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迁 坟
文/朱大志 (曹植诗社)
迁坟? 接到电话我愕然了。远房李姑奶奶家的两个表叔从东北回来了,是他们的孩子开着轿车来的。在我家,见过百岁的祖母,给他老妗子磕了个头。说这次回来,是把父母的骨身迁葬到东北去!
“叶落归根”。规律上讲,一般都是从异乡外地往祖家老林地里迁葬,怎么还从农村老家往关外迁呢?
姑奶奶去世二三十年了。论血缘到我这辈还没出五服。出生于民国拾年,二十岁嫁到三里外一个村子。在我的记忆里,她二老这辈子都是苦命人,生育三个儿子。大的叫双顶,老二叫双印,小儿子双芹。三个孩子,小的长得最好看,可在五六岁的时候,一次下雨遭遇雷电,吓傻了,那时候,没钱治病,十六岁就死去了。因为穷苦,两位表叔眼睁睁快三十了,也成不上亲!姑奶奶和姑爷爷整天愁得吃不下饭,晚上睡不着觉。后来有人建议,让他俩去闯关东吧!也许到那儿好孬能混上个媳妇。
一别多年,这期间,姑奶奶和姑爷爷先后老去。去世的时候,表叔匆匆回来料理后事,安葬老人时买的都是水泥棺材。兄弟悲痛万分,觉得实在是没有尽到孝心。可街上的老人们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能找上个女人,成了家,生孩子传宗接代,父母就应该瞑目了。
果不其然,大表叔在黑龙江省密山当地娶了个哑巴新娘。虽然不会说话,毕竟年龄小他好多岁,人漂亮。人们常说,逢聋哑人 ,一般都“精” 。缝缝补补,洗衣做饭,什么活儿都会干,非常贤惠!夫妻俩在山上养牛、放羊,开荒种地。含辛茹苦,拉扯三个儿子。双顶叔叔没有上过一天学,不懂得怎样教育,又恐怕男孩本性难管,在外惹事生非。从小到大,就会一句训诫:好好做人!如果谁在外面跟别人打架,被找上门来,爹没文化,妈妈哑巴,无法跟人辩理,就打断谁的腿。孩子们牢记在心,个个争气。如今,两个儿子娶上媳妇,城里住上楼房。大儿子拥有两辆大货车,雇司机搞运输。
二表叔双印有一个儿子,学校毕业分配到客车站有正式工作。
大表叔今年73岁,二表叔68岁,均已古稀之年。兄弟倆逢年过节,在村外高处路口,遥望家乡,想想不能到爹娘坟前烧纸,心里总是酸楚楚的。
晚上,亲戚聚餐。表叔兄弟郑重的向我们说明来意:“起身前,已在东北山上安排了父母的墓地。我七十多岁了,膝前孙男娣女。谁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长时间。说不准哪天走了,岂不是把老人撇了。坟前连个烧纸的都没有。这桩事,也是人生唯一念想了!”在场人被这份孝心感动,明明知道,对逝者不起丝毫作用。大家也不好再说什么。
“往外走三六九”。二月十六是起坟的日子。天刚蒙蒙亮,路边的小草,脸颊儿挂着泪珠。坟前烧罢了纸钱,李氏家族的人们,拿铁掀开始动土。一小时许,四人用竹席遮住水泥棺上方慢慢把盖子移开。双顶兄弟泪如泉涌,呜咽着喊道:“爹,娘。我接您来了,咱们一块去东北,到那里就可以团聚了!”
空气像静止了一样,没有一丝风。兄弟俩颤抖着双手把父母的骨灰分别捧进两个红色的袋子里。然后用一块黑色的布盖住,放在地头的路上……
天空中飘过来一块云,遮住了太阳。好像上天为人世间逝去而可怜的两位老人默默地祈祷。
冥币燃烧,青烟缭绕。所有人神情庄重。族间理事长,一声“客到”。娘家人统一跪拜,行“十二拜”祭奠大礼。
又是一声“叩谢——!”。
望着脚下这片热土,表叔眼含泪水,抱拳,別了大家!
在众人赞许的目光中,轿车缓缓驶出村外,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作者简介:朱大志 男,籍贯山东聊城。1966年生人 ;现任东阿县鱼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中共党员,东阿县曹植诗社会员、聊城诗人协会会员;喜欢文字,近年来尝试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曲艺作品发表在纸媒和各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