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不忘初心,是广大青年的政治选择,也是广大青年的人生航向。历史不会忘记知青奉献的一代,回忆知青岁月,诠释那段岁月的美丽,当年的磨练,也是今天的财富。
多少年来,不曾敢忘。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段燃烧着青春,回首往事,总让经历的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又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历史的长河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知青却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为历史留下可供评说、他们凭着岁月磨练和昔日往事的写照,记载着丰富传奇的独有经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四十多年过去了,那一代人却渐渐的淡出了时代的舞台,只有滚滚向前的车轮留下道道辙痕,牵着的思念,连着的思绪,刻进心田。
【 作者序言】最近,哈尔滨市新冠肺炎疫情反弹,我所住小区H座4月20日发现一名确诊病例。在严峻形势下,我们这些退休人员只好居家避疫,静待生活重新恢正常。宅家日久,心情烦躁,突发灵感,何不利用这段空闲时间,把下乡插队的陈年旧梦,回忆记录下来,与当年的知青伙伴们共同分享,以纪念远去的芳华,重温青春岁月,凝聚战友情谊,抚慰渐渐变老的心灵。我于1974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落实五七指示,下乡插队到黑龙江省巴彦县农村,到1976年2月参军入伍结束,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亲身经历了春耕、夏锄、秋收、冬贮等农业生产全程劳动,一年四季,不论寒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艰苦的生活中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在与农民(当时称谓是贫下中农)的交往中,感受到了他们的纯朴善良,坚忍不拔的性格,也亲眼见证了昔日东北农村的贫穷落后。下乡插队生涯是我们这批中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放飞青春梦想的出发点,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一定基础。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段特殊的生活阅历,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
本文拟按时间顺序,以曾经的平凡琐事为主线,讲述青春过往。同时,借此机会向与我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青年点战友们致以崇高敬意!对你们的支持鼓励认同表示衷心感谢!
2020年4月25日于哈尔滨
{巴彦县榆树公社(乡)}
第一集《报名出征》
文/李荣久
公元一九七四年初冬,西伯利亚的寒流横扫东北大地,气温骤降,地处北部边疆的黑龙江白雪皑皑,江河冰封,万木凋零,比往年更加寒冷。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沉寂数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又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并掀起了新的高潮。俗称老三届的高初中毕业生早已于一九六九年以前,陆续奔赴生产建设兵团或国营农场,七O届中学生绝大多数留城安排工作,此次下乡对象主要是七一至七四届中学毕业生。

在上山下乡问题上,伟大领袖毛主席曾作出重要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他老人家还充满诗意语重心长地说:“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一时间各企事业单位、厂矿学校,大张旗鼓的宣传广播,挨家挨户的开展动员活动,大办学习班,可谓声势浩大,家喻户晓。按照政策规定,除独生子女外,其余适龄青年都应下乡,如果兄弟姐妹当中已经有两人以上下乡的,可以留城一人。机关事业单位及工矿企业负责职工子女上山下工作,分别和各县政府挂钩,在农村生产队建立青年点,集中吃住统一管理,下乡青年由所在生产队领导,和普通社员一起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当时愿意去农村插队的人很少,主要是人们留恋城市生活,从前几年到兵团农场落户的邻居朋友等熟人处得知,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产生了抵触逃避思想。虽说强调自愿下乡,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胳膊拧不过大腿。对主动报名的,通常由所在街道办事处组织人员,敲锣打鼓上门送大红喜报,更有甚者,对拒不报名的也上门送喜报,企图逼迫当事人达成事实。
另一个有效手段是给下乡对象的家长办学习班,每天下班后由所在单位组织学习文件,不让吃晚饭,持续到夜里九点多钟,名义上是提高职工思想认识和觉悟,实际上是在施加压力,长此以往,一般家长很难顶住。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报名的。我家兄弟姐妹四人,哥哥和二姐在工厂上班,大姐前几年已去农场落户,按政策我属于下乡对象。与我一起报名去同一个青年点的,还有姑姑家的表哥李国良。大人们主要考虑哥俩在外边可以作伴,遇事能够互相照应。表哥和我一起从小长大,比我年长两岁,是我青少年时期崇拜的偶像。他一米八二的个头,身材魁梧,胆大心细,沉稳老练。以前经常带我去松花江游泳,江心岛上钓鱼,江北小木桥摸蛤蜊,到松浦湿地打野鸭子。有他和我在一起,对去乡下生活的恐惧感也就消除了,同时看到多数同学和居民院儿时伙伴也都下乡了,觉得这是社会趋势,个人命运本该如此,由他去罢!知道我报名下乡的消息,母亲几次偷偷落泪,作为最小的孩子,她舍不得我离家下乡受苦,万般无奈,默默地为我准备行李物品。
1974年12月16日,是我下乡出发的日子,我和同一批下乡插队的知青战友,上午在指定地点集合,统一乘坐父亲所在单位,哈尔滨制锹厂租用的公交大客车,前往下乡目的地,巴彦县榆树公社新春大队,随行的还有厂里派出的两位带队干部。当日中午准时出发,汽车驶过东江桥向北行进,我所熟悉的天鹅项下珍珠,美丽的冰城哈尔滨逐渐消失在身后。一路风尘,一路颠簸,傍晚时分到达新春大队,各生产队早已派人等候。按人员分配花名册,带队干部点名下车,我们去第三生产队的十三名知青,換乘来接的马车,沿乡村土路翻过两个高岗,便到达了住处,一户农家大院。
生产队长和几名群众热情的迎接我们,晚饭后,男女知青分别回到寄宿的社员家里,房东为我们男知青烧了一大锅热水,还炒了瓜子给我们吃,这里还没有通电,屋里点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我们八名难兄难弟住在一间草房里的两个对面炕上,入夜就寝后,我翻来复去睡不着,一来火炕太热不习惯,屋里冷的还 有点冻头,二来平生第一次在陌生的地方过夜,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不知道明天和以后,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待续:共计二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