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增木:军营走出的艺术大家(2)
牛文祥
三
正当冯增木读完初中的时候,史无前例的群众运动打破了他的梦。冯增木思绪万千。
军营是年轻人梦幻的净土,他决心投笔从戎,实现自己的理想。1970年底,他带着喜悦与渴望,来到了总参谋部测绘局服役。军营没有让他失望,多才多艺的冯增木很快成为单位的红人、能人。部队搞忆苦思甜展览,他任总设计师;办黑板报,他当板报组组长;开运动会,一米八几个头的他当队长。
冯增木处处显身手,屡屡受表彰。更让冯增木心仪、战友们羡慕的是,冯增木被分配到装裱室,专门为军委首长装裱军事地图。他勤奋好学,技艺与日俱增,随后被送到荣宝斋进修一年。他如鱼得水,系统地学习了装裱、揭裱和修复全套技艺。归队后,他将学到的书画装裱技艺融入到地图装裱中,总结编写出《怎样装裱地图》,受到军委领导表扬和通令嘉奖。

服役期间的冯增木
作为战士,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能不让人赞叹。不过,《怎样装裱地图》出版时,他已脱下了军装。谈到这里,冯增木懊丧地说道,1976年,因种种原因离开了自己钟爱的岗位,复员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土。
铁打的江山流水的兵,冯增木感到很无奈。当看到邻居们投来了异样的目光时,他对天长叹:我还会有“将来”吗?
不甘心被命运摆布,冯增木还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走路吃饭,他不忘观察一颗小草、一朵野花、一只小虫、一块石头,用笔精心描绘它的形态。后来他想,这也不是办法,决定毛遂自荐到县美术厂求职。
托人办事总要意思意思,弟兄们资助了十多元钱,自己又忍痛割爱卖掉珍藏多年的小铜钱。
苍天不负有心人,身怀绝技的冯增木被录用,被分配到装裱车间。

冯增木装裱巨幅画作
四
重操旧业,冯增木忘掉了复员后的失落和烦恼,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决心用汗水和心血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那“将来”的彼岸。
任劳任怨,忘我工作,始终是冯增木追求的准则。很快,他以精湛的技艺博得了同行赞誉。后来,又被著名书画家、金石学家朱复戡发现,介绍他到济南发展。
那是个“以粮为纲”的年代,严谨的户籍制度不允许农业劳动力外流。想去济南发展,需要开具证明信。冯增木找村大队开信时,大队长说需要小队同意;找小队,负责人又说还不知大队啥意见。实在无奈的冯增木灵机一动,给小队说 “大队已经同意,要小队先开信。”小队负责人了解冯增木的人品,立即开信证明同意,继而开出了大队的介绍信。
这是冯木人生的第一次说谎。后来,他向村干部说明了情况,表示歉意。村干部没有丝毫责备的意思,且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你能到省城工作,为村里争光,家乡人高兴。”
冯增木闯荡于装裱、绘画高手如云的省城,其处境可想而知。他曾先后就业历下书画社、省一轻厅科研所等单位,最终于1979受聘于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继续从事他心爱的装裱和绘画工作。冯增木也有了4平方米的“宿舍”。为此,他作打油诗一首:
檐下小厦三面墙,昏暗潮湿四平方。
夏秋雨来穿顶漏,严冬滴水结冰霜。
小床一张可栖身,纸箱两只藏家当。
独居陋室整四载,管他夏暖与冬凉。
打油诗激励着冯增木不断前行。次年,年仅30岁的冯增木又手书“三十而立而不立”条幅挂在床头,警示自己要继续努力,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冯增木修复古画
冯增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拼搏着,装裱、绘画技艺都有很大长进,继而转为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正式职工。在那个年代,能够吃上商品粮,那是何等的荣光。
冯增木告诉我,这是他第二人生发端。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