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秋子:阅读历史小说意义何在?
汉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在当时那个时代,诞生了一本伟大的书——《史记》。
《史记》这本书,是在汉武帝那个时候写的。这本书写的是在汉朝以前和汉初时,古人是怎么生活的。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情,大部分都是靠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来佐证的,《史记》就是文献记载。司马迁写这本书,是寻访了很多当事人的族属和历史事件发生地的,真实性有一定的保障。
我近年来创作的历史长篇小说《汉家天下》,要感谢司马迁留下的《史记》;因为他已经把史实框架给勾勒出来了,里面的人物很精彩、对话很精彩。就这一点说,我认为司马迁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在写作过程中,我要求自己的作品中人物是丰满的、故事是丰满的,我写的所有东西都需要能解释得通。因为汉代文字记载很少,可参考的资料很少,有时候,我实在没有办法写出来一些具体的东西,我就把它虚化。二月河先生写的是清代的事情,因他熟读红楼梦,那时候的人们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红楼梦》这本书里几乎全都有,所以他写得很详尽,关于环境、服饰、器物等方面的描写很逼真。他是一个很勤奋的学者型作家,我不是。其实我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写了一辈子书的人,可以说是老了,没什么事情干了,就写作,一写就写到汉朝去了。
由于要写那时候的事,所以我对汉朝的人吃什么、用什么、怎么走路等问题,很感兴趣。譬如说,在汉朝的军队中,是怎么辨别军官等级的?古代的军队跟现代军队一样是有级别的吗?我了解到,汉朝的军队大概有十三个级别,比较低的是屯长、队率、什长,较高级别的叫校尉、将军,最高的是大将军。我们现代军队中,军官的领口或者肩章上都会有军衔等级的标志;那么在古代的军队中,他们怎么标志军衔,怎么辨别军官的等级呢?我当时开始写《汉家天下》的时候,涉及到这一问题,很困惑。后来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写到在汉代的军卒穿着中,前后都有一片铠甲,中间用绳子系起来,这个绳子结花的不同系法,就标志着军官的不同等级,这就是在汉朝军队中如何辨别军官等级的一个标志。看到这个资料,我茅塞顿开。这也是我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个有趣的事情。

为了使我的小说能更具有感染力,能为读者带来更强烈的代入感,我走了河南、安徽、江苏三个省的许多历史遗址,行程几千公里,实际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去体会古人可能所处的环境。这一段经历,有很多惊喜。我发现了很多诸如“篝火狐鸣”“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等历史典故的发生地,至今仍存在。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洗刷,仍能传达出一些久远的历史信息。
我觉得,历史的无形印记,将永久地定格在我们的文化里。汉朝初年大概有近五年的楚汉之争,再加上反秦起义三年,一共有近八年的时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产生了大量典故、成语,这都是故事。这些故事通过文字和口传的方式留了下来,便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在秦末汉初的这八年的时间里,竟然产生了八十多个成语,可见那段历史是何等丰富!
历史这条长河里,发生过很多事情。如果我们了解的话,可能就会重新定位我们的人生,重新确定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重新去评判以往的得失。有些东西,没有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重要,它相当于历史长河中的过客,终究会过去,而并非具有永恒意义。
比如,我们中国人在最近这四十年中,人们的幸福观,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这实际上是一部科技演变史;就是以各种电器为标志的物质条件升级,从而构成了幸福感的累积。这种幸福,禁得起推敲吗?
其实,凡是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过去都曾经发生过。不要以为我们比古人聪明多少;古人落后于我们,只是在科学认识水平和科技能力上落后,他们的聪明才智、处理问题的方法、办事的能力,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现在可能是由于我们学的东西分科太细,有时候处理一些问题的能力,反倒不如古人那么明智。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去的事又并不完全和我们一样。简单举个例子,就是“义利之辨”。儒家思想讲究把“义”摆在最高位置,可是我们现在很大一部分人是把“利”放在第一位,“义”放在后面。我们今天在座的,作为文学爱好者,应该有义务弘扬文化、传播文明,很多事情不能全部以“利”来衡量。
古代的礼仪、典章制度,包括受到很大非议的“大一统”文化,对我们这个民族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好的,这一点,是我在研究汉初历史时,从史料中、从诸子百家的言论中、从历史人物的行为逻辑中体悟到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演变的趋向,是有一种内在驱动力的。它一定要符合各主要社会层面较为一致的需求,才能发展下去,否则就会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这跟先验的理念、制度设计是否“正确”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要用实践来检验。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要看到它是否有必然如此的逻辑。即便想改善,也不可能做到断崖式的切割。今天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历史上都曾发生过,并且有过很有效的解决办法,也有过深刻的教训。

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道理:我们不可能是一个没有历史背景的人。我们是有历史背景的。比如,不能简单化、脸谱化地说,民国就只是地主、宗族、军阀的年代,清朝就只是奴才、皇帝的年代。历史的涵盖,远比这个广泛和深远,我们要观照到经济、文化、行政运作、社会管理、伦理道德、生产技能等各个细部上去,找到某些延续的脉络,发现历史传承独有的“生命力”。
所有过往的历史,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我们必须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认领”这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承载着五千年以上的历史文化传承,只是我们有时候不能察觉而已。故而我认为:无论我们的历史是好是坏,它都是我们的历史;不是美利坚那个民族的历史,也不是英国那个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历史,而是我们中华民族也就是华夏的历史。我们是不能无视我们的历史的,我们一定要研究它、知道它,弄清楚它的发展脉络和演变逻辑。
说到历史小说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有的人说:历史小说不就是瞎编吗?其实不是。历史学界有一种看法,是把历史的著作分三类:第一类是学者的研究著作,这是最重要的。第二类就是口述历史,用口述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个人经历记录。这就是口述历史,这也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第三类就是历史小说。有的学者认为,历史小说也是一种历史著作。意思是说,作者描写一段历史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历史研究。
今天我所说的,并非系统的看法,只是自己在历史小说写作中的一点点体会。我也希望,读者在阅读优秀历史小说的时候,能有类似的体会。在当代,优秀的历史小说数量并不多,但影响却非常大,读者们是被什么所触动了呢?我总结一点就是:“历史从来不曾远离。”
历史并没有远离,它就停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往往没有这个自觉,不够珍惜,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以延续者的身份参与进去。
(根据作者在海南万宁凤凰九里书屋的演讲稿整理)

【作者简介】
清秋子:著名作家,祖籍江苏宜兴,1952年出生于重庆。幼年随父母移居长春,曾下乡插队八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旅居海口从事写作。以揭示北漂生活真相的长篇小说而闻名,继之在传记创作上独树一帜。
代表作有:《我是北京地老鼠》(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作品奖)《六莲》《百年心事——卢作孚传》《国士——牟宜之传》《明朝出了个张居正》《惊艳与苍凉——张爱玲传奇背后的真相》等。
《汉家天下》为作者首部多卷本历史长篇小说,出版后,连续登上“百道网”好书年榜及月榜、《南国都市报》好书榜、文艺出版社联合推荐书单等,初评入选“全国图书馆推荐书目”,并被“喜马拉雅”录制成多人演播剧播出。
责编: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