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 匠
随笔作者/向远茂/图片引用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神州大地处处都有石匠的身影和烙印。从敦煌的石窟、万里长城、乐山大佛、千佛洞、古都建筑、赵州大桥、高楼大厦、山村屋舍到圈墓刻碑、民间用工、雕刻石头,无不闪耀着石匠与石文化灿烂的辉光······
石匠从事的工作:可以采集石料和宝石原料,更可以将石料加工成品。石匠是历史传承时间最长最久的职业,从古石器时代的简单打磨石头到现代的石雕工艺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离不开一代代石匠们默默的贡献。许多流传千古的碑文,许多精美绝伦的石刻佛像,许多精巧的宝石雕刻,还有那些经典的石桥技术,石匠对中国数千的历史文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石匠是力量、技巧与艺术的美妙结合,雕龙、虎、狮、豹、鸟等飞禽走兽活灵活现;刻花、草、梅、兰、竹、菊等花草植物栩栩如生,从皇宫的雕栏玉砌到民间的柱墩、牌坊、刻碑;无不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石文化以及石匠的聪慧和精神。我曾见过红石林马达坪的石刻虎、狮雄壮威武;见过先锋至河西驿道边的墓葬石雕,我在惊讶和感叹中绕着墓葬看了又看,那墓葬大而美观,牌楼、花鸟、竹兰两层雕刻,主次分明,渐次递进,立体感强,肃穆而庄重,真有“神功鬼斧,巧夺天工”的感觉;还有永顺塔卧的石狮子也是名满国内外的,那里的石匠雕刻的狮子是体态鲜活,高大威猛,目光有神,尤其是狮子口中的含宝,那更是雕中“一绝”,手能伸进狮子嘴里,那“宝”却是无论如何也取不出来的,可见石匠们智慧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非同一般。湘西州内有很多的单位门前都放置两尊狮子来镇守,既驱魔镇邪又美观气派。
我所真正接触的岩匠是村里的土石匠。我们村里的石匠向顺夏的手艺是能雕龙刻凤的,虽然不是很出色、但是能做得;其次就是向远富等一大帮土石匠既不能雕狮雕龙也不能凿鸟刻花,最多只能圈坟刻碑,再就是打碾岩、碾槽、石磨、碓舂、粑槽、猪槽、椒钵、柱墩;砌包坎、建石桥、修河堤、铺岩板路等等。那是个很辛苦劳累的活儿,不能吃苦的不敢做石匠,没有灵气的做不了石匠,缺乏耐心的不能做石匠。他们靠的是力气,做的是重活,出的是细工精品,要把大块的石头修圆修方或扁或长都在那一锤锤一凿凿之间,夏秋天汗流浃背,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背后衣服的汗盐渍就像一幅“地图”,在阳光下能清晰的看到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疆界与线路,手掌中的老茧色黄而坚硬,抡着锤子不断地捶打着钢钎,钢钎凿出一道道规则的条纹,脸上的汗水与石屑碎片纷纷落下;冬天里早露寒风,一头冷雾,一脸霜冻,双手裂痕,仍然佝偻着腰埋着头挥动着手锤对准钢钎敲下去,发出叮叮铛铛的敲打声,山村在宁静中醒来,也在锤声里夜幕悄悄降临。
石匠很劳苦,但也很受人们尊重。村里人要请他们来做石活,都是热情招待的,一日三餐,晚饭得喝酒,菜差一点无所谓,但酒是不能少的。在七十年代都是邻里帮工或换工,如今随着“打工族”的风生水起,现也收工钱了,每个工将近两百元,工匠们做的是点工或包工,包工的收入那就更高一些。石匠们的那一套工具有:大八方锤、大摇锤、方铁尖、长钢钎、短钢钎、手锤、钻子、棱钻、扁钻等等,要降服坚硬的石头必须得硬对硬,那些顽石才能在他们的手中变得恭顺而老实。
人生,一辈子难免会经常遇到那些难办、难耐、难缠的恼心事,有的甚至挠头而又棘手。那么,我们就需要有石匠的智慧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和强硬的手段,把那些“硬岩顽石”修整打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