。他把古人所云的“古今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的戒律,时刻铭记在心间,进而使他在艺术践行无尽头、学无止境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集书画鉴评藏于一身的艺术成就。
从我有限的欣赏与认知角度看,萧平在毕生从事艺术品创作的过程中,独辟蹊径,别开生面,与众不同,无疑是助他山水画践行取得成功的一个标志性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接古今地气,融会贯通开拓了新的境界。
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清新放逸。由于萧平山水文人画特点,有效地支撑着他笔墨底蕴的施展,又能在解读和演绎宋元以来山水画精髓的同时,侧重把文人画诗书画合一的艺术元素,恰到好处地融糅到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之中。他以或素雅、或明丽、或多姿多彩的色调,简约的风格,清丽的笔触,把对自然界真情实感的山水,重新组合和变通,以清新的面貌呈现于欣赏者的视角。再经过多年的笔墨淬炼,形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山水文人画的风格,给当代的山水画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与活力。如徐徐清风拂面而来,使人感觉他笔下的山水清秀新颖,不落俗套,充满了情趣盎然的万千景象。
情致高迈。萧平以笔墨操行素志,寄托他对山川形胜的一片挚爱深情。山水之情,得之心而精于变的艺术情愫与天赋,淋漓尽致地跃然于宣纸之上,那笔端的诗情画意,悄然让欣赏者的视觉观感,伴随着他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展示,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和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尤其是那情致的高雅超迈,艺术地再现着他的人格魅力,在其倾心创作的山水作品中,得到情感层面的恣肆放纵和精神境遇的升华。或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传递山水之情之景的美不胜收,在萧平的丹青笔墨描绘中,闪耀着艺术情境的亮丽光华,情景交融,高迈脱俗,敞开心扉,尽情述怀。
构思巧妙。萧平运用多元素的组合,搭建山水画与众不同的构架。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林一壑,一塘一泉,既来于自然,又胜于自然;既有自然界的形,更有他心中的意。尤其是这意,为其匠心独具的创作,提供了灵动的、笔墨施展的广袤空间与天地。高度艺术化的领悟、浓缩的自然山水,在他笔下就是一种“纸上造山、山中造景、景中生意”的高于现实的美图再现。可谓萧氏山水画思考缜密,布局精巧,别具一格,独领风情。
美学贯穿。山水之美感是萧平创作山水画时,潜心营造的山色空蒙、氤氲缭绕、峰峦叠翠、林壑幽深的意境美。触景生情,情景交替,把人们对山水的爱,提增到至臻完美的层面上来。此类山水美图,谁能不爱。
因此,萧平山水作品的美感,是可以这样认为的:从搜尽奇峰打草稿、酝酿成熟,到创作成画再到人们视觉观感的分享,都具有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显著特点。从某个层面讲,没有画家率先身临其境的体验,哪来欣赏者身临其境的观感。有人把山水画家形象地称为领略名山大川的导游,引领游览者一起游览其间,品味其中,从而达到怡情悦神,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艺术感染力。
始终贯穿在萧平山水画创作中的美学观念,是由其审美情趣、意趣及超越常人的悟性所决定的,并且达到了他审美深层次的较高境界: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浸润和陶醉在山水美学的氛围里,使其山水画作充盈着灵动的美感、激情的迸发与个性的张扬。
承上启下,标新立异
追溯宋以后,尤其是元以后文人山水笔墨精髓与技法,可说是萧平绘画生涯的一个侧重点和重要方面,亦是其取得丰硕创作成果不可或缺的要因。
这是因为,元代的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四大家,几乎清一色地师承五代董源、巨然等宗师笔墨技法,在传承中刷新了山水画的面貌,注入了清新的气息。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等重要代表性画家,顺水推舟地师从元代四大家的笔墨技法,亦在情理之中,并以其山水画作品为标杆,寻道变法,求新求变,开创了明代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萧平有一幅题名《柳下钓鱼图》的山水画作品,就是他改画沈周的作品,实际亦是他“师法沈周”山水的再领悟与再创作,并书录了沈周的原题款:树根容我坐/八座未必安/苦履春泥湿/荷衣晓露干。是属于诗书画合一的优秀作品,是沈周那个时代典型的文人画风格的回放与再现。
