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向求纬,男,74岁,重庆万州人,中共党员。曾于18岁到38岁下乡到大巴山区城口县待了20年,教过书,作过文化馆、县志办干部,后调回万州日报(现三峡都市报)作编辑,已退休。创作新闻文学作品600余万字,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级获奖,出版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10余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三峡都市报主任编辑。


“麒麟杯”《百年辉煌》庆祝建党百年
诗歌散文有奖征文
向求纬参赛作品展示
编号:132
【诗歌作品】
川陕苏区人物(组诗)
作者:向求纬
《李先念》
一碗水
其实不止一碗
位于一方山石上
脸盆大小
冬暖夏凉
不溢不干
一位红军将领
轻轻地掬起一捧
尝尝 尝尝
他转身问问老乡
这石头上浸出的水还是叫泉水吧
这八台山上的泉水
怎么这样清 这样甜
他双手扠腰
端详着周遭的山势
这儿好风景啊
空气真好
又有这股永不干涸的水
等仗打完了
建个疗养院怎么样
红军喝了又喝
舀了又舀
一碗水永远是一碗哪
滋润着百十号人驻扎了半年
后来灰军(注1)来了
想登八台山原本等得口干哩
见了这水
“前七后八拥上前
嘴巴还没杵得拢
一碗清水全不见
渴得龟儿冒青烟”(民谣)
苍天无眼 神泉有眼
干人(注2)说全靠李政委扠一扠腰呢
灰兵不是遭枪子儿打死
多半是自个儿渴死了
注1:灰军,苏区对国民党部队的称呼。
注2:干人,即穷人。
《徐向前》
不知是爹妈取的
还是自己取的
这名字好啊
纵是弹火纷飞
也不慌不忙朝前走去
一双脚
(当然后面跟着许多双脚)
踩着岁月
丈量着川陕苏区的距离
在一个叫做“城口”的地方
停下来
就这儿了
第一个成建制的苏维埃政权
就设在这里吧
背靠着川东
面朝着陕南
肯定可以遍地开花的地方
不过县委要设在大竹河
这崇山峻岭本适宜遥控指挥呢
这一下灰军搞不懂了
头在川北
身在川东
红军趴拉着身躯占得好宽
这三十三军姓徐的玩的什么把戏
季节慢慢向前走去
大巴山遍地开花的时候
处处收割了苏维埃政权
后来谈起这一片疆域
徐总指挥是这么说的
川陕苏维埃根据地“东起城口……”
《王维舟》
家在宣汉
家在清溪
苏维埃小学的墙壁上
至今 留有脚迹
清溪缺盐
(也即是缺碘)
大脖子吊在小脖子上
革命
负重行走该有多难
王军长回村的时候
干人认不出他了
(以为是灰军又来了)
扶老携幼躲进深山
这家唯独忘了带走
用笋壳包在屋梁上的盐巴
红军的日子也过得清淡
也需要一撮金贵的盐呀
王维舟抿抿嘴唇
吩咐千万别动那盐巴
将三块银元 嵌进
老乡包盐的红帕里
胜利的日子
红军将盐巴 大米和政权
统统包着还给干人
乡亲们也将三块银元
原封不动地还到王维舟手上
王维舟说 这笔财富
此生受用足矣
《许世友》
听说过那座花萼山
便听说过万源保卫战
也真是迫于无奈啊
(谁让当时脚踏两省呢)
再退 就退过了陕西
再情急 也不能
让土匪杀上川陕界梁
据说土匪全是“神兵”
刀砍不进 斧劈不伤
胸前一圈桃符
徒手 顶多一把砍刀
许世友习惯左右开弓
这会儿像是没事人一样
左手扠在腰间
右手提一把盒子枪
眯缝着眼睛
挺潇洒地吹一吹枪口
走哇
去会会这伙子神兵吧
个老子的
我也想刀枪不入哩
我还想长生不老呢
这一吹吹开了一锅粥
“神兵”们挺听话地接纳枪子
花萼山打破了一个神话
后来 每逢花萼累累的日子
万源便记起一个
吹一口仙气
破了“神兵”的人
《魏传统》
红花寺没有庙
红花寺是一座山
阴坡阳坡 两军对垒
这仗打得有些日子了
有个两道浓眉的汉子
头戴红五星的兵
腰上也配着枪
可他的本领却在嘴上
长期在本营敌营走来走去
这阵子
他又走拢了土匪的战壕
枪子儿这会儿长了眼睛
不打两边攛掇的人
枪子儿这会儿干脆哑火了
是呀
这仗打下去有什么搞头呢
有些说活了
有些说动了
有些说通了
本来嘛 都是农家子弟
革命的人和卖命的人
本可以待在一起
本可以在一起抽烟拉家常
扔过去一包一包“清油”(注)
土匪早已乐不可支
稀里哗啦
扔过来压满子弹的弹夹
打仗的前沿
谁想到还能够做生意
“清油换子弹”写进了军史
姓魏的敌工干事没有写进
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传统
却一代一代
流传至今
注:清油,指鸦片。
《王波》
空壳洞不空
借岩鹰之窝筑巢
囤几百号人绰绰有余
岩鹰飞不上来了
野羊爬不上来了
你红军没长翅膀
谅你能飞渡?
