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汪沟的触动有两种感情: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故土亲情;日久年深的文化寻根情结。心灵深处对汪沟古圣先贤的追忆和敬仰已和时光慢慢长大,穿越懵懂记事时定格在岱青色蒙山上玩耍的目光,站在家乡的土地上,追本溯源已是我情感的归处,慎终追远,民德归后已是汪沟镇靓丽的文化标识。
这是一个叫人留下记忆和心灵洗礼的地方。在汪沟镇西南隅的闵家寨村中心,一处规模恢宏,肃穆古典的建筑,上书红色烫金牌匾“笃圣祠”,“世袭翰林传万古,五经博士垂千秋”。诗文和红色的大门犹如一把智能的钥匙,为我打开历史隧道那风尘已久的大门。时光的底片复活了过去的故事,我看到了那个风雪交加的冬天,一个孩子傍着牛车哆嗦着瘦弱的身子寒寒颤颤,愤怒的老父亲扬起皮鞭抽打孩子的情景人间一副芦英纷飞的图画永远定格在二千多年前那个冬天,鞭打芦花的故事和闵子的名字一起在百姓坊间唱响。这个故事教诲和滋养了人间最温情的孝悌人文,芦花和纷扬的皮鞭在寒风里飘散,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话语响彻云天,也就有诗为证,“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闵子的孝行至上抵达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的高度,从蒙山汪沟一路到曲阜尼山,他以高贵的品德一步一步走近孔子,成为孝文化的践行者,实至名归地成为孔子“十二哲人”享后人祭祀敬仰,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用孔子的说,表达了邻里乡亲对他的赞美之情,孝顺的子骞,人们都对父母和他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异议。《论语-学而》也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了详尽的注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顺父母,体恤兄弟是人间最基本的事情,只有做好了基础的心智,"道”就会自然产生了。耳熟能详的“百善孝为先”也体现了孝是一种最原始最根本的心性行为。前几年毗邻笃生祠的沙岭子村,在以衷心公益事业倡导国学教育的刘玉麟老师.冯钧老师.刘薇老师等一帮义工的捐款下自发办起了闵子学堂,一所公益学校,从哇哇学语到十几岁的孩子实行规范封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闵子的孝行为榜样从孝敬父母做起到生活起居,学习国学经典,心智解惑等方面让孩子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启迪心灵,教化孩子先行。许多父母无法管教的孩子在这老师敦敦教诲和弟子规的耳熏目染里改掉以前的生活劣性,回家主动给父母洗脚,在家人的帮助下做饭.洗衣。孩子的行为改变让许多家长动容垂泪,纷纷加入到义工的行列,到学堂照看学生起居,到敬老院和村里为老人洗脚,收拾卫生,老人们说,儿女也没有这样啊!有些人在义工爱行的感召下对父母的态度有了彻底的改变….。大爱总是牵动心灵深处那份人之初的善良,《沂蒙生活报》以一篇《闵子孝道行走在家乡…》为题做了详尽的报道。推崇孝道礼仪,典范先贤让笃圣思想在孩子心里扎根生长,实为汪沟人们睿智的选择和榜样!)

汪沟镇北傍蒙山,东望沂河,南俯临沂城,蒙山的魂魄,沂河的润泽造就了这方土地的灵气和繁盛。汪和沟的名字就体现了水的蕴意和故事。山水运动,相得益彰,把汪沟的地形刀斧神功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重等分,次第梯度,山因势而雄居,水因山而风起,人以风水泽地繁衍生息,自最早的文献记载,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蒙阳之地活动,到春秋时期,属于鲁国管制,当季子恒在浚河沿岸攫土造城的时候,汪沟镇闵子骞鞭打芦花的故事也在发生和传唱,汪沟的孝悌文化已和儒家思想体系融为一体,从那时起,汪沟已成为孝悌文化的发源地。2011年汪沟镇行政区划由费县划归兰山区管辖,辖60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有大柏山,小柏山,猪山后,双山,马蜂柱等大小山岭30余座。大小河流十几条。发源于汪沟流向南部的有由青龙沟冲击而成的玉带河,玉龙沟冲积而成的柳青河为主要水系的河流和传说中的“天汪”,临沂三大河流之一的流清河就发源在这里,山地丘陵平原梯度延伸,河流,汪和沟纵横交织,千万年的日月辉映,古老文化的浸润,先祖对后人的萌示等方面形成了以双山前村,集前村为代表的石文化,代表景点和村庄有双山前的石大车,集前村的石干娘庙景点。以柳青河和胭脂河冲积浸润而逐渐形成的水文化,代表村落和景点有东汪沟村和天汪。以大柏山,小柏山为主题形成了的山文化,代表村落和景点有张家芝麻沟,王家芝麻沟,韩家芝麻沟和杨二郎担山的故事。以蒙山根脉延伸开来的佛文化,代表景点有西汪沟村的能仁寺,能仁寺也叫洪观寺,义安院,后大寺,始建于唐代,名字在历史进程的演化中沦落沉浮,代表了当时的社会旨意。能仁寺的历史演变详情可在马荣宪老师的《西汪沟村的来历》这篇文章中找到答案。这三种文化的驱动和浸润里,村落和山水相连,历史和文化辉映,各村落之间又形成了脍炙人口经典回味的民间故事。一个个耐人寻味,有鬼谷子祖父王鏊老祖和田庄子村变迁的民间传说。有汪沟村老槐树的故事,有桃花店子的传说和来历,有胭脂河的变迁和天汪的传说…。汪沟镇中心的那棵古槐树就是古老故事和历史变迁的见证。山风浮动,河流交织人文地理,也把汪沟的道路走的很远,东到东海,西到兖州,汪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贯穿东西的交通驿站,古称“盐道”,在这条道路上,发生了许多浸润着岁月的故事,推盐汉子的情感和乡愁,艰辛和爱情都在这条曲折迂回的历史道路上演绎着。孝悌故里,生态汪沟,汪沟镇文化的推广和发展,离不开汪沟文化站的马荣现站长,他以汪沟的文化山水村庄为背景先后写出了《人在乡镇》《只因深深爱着你》《乡村旧事》等一系列反应汪沟人文情暖的文章。汪沟镇各村庄的变迁和历史,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挖掘,河流和村庄的历史渊源都在他的笔下游走鲜活,像一位仙风道骨的汪沟百事通,把这块有着浓厚文化渊源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落,每一个故事从幽邃的历史小巷里走出来,点燃了几千年来汪沟土地上文化的这团篝火,以一个乡土作家的感性笔触,孜孜不倦地在这块土地上工作书写了三十余年。这些乡村故事和他本人,就是汪沟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带着乡土气息从历史深处打捞上来的预言传说,已和汪沟的山水浓郁地交织在一起,成为汪沟风土人情.传说故事的一座后花园。

