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传三代 不忘初心永跟党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作
张 新 民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整整一个世纪,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披荆斩棘,前仆后继,进行了异常艰难困苦的斗争,用28年时间,取得了夺取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历史性胜利,又开展了72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伟大强国。
在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的千万共产党员中,我家三代就出现了20名共产党员。他们当中有建党初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前辈,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杀害而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坐牢后参加解放军的归侨学生,有解放后归国参军、从事国防教育三十多年的解放军师级教授,有从事文化教育的中学校长,也有市长、区长、妇联主席、党支部书记等党政干部,等等。他们在不同的革命年代,始终不忘初心,永远紧跟共产党,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传承红色基因的第一代
我家传承红色基因的第一代是我父亲张培道,叔父张华熙和舅舅郑伦。
张培道是革命老前辈,今年是他的120岁诞辰。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经风霜。1922年在香港参加海员大罢工,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开始接受共产主义、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有了参加革命的愿望和要求.1924年就回到家乡江门新会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首先,在国共合作时期,他协助中共江会支部书记叶季壮(新中国的第一任外贸部长)改组国民党江门市党部,任宣传部部长。之后,就像毛泽东当年在湖南、彭㗑在广东海丰搞农民运动那样,他走遍新会13个乡,去组织农会和农民自卫军。他到农民夜校讲课,在江门群众大会是发表演讲,宣传革命思想。他先后任新会县农民联合办事处宣传部主任,第三区农民协会指导员,江门工农商学四界联合会常委、宣传部部长,后来又中共江会支部书记。(1)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失败后,又准备发动广州起义。张培道积极参加江门新会地区响应广州起义的五邑暴动。党组织两次派他到澳门出席广东省委召开的会议,叶季壮交给他带回五邑暴动计划,分工负责,他任肃反委员会主任。(2)
随着广州起义失败,五邑暴动也失败了。不少革命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到处是白色恐怖。张培道不得不经澳门逃到香港,在太古船坞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接受中国香港支部书记邓发的直接领导。后因环境恶劣,无法继续在香港立足,经邓发书记批准,他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妻儿,乘货轮远涉重洋,1929年来到陌生的缅甸。(3))
我家第一代红色基因的第二人是我叔叔、革命烈士张华熙。上世纪二十年代受他哥哥张培道的影响和教育,也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他最先在广州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后称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组织派他回江门,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秘密的革命活动。1926年又中共江会支部书记黄滚华介绍他加入共产党。他为党做了大量工作,培养教育他的学生参加革命斗争,为五邑暴动收集和运送枪支弹药。
响应广州起义的五邑暴动失败后,按照党的指示,他继续留在江门稿秘密活动。后因党内出现叛徒,1929年1月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立即用小舰艇把他押往广州市公安局。他经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三天后在广州红花岗(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从容就义。他是革命烈士,作为烈属,我父母从缅甸回到广州后,领到了1953年2月由毛主席签发的革命牺牲军家属纪念证。(4)
第一代红色基因的第三人是我舅舅郑伦,也是共产党员,同我父亲张培道一起在江门参加革命,他的家曾是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点。我叔叔张华熙被捕,是他的妻子来到香港,把这噩耗告诉我父母的。但大革命失败后郑伦一家失去联系,以后就不知下落。