王团长生就一双鹰眼
三十三军297团不知掏过多少“鸟窝”
空壳洞旁边那一条草径
遮着掩着探过去
像不像一根绞索
围了十几天
茶也凉了
撤了 撤了
没事了
看来红军也是人
也有熬不住的时候呢
土匪早憋不住烟瘾
哨兵也眯缝着眼睛发睏
抢来的粮食也不多了
派几个人下山
试试动静
不用试了
红军团长料事如神
半夜从峭壁上吊下神兵
潜伏于草径之中
拿过来吧 几个毛贼
老老实实带我们进洞
洞里的干人也发一声喊
挣脱捆绑摁住土匪
红军哪
早盼着你们进洞了
土匪早已是一张空壳
蹬打不到几天了
王团长热泪盈眶
立于洞口倾诉衷肠
乡亲们你们才是神
我们是兵
这才有从天而降的本领呀
《陈良魁》
背上大刀是赤卫队员
背上背夹还是背二哥
老实巴交的模样
谁料到他却威振川陕
一份请帖发来
1960年全国民兵代表会议
6000多人哪
毛主席家里请了5位客人
眼睛没地方看
手脚没地方放
一辈子第一次出巴山
到了明晃晃的京城
到了亮堂堂的毛主席家
可惜他不识字
他说不来啥叫“殊荣”
一本笔记本
一件军大衣
一把钢枪
100发子弹
回到家里的时候
他仍旧砍他的柴
挖他的地
背他的力
那次公社开会
必须自带午餐
他找生产队借了一小坨包谷
几十里路紧赶慢赶
还是迟到了
会没开上 饭没吃成
就这样他还像是没事一样
毫不声张 毫不计较
默默做他自己的事情
祖辈就这样过来了
巴山农民
年年不饿肚皮就好
他去世的年头
刚巧请客的主人也过了世
他说毛主席那人好啊
他请了我的客
我这辈子还不上他的情了
【散文作品】
城口钱棍舞
作者:向求纬
你知道钱棍么?
用一根粗约一寸、长约三尺的竹杆,两头掏开约一两寸的孔隙,分别用铁丝串上十来个铜钱,竹杆绘上螺旋形的彩色花纹,饰以小小红绸,配上小铃铛,一根钱棍就做成了。表演者手握竹杆中段,就这么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在自个儿肩、背、腰、四肢及周身有节奏地轮番叩击,或者与人对打,或者敲击地面,这便是钱棍舞。
这玩意儿在有些地方又叫做“连霄”、“花棍”、“金钱棍”、“霸王鞭”等,但在大巴山区,“钱棍”这名字则传得很响,尤其在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12年命名为“中国钱棍舞之乡”的城口县,钱棍几乎是无人不知,钱棍舞表演几乎是无人不会,前几年县上举办的万人钱棍大会演的壮阔激越的场景,令很多人至今难以忘怀。
春暖花开时节,我又来到了城口县。当然我不是专为钱棍舞而来的,但来了不去重温一下沾着泥土带着声响的“会说话”的钱棍舞,毕竟是一桩憾事,何况如果你下到乡村,无论如何会和钱棍舞撞个满怀的。
这不,在城口旅游环线的必经之路岚天乡,乡里的同志早安排了一场钱棍舞表演。地点是安置高山移民的崭新的楼房地坝前,领头人是一位已有91岁的当地农民刘远昌。预约的岚天小学的师生钱棍表演队还没来,刘远昌便拎出一架收录机,放在街沿上播放音乐,十几位穿着花衣花裙的村姑站在那里窃窃私语,浅浅笑着,很有些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样子。
这几位肯定也是钱棍舞的高手!果然,刘远昌从里屋拿出几根钱棍,分发给她们,将收录机按在钱棍舞音乐的键上,跟他们一起先打了起来——
钱棍一打就开唱吔,
同胞们,加紧生产,
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哪,