萧平告诉我说,这是他改画沈周山水作品比较成功的尝试。确实改出了沈周山水的细秀格调,文雅蕴藉的风格,在领悟中融进萧平自己的山水的清秀、隽永、雅致的特色,隐约感觉他在改作中与沈周进行了亲密的对话与交流,产生了古今山水绘画艺术的许多共鸣。进而把沈周步入中年以黄公望为师,晚年痴迷于吴镇而得深厚的艺术底蕴与技法,跃然于改作的画面之上,足见其功力非同一般,不失为深厚的艺术素养与画格的体现。
不妨再以萧平创作的《爱莲居图》为例。透过一岱远山看近处的荷塘、婆娑的柳影、古代的房舍和独坐塘边的古人,可见他笔下古典绘画功底的深厚。
在近处的一泓荷塘里浮于水的荷叶,和穿于叶而绽放的芙蓉,营造的是赏心悦目的、清新雅致的景,弥漫着抒情的文化气息,隐溢着画家艺术情操的光彩和锋芒,呈现的是萧氏别具一格、借古开今、清新放逸的绘画风格。
在《爱莲居图》这幅画作中,画家笔下远处的山,不全是背景的衬托与点缀,而是艺术处理上的一种烘托与渲染。集山景、塘景、柳树与房舍及人像于一体的综合图景,是画家对古今山水的有机融合,实属典型的借古法走新路的绘画技法展示,是一般画家笔下难有的艺术表达样式。
我以为,这样的画法可以使不同境遇下自然界的景象,在画家笔下重新组合之后,得到源于真实、高于真实及跨越时空的情景交融与创新驱动。
就《爱莲居图》这幅作品而言,古典和现代的山与景互为衬托,呼之欲出,可以把欣赏者由观画而产生的想象力,提增到接近于画家意境渲染的层面,从而使作品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欣赏者悄然感受和认知。
假设那远山就是紫金山的一隅,它近旁的玄武湖,稍远点的莫愁湖,皆有大面积荷的植被生长。那么这样的组合可谓之紫金山映玄武荷,紫金山映莫愁荷;如引申到南京之外,亦可谓之紫金山映西湖荷,紫金山映瘦西湖荷,抑或更多说不上名字的湖及荷。这或许就是萧氏笔墨艺术引发了人们的丰富想象,以及与画作一起产生的欣赏视角的共鸣。
《仿沈周柳下钓鱼图》
《江上草堂图》
《爱莲居图》
《约旦印象》
《斑烂奇峰》
《秋山读书图》
《江南春雨》
《试将枯笔作溪山》
向名家学习,提增欣赏能力
这样说来,我对萧平山水作品的赏析,便格外地有了评说的兴趣,向萧平学习,可以提升我的评论层次,看他笔下又一幅精美画作《江上草堂图》,我欣赏的视角再一次被他画面渲染的意境和意趣所吸引。
不管评论萧平的山水画,还是评他的人物画、花鸟画,皆需要对宋元以来中国画坛上一些有影响的重要画家有所了解,否则,将无从评说,难言其是。
比如《江上草堂图》这幅山水画,就是萧平仿清初著名画家石涛作品的画作。字款流露仿作时的原因及心境,落款为“萧平之与先生国生壬午年七十五写”,富款、署名、钤印、闲章俱全,体现了仿作的完整性。
石涛是萧平推崇备至和十分敬仰的清初著名画家之一。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重要画家,他承上启下,开宗立派,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理论家。他那“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的画论思想,至今仍在中国当代画坛产生深刻影响,依旧闪耀着不朽的画论光芒。
石涛是清初僧人画家,跟八大山人、髡残、弘仁合称“清初四僧”,其绘画技法高深苍古,禅意渊源,没有深厚的古典山水绘画格法的功底,是很难仿作成功的。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萧平有着19年的南博古字画鉴定从业生涯,数十年的古代绘画仿改与长期绘画实践的积淀。这就好比是他用一把跨越时空的“金刚钻”,干起了仿改古人画作的“瓷器活”。
透过仿作所呈现的画面,我感觉萧平不但仿出了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石涛山水的挥毫纵肆的硕笔技法,淋漓放逸的生动的艺术情愫,还融入了自己笔墨技法的附加浸染,提增了仿作格法多变、融古汲今的艺术氛围,增加了画面新的美感。
山水画作为独立存在的画种始于隋唐,从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到王维的水墨山水、苏东坡的文人山水,再到此后历代画家及萧平等当代画家们的潜心创作、演绎和诠释,使得神州大地上的山川形胜,越发被描绘得秀丽动人、美艳多娇。萧平老师借古开今、清新放逸的笔法风格,就是他对国画山水艺术的一份辛勤耕耘与孜孜以求的奉献!

艺术家园群友与萧平(中)在太仓开幕式现场留影
作者简介
张澜涛,文艺评论家、南京媒体艺术家园群友。2018年之前以创作并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为主,总字数达100余万字。2018年7月以后转入书法、国画、油画、漫画及影视与话剧等文艺作品评论,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浪、凤凰等各大网媒与纸质媒体,发表文艺评论作品40多篇,总字数达到25万字。其中山水画评论《泰山雄姿》、花鸟画评论《紫气东来》等,被全国各省、自治区及港澳台大满贯转载,产生了不俗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