张培道到缅甸后十几二十年,以共产党员的使命,不屈不饶地从事缅华爱国民主进步事业。首先是办华侨进步学校,有缅甸抹谷南武学校、启新学校、复兴学校和曼德勒广育学校。他任校长,用进步、爱国的思想教育华侨青少年。有三四十人经他启蒙教育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回祖国参加游击队、解放军、志愿军,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32年 他到仰光参加进步青年组织的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并在进步刊物《椰风》上发表文章。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缅华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他重新参加共产党,根据侨党组织的指示,他广泛团结缅甸华侨,创建缅甸华侨青年的抗日救亡组织——缅华战时服务团和战时工作队(简称战工队),在缅北各地宣传抗日。他原是战时服
务团秘书,又是战工队的创建人之一,当年已41岁,是战工队中年纪最大的革命前辈。以他在曼德勒华侨中的威望,帮助战工队解决很多实际困难,对外又负责联系在缅甸的国民党势力,坚决执行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统一战线政策,挫败了国民党特务危害战工队的企图。(5)
为了抗日救亡的需要,他团结缅甸的进步侨领,在曼德勒开积极协助办开南国货公司、开明印刷厂、曼德勒报和缅京日报(后改为侨商报),利用舆论阵地,宣传抗日。他在曼德勒报上长篇连载《挺生自传》,写他1925—1929年在国内参加革命的经历。
1942年5月缅甸即将沦陷,战工队不得不撤退回云南。张培道坚决服从侨党的决定,毅然把妻子儿女5人留在山城抹谷,跟随侨党的刘惠之(后任新中国第一任最高检察院院长)、徐迈进(后任国务院办公室主任)等一行十人,从缅北重镇八莫步行撤退回国,翻越海拔五千英尺的高黎贡山,冒险渡过怒江,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到达保山、昆明。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培道重返缅甸,继续开展缅华进步文化教育事业。在抹谷改组原来由国民党控制的抹谷华侨互助会,复办抹谷复兴学校。他受昆民盟组织的委托,到仰光协助筹备成立中国民主同盟缅甸总支部,积极协助仰光华侨进步力量筹办《人民报》,担任驻社董事。
张培道1952年从缅甸回到祖国,一辈子坚持共产主义信仰,默默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他任广东省侨联第一、第二届常委,广州市侨联委员,广州越秀区政协委员,新会县政协委员。他利用工作之余,写了大量的革命回忆录,为江门新会党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传承红色基因的第一代中,不能不提到我母亲郑秀兰。她出身贫寒,没读过书,父母早亡,三次被卖身为婢女,是她哥哥参加革命后才把她赎出来。跟我父亲张培道结婚后,她虽然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不是共产党员,却一辈子,不论从江门新会的香港,从香港到缅甸,又从缅甸回到广州,她都跟随并积极支持张培道投身革命活动,抚养和教育了五个子女。张培道为革命事业曾三次离开她,她也不动摇。特别是日本侵占缅甸期间,张培道跟随侨党组织步行撤退回云南,近四年时间跟遗留在缅甸抹谷的家人失去联系,生死不明,她拒绝别人劝她离婚,一直等丈夫回来。在极端困难的日子,她靠自己的智慧,自力更生谋生,靠养鸡卖蛋,让四个子女在战火中免受饥寒。回国后,她虽是个文盲,却勤俭持家,培养出三个大学生。她在街道任居委会治保委员、烈军属大组长,工作积极而多次受到上级奖励。
二、传承红色基因的第二代
张培道在缅甸养育了五个子女,一向以进步思想和严格要求来教育、培养他们,要他们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要热爱共产党,热爱解放军,热爱祖国,要继承烈士叔父的遗志,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中国,为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为了让子女不忘继承叔父的遗志,他把二儿子的我当作是叔父的儿子,从小就不叫他爸爸,而是叫他阿伯,就是伯父的意思。在父母和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五兄弟姐妹和配偶共十人都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长子张世光(参加革命后改名郑明),1948年从缅甸抹谷回昆明读书,参加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成为领导人之一,在指挥昆明学生游行示威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投入监狱半年多,在狱中参加共产党,出狱后改名换姓投奔游击队,参加解放军,当了连指导员。云南解放后转到地方工作,在畹町、芒市负责对缅贸易,直到离休。他像父辈一样,一辈子忠于党,忠于革命,意志坚定,信仰共产主义不动摇。
