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衣闲坐赏杏花》以“淑气催暖发春华,陂水参差二三家。一帘絮影轻似梦,素衣闲坐赏杏花”的七言诗总起。该诗貌似七绝,平起平收,首句用韵,首句尾字,二、四句尾字,韵脚皆为a,但由于诗句中某些字的平仄不合格律,所以不能算七绝,只能算是自撰改良七绝。就语言结构讲,除第二句外皆为2212句式,如:素衣|闲坐|赏|杏花;就语法结构讲,一、四句为主谓宾结构的完整句子,且第一句的“催”“发”,第四句的“坐”“赏”皆为连动词谓语,即有第二动词。该诗首联的起句:“淑气催暖”和对句的“陂水参差”,对仗尚属工整;尾联的起句:“一帘絮影”,和对句:“素衣闲坐”,对仗也还说得过去。该诗营造了一个坐赏杏花的温馨可人的场景:淑气催暖,参差人家,一帘絮影,素衣闲坐。

一个自撰改良七绝都能如此温馨可人,那真正的古诗词又会营造什么样的氛围呢?
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首句“淑气催暖发春华”,这“淑气催暖”,源出杜审言的五律颈联起句”淑气催黄鸟”,“黄鸟”变成了“暖”;“发春华”则源自鲁迅的《无题》首联的对句“寒凝大地发春华”。
第二句“陂水参差两三家”。出自宋.袁说友的《峡路山行即事十首》首联的起句“短篱深閟两三家”。“閟”通“闭”,当“掩蔽”讲。作家将“短篱深閟”换成了“陂水参差”。作家营造了一个坐赏杏花池塘畔的错落人家。
第三句“一帘絮影轻似梦”。“一帘絮影”乃秦观《八六子.倚危亭》词“夜月一帘幽梦”句意。“轻似梦”是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意。
这是作家对古诗词的兼收并蓄,驾轻就熟,这种能力是非常人能具有的。
第四句“素衣闲坐赏杏花”,切入了美文正题。

于是,我们迎来了作家翰墨飘香,低吟浅唱的诗情词意的开挂。赏杏花,赏的是“一枝杏花春带雨,沾衣欲湿的缠绵”,这分明是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别解,是宋.志南“杖藜扶我过桥东”,对一路绿柳翩翩,细雨沾衣,红杏灼灼的春日远足的惬意的描摹。
赏的是:“雨巷深处卖杏花深情款款的轻唱”。这是诗人陆游,在深感“世味年来薄似纱”,但却宽勉自己“素衣莫起风尘叹”的境遇中,于“小楼一夜听春雨”时,预感“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明快的字眼,却表达了诗人的落寞与惆怅。
赏的是:“红杏枝头闹春风雀跃花蕊的春意。”这是宋祁“浮生长恨欢娱少”,而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盎然春意的眷恋。
赏的是:“杏花疏影弄长笛,一夜盈盈的月明”。这是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洛中午桥旧游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的由豪酣转成怅悒的婉叹。这也让我们一睹陈与义的词疏快自然,不假雕饰的风采。

爱物及乌,作家由赞杏花,而傍及杏花村、杏花汾酒和那“遥指杏花村”的牧童。“酒旗深深”,“柳条依依”,卖酒村姑的“灿然一买,便盛开一朵莹莹的杏花白”。于是这八杆子打不着的杏花村、汾酒、牧童,便被投入“赏”的序列。
“絮影轻飘,柴门深锁”,“可是,杏花们却耐不住寂寞的缠绕,她们有的爬上围墙,婆娑着一抹抹红艳艳的倩影”。这诗意的语言,是宋.叶绍翁“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游园不值”的诗意诠释。
“顽皮地把春景捎上枝头,嬉闹着春和景明的妩媚”,则是对宋祁“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着意渲染。这位拈花微笑的红杏尚书,绝不会想到还有一位作家,在数千年后记挂着他“是否还在岁月深处,浅唱低吟着花事染红留白的况味?”
作家巧妙的借用了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诗句,让“此夜曲中闻折柳”生变为“散入杏花月深沉“,“让杏花的疏影,白描出一幅境界写意的画”。
作家之所以如此激赏杏花,因为他希望“一袭素衣如杏花一样纯纯地留白。不管岁月风起,还是人生潇潇地雨落......”
2021年4月13日(美评第Ⅱ季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