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
四月,是赏花的季节;四月,也是最适合踏青的季节。
正如赵汝燧诗中所言:“四野春工遍,柔风动赏心。踏青喧柳陌,举白醉花阴。”
四月十日,应西北大秦文学常务副主编傅建华老师之约,同付国强、槐自成一行四人,驱车一同前往王村镇。
一路之上,沃野如砥,一碧千里的大片大片麦田之间不时闪现出一垄、一堤金黄的油菜花,加之道路两侧盛开正浓的一树树花团锦簇的千媚百态的粉红、淡白色的樱花,给人一种“人在画中走,车在碧波游”心旷神怡之感。
下午两时许,我们走近这个有着厚重历史、泛载着文化底蕴的古老村庄——王村镇。
在这里,街道两侧商铺鳞次栉比,到处充溢着现代文明的生活气息。许多古老的历史印记已经几乎看不到,只能从这块古老的石碑窥探它的远古气息。
王村镇大王村地处乾县南源,毗邻杨凌农科城,现为王村镇政府驻地。辖十二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五千七百亩,人口四千一百三十八。
大王村历史悠久,起于农耕,初兴唐元,汉至明清时期扩村建镇。民国时期,于右任、杨虎城等曾率部与奉军在此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徐向前来此指挥“扶眉战役”取得重大胜利。
虽然大王村从古至今历经多次战争的洗礼,也有着显赫的历史功绩,但有一种文化传承——蛟龙转鼓,似乎更能说明她特殊的生命与意义。而我们此行的目的,正是探寻大王村蛟龙转鼓这一历史渊源和她的传承者。
几经打听询问,我们到了大王村村委会门口。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彰显着大王村地标性建筑的一座巨型雕塑,只见两条蛟龙围着一面大鼓相互盘绕,下面书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转鼓之乡。
来到村委会,大王村村委会主任、大王村蛟龙转鼓非遗文化传承人吴创奇热情接待了我们。
接下来,我们在吴创奇老师的带领下对村委会一楼展厅进行了参观。
走进展厅,迎面在南边整个一面大墙壁上,陈列着蛟龙转鼓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概况及近年来参与国内外演出的珍贵图片资料。
东边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大小不一的转鼓三十多面。
展厅大门左侧则是铜钹、铜锣、演出服装等器材器具陈列的地方。
同时,在参观过程中,通过吴创奇主任的介绍和一本保存600余年的《梁氏族谱》中的一段文字记载,我们也对蛟龙转鼓的历史渊源有了更深了解。
蛟龙转鼓,源于明代朱元璋的宫廷凯旋乐曲,嘉靖年间在宫廷广泛流传,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乾州御驮监梁忠告老还乡带回民间,成为一种鼓舞。
这种鼓舞以乾县王村镇大王村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区域村落。因鼓壁上绘有“金龙吐珠”图案,鼓皮上绘制太极八卦图,表演时鼓手常有围鼓敲击跑转的动作,故称之为“蛟龙转鼓”。
站在展厅,听读历史,又阅览蛟龙转鼓一路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光辉业绩,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随鼓手们鼓之舞之,一起感受到了秦人秦鼓的剽悍风韵。
参观之余,蛟龙转鼓现代传承人吴创奇老师还为我们做了即兴表演。
吴老师娴熟的鼓舞,洒脱的英姿,让我们不禁啧啧称赞,鼓掌喝彩。
正值周天,广场上许多孩子闻鼓声跑了过来,吴老师立即招呼孩子走进展厅,摆鼓列阵,要请孩子们来为我们表演节目。同时,吴老师还告诉我们,现在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他们的学员,学生几乎人人会打转鼓。
吴创奇还告诉我们,乾州大王村蛟龙转鼓,已经作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华名鼓舞”、“原生态舞蹈的化石”。
近年来,乾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乾州蛟龙转鼓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蛟龙转鼓不仅先后多次参加了省内外及国家庆典活动,而且正在逐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现在,乾县以王村镇大王村为中心,成立了乾州蛟龙转鼓协会,发展会员400余人。同时,为了继承、弘扬、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把蛟龙转鼓已经作为对学生专技专能的一种专业培养,截止目前,已经累计培养学生200余名。
在观看孩子们表演时,他们个个精神抖擞,舞姿动作规范优美,尽显了青少年的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鼓舞,腾跃,翻转的飒爽英姿,也让我们由衷地感叹:蛟龙转鼓——真的后继有人了!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我们依依不舍地和吴老师及孩子们作别。
车窗外,风景依旧这边独好,但我们却仍然沉浸在一群孩子们蛟龙转鼓隆隆的鼓舞声中……
本文创作者:罗煜,笔名江湖浪子,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与“大秦文学”“乾陵文苑”“乡土关中情”及众多网络平台。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