二儿张新民,1937年9月出生于缅甸抹谷,受革命家庭影响教育,从小热爱共产党,憎恨国民党反动派,热爱解放军,向往新中国。父亲教他唱义勇军进行曲,进步老师教他唱保卫黄河、筑路歌、太行山上、秋水伊人等进步歌曲。1950年国庆节前,小小的他就协助爱国华侨制作和售卖五星红旗,让抹谷在十月一日国庆节那天五星红旗到处飘扬。他1952年回国,为建设祖国而勤奋学习,品学兼优。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后,1965年因援越抗美需要而被征调参加解放军,从事国防教育三十多年,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种先进奖励。退休前是第一军医大学正师级英语教授,广东省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大学英语教学》主编。退休后积极从事缅华文学创作,推动创建缅华笔友协会、缅华作家协会,在东盟的华文报刊和网站发表文学作品,2018年荣获第16届亚细安华文文学奖。
長女张爱群,1953年从缅甸抹谷回国,在石家庄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广州一中学工作,也是共产党员。她不忘家庭的革命传统,不忘继承红色基因,兢兢业业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贡献。由于工作优异,她从普通教师逐渐晋升为教务主任、副校长和两间中学的校长,桃李满天下。她为人低调,从不宣扬自己。
二女张惠群,1953年从缅甸回国,在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事科研工作,是高级工程师,共产党员。
三女张超群,1953年七岁时跟随母亲从缅甸回到广州。高中毕业后,她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下乡到广东新会农村当知青,是新会知青中的先进人物,共产党员。她带领新会县知青去支援三线建设,不怕苦,不怕累,立下了汗马功劳。后被提拔到新会中医院任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
张培道5个子女的配偶,即儿媳和女婿,也都是共产党员。其中大女婿曾是缅甸归侨解放军,在云南参加解放战争。二女婿曾任广州市房管局副局长,小女婿曾任广东省新会县统战部部长、新会市副市长。他们同样继承张家的红色基因革命传统,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三、传承红色基因的第三代
张家传承红色基因的第三代是张培道的孙辈,即孙子、孙女、孙媳和孙婿,有7人是共产党员。他们当中,有当过江门市的区长、妇联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有珠海海关的处长,有南航机长中队的队长,有公安局的警官,也有中学和公安局幼儿园的老师。他们都会什么岗位,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工作。因为篇幅有限,在此不详细介绍了。
就这样,张培道一家三代传承红色基因,90多年紧跟共产党,不怕抛头颅洒热血,不怕坐牢,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一辈子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这三代共产党员的高贵思想品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传播共产主义理想,不论什么年代,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毫不动摇。一代教育一代,红色基因一代传一代。
2. 永远紧跟党,热爱党,忠于党,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指向哪里,就在哪里战斗和工作,从不计较,从不讲价钱。
3.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不论遇到什么政治风暴,也不动摇。在国外就向往社会主义的祖国,全家人回国后又一心一意为祖国服务,绝不向往资本主义社会,绝不再出国定居。
4. 热爱和怀念伟大领袖毛主席,热爱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国际上反毛贬毛的言行。
5. 作为一个归侨家庭,热心缅华爱国民主进步教育事业,弘扬中华文化,关心和促进缅华文学的发展,促进中缅胞波传统友谊。
回顾百年奋斗历程,继承先烈革命遗志,缅怀志士丰功伟绩,振兴中华再创辉煌。
注:
(1)(3)参见张培道遗著《革命回忆录第一卷:在国内的峥嵘岁月》
《 葵乡风云 革命故事集》
(2)叶季壮著《我在江门的革命活动》 《新会党史资料 第一集》
(4)见张新民:《牺牲在红花岗的烈士》
(5)《伊洛瓦底战歌》登载的多篇文章
冯励冬著《缅华百年史话》
都市头条岭南作家编辑:
池朝兴,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广东五星志愿者,千岛日报《中华文化》编委,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海珠区作协文创委委员,广州市荔湾区作协理事,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2019 世界华语诗王争霸赛亚军获得者;中国新诗百年征文大赛100位城市文学影响力诗人;“龙盟爱心梦影回廊”诗词歌赋优秀作品百强铜奖获得者。出版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诗歌著作《金色的阳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