在汪沟镇史馆,有一贴科华办公大楼的彩照。它坐落在汶泗公路和229省道的中心位置,16年汶泗公路拓宽占用已消失在汪沟发展的视野里。它当年是汪沟镇的标志性建筑,和新时代汪沟广场遥相呼应,也把汪沟镇的兔业发展成为临沂和山东畜牧业的一面旗帜。以10万只存栏獭兔规模,良种繁育为基础成立了年屠宰300万只的兔产品生产线,成立了兔皮草加工厂,通过公司加基地,基地辐射农户的产业模式,带动了一万多家养殖户从事兔业养殖,也把汪沟丘陵山地的草资源充分发挥到养兔上,带动了大批养兔致富带头人。随着产业的良性发展,养兔技术日趋成熟,也把这一新型产业辐射到全国各地。多年以前兔服装皮草系列曾在临沂人们广场展示,兔肉和特色兔头,烤兔等产品已成为汪沟的特色美食受到人们的青睐。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栏目,中央七套农广天地,科技苑栏目,致富经栏目曾做过多次报道。食禽莫如鸪,食兽莫如兔。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终端产品的健康价值。明代的李时珍就把药食同源的兔肉写进《本草纲目》里,可…“主治凉血,解热毒,利大肠”。含7种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兔肉卵磷脂含量高,对大脑的发育尤为显著。由于兔肉高蛋白(蛋白质含量21.7是猪肉的2倍。,高矿物质(烟酸和钙的含量高,烟酸缺乏可诱发皮炎皮肤疏松,高消化率,也具有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特点,实至名归地称谓美容肉,也是高血压,糖尿病人理想的肉质食品。所以日本和西欧已把兔肉当做美容益智肉去推广和食用。著名学者和辞赋作家徐学胜老师就在《汪沟赋》里箴言意切地述评:“兔业科技大发展,百姓致富专利丰。此汪沟之韶物也”。兔文化渊源流长,伴随着人类历史的经久不息。脍炙人口的有…“嫦娥奔月”和“玉兔捣药”的传说。嫦娥奔月起源于夏朝,玉兔捣药起源于西周时代。这些故事都来自兔子本性的温顺和善良。兔与十二生肖中的卯对应,所以又称卯兔。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就有拜月的习俗,也是人们对温顺善良形象—玉兔的一种感情表达。

温润的春风从八百里蒙山吹来,点燃了汪沟这片古老土地的春天,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花香,鸟儿正对着白云歌唱。3月20日,我有幸随兰山区文联,兰山区作卸组织的“知名作家采风行”走近汪沟采风,和各位作家们一起用心感受了在新时代变革大潮下汪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闵子祠目睹了汪沟古老文化的神圣与厚重,看到了许家寨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画面,在竹柳园,百合园,海棠园,姜氏茶园,感受了省级农业示范园的崭新风貌,临沂后花园的生态农业正一步步走近国家级农业战略。临沂电力学校,临沂职业中专、沂河石化众创城等都是汪沟领导群策群力招商引资的结果。汪沟镇人民正在打造“生态,生活,生产”现代化工业综合体;由省级农业示范镇实现工业强镇的宏伟目标。在汪沟镇史馆,看到了汪沟人王英义自发弘扬地方剧种—溜山绑子的事迹。溜山帮子是流行在蒙山地区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费县简志》和《山东地方戏曲音乐》中就有祥文记载:“清乾隆之前溜山绑已成立剧社演出…。传承百年的地方剧种在老艺人的坚守和倡导下正探索着非遗的申报和弘扬。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支持,百姓参与,在场的作家们在马荣宪老师如数家珍的叙述里亲切地感受到了圣贤故里文化的氛围和浓厚。在一贴贴久远年代的照片里记录着汪沟人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和日寇,土匪汉奸,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从历史深处的峥嵘岁月中走来,掠过唐诗宋词莺歌燕舞,走过百年屈辱血雨腥风。经人间烟火大爱至尚…笃圣故里,生态汪沟,你将和春天一起汇聚到历史的洪流里让我们为大爱书写,为你深情的守望。为你和所有在这片深情土地上生长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岭,每一个民间故事,每一个人骄傲和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