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哪……
这几位村姑就不必说了,眼前这位9旬老人腰板之硬朗,动作之灵活,表情之自然,笑容之可掬,令我们一行人一个个赞叹不已。
作为曾在城口县文化馆工作多年,经常下乡搜集整理民间音乐的笔者,我知道这首音乐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流传在秦巴山区一带的民谣,那么此时此地从一位老人的收录机里播放出来,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不一会儿,老人的孙子、小学钱棍表演队队长刘定海带着孩子们来了,地坝里顿时更加热闹起来。老老少少、大大小小、男男女女数十人清一色拿着钱棍,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不断变换着队形,欢唱着,敲打着,蹦跳着,穿插着,铜钱和铃铛簌簌响着,如一股股小骤雨有节奏地袭来,组成了一道可视可触可感可闻的别开生面的音乐大餐。
歇下来,刘远昌老人脸色红润却不怎么大口喘气,听他孙子向客人讲述起他的往事来。说起来,老人第一次接触这竹杆套着铜钱的玩意儿的时候,他才几岁哩。那次他当“背二哥”的爹爹从陕西大梁那边带了一拨子兵哥哥过来,说是来帮干人(注1)打江山,住在这城口岚溪(岚天)、北屏、河鱼一带就不走了。那些兵都是些年轻人,有几个能说会唱的兵没挎枪,却一人挎了一根木棍,两头安上麻钱,系上红绸,没事就举臂抬腿地敲打起来,嘴里还唱着山歌,逗得山里这些大人细娃儿好开心。不几天,刘远昌的爹就学会了打钱棍,刘远昌这细娃儿更是心灵手巧,不但也学会了,还砍来几根竹杆给兵哥哥们说,你们这木棍难得打眼子,拿着又木杵杵的,你看用竹杆做钱棍多好!咦,还真别说,用竹杆真是简便多了,怎么早先没想到呢!日子长了,那些布军帽上缀着红五星的兵哥哥,就用这竹制的钱棍敲打着,比划着,在巴山的干人中间传唱歌谣:
太阳那个出山嘛没遮拦,
巴山那个来了徐向前,
灰军(注2)见他嘛魂吓掉,
干人见他嘛心喜欢,
开了那个地主米粮仓,
饱饱吃顿嘛田米儿(注3)饭,
收了那个土匪嘛梆梆枪,
除掉那个祸害嘛壮了胆……
却原来,眼前这位刘远昌老人当年还是这川陕苏区的一个“红小鬼”,跟着红军打钱棍已经打了大半个世纪!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钱棍艺术的第四代传人,老人多年来一直热爱钱棍舞,经常在家或出门传授钱棍舞表演艺术,乡里、县里大小活动都爱请他去表演,后来城口搞旅游开发,刘家的钱棍舞表演成为向远近宾客展示的“保留节目”。这些年他说他老了,打不动了(天哪,“打不动”都是这般精神矍烁动作麻利,“打得动”又将是什么模样!),就将这“接力棍”交给了孙子刘定海。这孙子也真不愧是孙子,带着他的师生钱棍队征战南北,除了在县里拿了几回大奖,2016年还代表重庆市去陕西安康参加中国西部片区钱棍舞大赛,捧回了一个一等奖!
钱棍轻轻叩,铜钱簌簌响。已经离开岚天乡了,离开城口县了,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竟是刘家爷孙的笑容,打钱棍时的独特表情:头部微微朝上仰着,随节奏轻轻左右摇晃,嘴角抿着,一脸惬意的笑纹,带着一种随音乐而生、随动作而起的甚至有点“职业”的自豪与陶醉的神情。莫非,这样的表演状态生活状态,是和大半个世纪以前那些头戴红五星军帽的兵哥哥“一个炉子”煅造出来的?
