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作者简介:段国栋,1936年出生于洛阳,1954年进入第一拖拉机厂任测量员,1956年调入《拖拉机报》,主任编辑职称,曾任该报副总编辑,1996年退休。
这是一方很小的天地
这是一个很大的窗口
报纸版面容纳的文字是有限的
在油墨清香中定格的岁月却是无穷的
四十年了
为你的一次又一次再生
我在清晨面带属于你的欢笑
为你那一种又一种氛围
我在黄昏拥有一份便其乐融融
四十年了
耐看的
是窗外冬去春来依旧青青的竹园
耐读的
是镜中寒来暑往匆匆依旧的身影
无情的岁月都说是一把犁
深深浅浅耕过我的前额
风风雨雨中
有情的笔犁铧般开垦过的土地
有待播的希冀
有扬花的麦浪
更有秋收的喜悦

第一拖拉机厂南大门
冷慰怀点评:
本诗作者段国栋是原《拖拉机报》的副总编辑,这也是他在报社工作四十年间创作的惟 一 一 首新诗。
全诗只有四小节21行;第一小节是对报纸满怀挚爱的赞美,第二、三小节是从事编辑劳动的细微体悟,第四小节是抒发为人作嫁的崇高职业感。
诗的脉搏自始至终都传递着一股按捺不住的自豪,从对编辑工作意义的认定、劳动心态的描写,到辛勤耕耘的收获,字里行间无不跳动着由衷的喜悦。这种豪情奠定了全诗欣喜乐观、无悔奉献的基调,而这也恰恰是伴随着报纸出版40年来,全厂数万员工的共同感受。在那艰苦创业的火热年代,能够把每天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亲自“定格”在油墨的清香中,该是多么惬意而快慰的事情!

段国栋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
全诗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句的运用:很小的天地——很大的窗口;有限的——无穷的;清晨——黄昏;无情的岁月——有情的笔,等等。这种简练的对比,既突出了作者的表达意象,也加深了读者的阅读印象。值得一提的是末节收尾,用“犁”来形容岁月,把前额比喻为耕地,实在是妙不可言,接下来就能让人联想到皱纹——岁月犁出的沟壑;而前额之下就是大脑,也是把无形岁月转换成有形文字的“交换器”所在地,使得结束的三个排比句,在这里十分贴切地成为物质和精神两重收获的双关语。
段国栋先生说,他写这首诗几乎是未加思索,根本没考虑如何构思。我自然不赞同他这样的说法:数十年兢兢业业的采访、改稿和编辑,上千期图文交辉、布局错落的报纸,“敬业”二字已潜移默化地渗进了他的骨髓。那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积少成多的感情累积,更是一种浓缩的宝贵能量,一旦找到突破口,就会喷发成瑰丽多姿的美景。而牢牢植根于灵魂深处的、一触即发的豪情,被适逢40年报庆的灿烂火花骤然点燃之后,便水到渠成地奔泻成了赏心悦目的诗行。我想,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厚积薄发”吧!

点评者简介:冷慰怀,1945年出生于江西宜春,9岁定居洛阳,38岁学习写诗,50岁加入中国作协,退休前为洛阳轴承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编辑。

作者与段国栋伉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