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哪些事(一)
张雪风 河南鹿邑
一年一相思,今日又清明。从新闻看到山西,湖北和安徽这三个地方,为了争夺“杏花村”这个金字招牌。又开始一年一度的扯淡哩。
唐代大诗人杜牧一首《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家户欲晓,太有名了。为了商业利益,这三个地方开始动脑筋了。这个“杏花村”到底在何方。
“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则是这种意向的滥觞。
杜牧在安微池州做过官,安微专家说“杏花村”在安微池州。湖北更有意思,说老杜好玩,在湖北麻城玩过。山西自古有杏花村同名村庄,而且过去真有处处杏林,而且还有传说。
每当清明节来临时,很多人就会想起这首诗,闲着无聊时,就开始讨论诗中“杏花村”终究在哪方东东?首先从诗中要知道为什么出现“杏花村”?这首诗的题目是“清明”那先从清明白扯一下。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旧俗当天不是光扫墓,还有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嫔妃做荡秋千游戏。除了扫墓,其余的活动不必断魂。“欲断魂”不尽形式伤感极深,还有烦闷不乐的意思。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用“断魂”这一词来表达他们的心境。清明这个节日,古时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古时清明是个色彩情调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社节风俗。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更容易惹动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就给行人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诗人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有来由了。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怎么办?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上哪里找个小酒店多好。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去去春寒,散散人心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牧童遥指杏花村”“遥”字而意义是远,我们读诗切不可拘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十分遥远的路程。若真遥远没有艺术性了,若真在眼前,那也失去含蓄无尽的兴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指酒家。理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那有一家小小的酒店。
这首诗不是写扫墓,而是带给人希望,告诉人们应当振奋起来,只要前行,希望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
作者:张雪风,河南省鹿邑县人,爱读书,酷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