注1:干人,即受苦人,穷人。
2:灰军,指国民党军队。
3:田米儿,即大米。

“麒麟杯”《百年辉煌》庆祝建党百年
诗歌散文有奖征文启事
20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岁华诞。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让中国辉煌崛起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为充分展示我党百年风雨历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丰硕成果,歌颂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伟大壮举,宣传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历程,由麒麟读书会、《大家风范》杂志、龍翰影业、麒麟读书会作家事业发展联盟联合举办“麒麟杯”《百年辉煌》庆祝建党百年诗歌散文有奖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主办单位:
麒麟读书会
《大家风范》杂志
龍翰影业
二、承办单位:
麒麟读书会作家事业发展联盟
三、总顾问:
姚卫东(世界华人联合会联谊委员会理事长、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慈善事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将军文化协会执行会长)
邱锋(中国老子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毛泽东研究院副院长)
阎雪君(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主席)
四、评审委员会专家组组长:
董山峰先生(文化学者,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博览群书》杂志社社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原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协调小组成员)
五、组委会成员:
姚卫东、邱锋、阎雪君、董山峰、耿建华、孙春亭、赵林云、王培元、王景科、戴永夏、逄金一、林毅、李宗益、周慧玲、戴思翰
六、奖项设置:
1、一等奖:(诗歌、散文)各1名,奖品为价值150000元的精品国画一幅,另颁获奖证书,赠送三年读书会会员资格。
2、二等奖:(诗歌、散文) 各2名,奖品为价值80000元的名家书画一幅,另颁获奖证书,赠送两年读书会会员资格。
3、三等奖:(诗歌、散文) 各3名,奖品为价值60000元的名家墨宝一幅,另颁获奖证书,赠送一年读书会会员资格。
4、优秀奖:(诗歌、散文)各10名,奖品为价值30000元的名家书画一幅,另颁获奖证书。
七、征文对象:
面向全国诗人、作家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学爱好者,欢迎踊跃投稿!
八、活动说明:
1、获得诗歌和散文一等奖作者,除获相应奖品和证书外,将邀请光明日报旗下《博览群书》杂志刊发其获奖作品评论。
2、部分优秀获奖者参赛作品将择优在《大家风范》杂志上刊发。
3、2021年视国家对疫情管理有关规定,拟于2021年6月下旬在山东泰安市泰山景区隆重举办颁奖典礼和座谈会。邀请评委名家对获奖作品进行点评,邀请新闻媒体对获奖作品进行报道介绍。
4、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国内著名文学专家、文化学者、作家、诗人、资深媒体人担任评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最终确定评奖结果。
九、投稿要求:
1、参赛作品内容须学风严谨,积极向上,紧密围绕庆祝建党百年,以我党百年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为主线;参赛投稿作品体裁为诗歌(包括现代诗歌、古体诗词)、散文(包括游记、随笔等)的原创作品。
2、诗歌60行以内(含古体诗),现代诗最多2首,古体诗词最多3首;散文限1篇,3000字以内;投稿者每人限投一次,且须为原创首发。
十、投稿须知:本次征稿只接受电子稿,作品请用4号宋体编辑好,以Word文档格式投稿,投稿请注明“建党百年征文”字样,并在文章后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个人照片、电话、通联地址;无个人照片和个人简介视为无效参赛稿件。参赛作品凡合乎要求者将在线上《都市头条》济南头条新媒体平台统一进行参赛作品展示,作品赞赏量、留言量和阅读量作为入选决赛的参考依据。凡投稿者,即视为已同意本征稿启事所有规定。
十一、征稿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4月30日止。
十二、参赛作品评审颁奖时间:2021年5月5日至6月26日
十三、投稿邮箱:djffzb@126.com
十四、微信投稿:13791095007(微信/电话)(注:请加微信以便邀请进征文群交流)
十五、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组委会所有。
“麒麟杯”《百年辉煌》庆祝建党百年
有奖征文活动组委会
2021年2月6日

编辑:寒烟 子墨
编审:慧玲 思翰
麒麟读书会 · 作家事业联盟
《大家风范》杂志
总顾问:姚卫东 邱锋 董山峰
阎雪君 肖霖生 许莎朗(香港)
耿建华 赵林云 孙春亭
逄金一 赵洪祥 张希木
柏承恩 李式法 戴永夏
李 浩 王培元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鲁先圣 周慧玲
总编:戴思翰
微信:CHINA-AN999999999
《大家风范》杂志投稿官方邮箱:
djff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