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明论诗(一)
庄添明
【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歌传承浩浩荡荡。诗是什么?怎么写诗?孔子有《论语》,刘勰有《文心雕龙》,钟嵘有《诗品》,现今大学院校有《文学概论》,对此大多已有定论。只是时代在变化,诗歌在发展,网络时代自媒滥觞,“诗人”激增。大潮之下,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良莠难分。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发起“中国今诗大讨论”正当其时,利于激浊扬清扶正抑邪,让今诗健康成长,促其正向!借此机会,结合多年写诗作歌实践及所学所思,梳理出我的浅识,以期引玉,互勉共鉴,共商诗是。

诗必言志,家国情怀不可离
文/庄添明
中华诗史,或源于口口相传的劳动号子,而最先结集于《诗经》。诗三百,风雅颂,无不情系家国。严复《天演论》认为“有人斯有情,有情斯有忧患矣"。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滋润着中华大地及其儿女,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情感。细释《诗经》,其中充满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注和深厚情怀。有对奸邪当道社会不公的忧虑,有对繁重徭役兵役的愤慨,有对战争血雨腥风的控诉……奠定了中国诗歌家国情怀的民族底色。《硕鼠》刻画控诉了剥削者不劳而获的恶劣,直至今日还成为贪官的代指。2020年防疫期间流行的《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其实也是表达同仇敌忾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式微》则是厌倦征戍的士兵们控诉国君惨无人道的怨歌……家国情怀犹如一根红绳,线装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诗歌史,传之后世,历久弥新!《离骚》激愤与忧虑交融,杜甫融讽喻于安史之乱的“三吏"“三别"之中,岳飞怒发冲冠忠肝义胆而成《满江红》,陆游《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李清照以“悲悲惨惨戚戚"诉说亡国破家之痛,戚继光"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倾吐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家国情怀之河从未断流,到了现当代更是澎湃汹涌。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毛泽东从“长征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到“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爱国报国之志与革命英雄气概汪洋四溢!艾青深情地爱着《大堰河,我的保姆》,举起《火把》照亮征途。“四五”运动中的《天安门诗抄》,浸透了爱国青年的诗思。柯岩发问《周总理,你在哪里》,深切缅怀中深情呼唤着共和国更多优秀的人民公仆。杨克“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可以说,举凡写诗,家国情怀始终是主旋律。诗人有担当,家国情怀须臾不可离。 
庄某不才,自学写诗始,就把家国情怀当作一根主动脉,源源不断地为诗歌提供新鲜血液。2020年疫情初起至武汉病例清零英雄凯旋解封复产,我时刻关注着疫情变化,感动于众志成城的八方支援,每天都写下一两首诗,讴歌英雄逆行,讽戒陈规陋习,表达关切,以诗抗疫。经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平台推送后,产生了一定的激励鼓动的正向效应。后来编成《抗疫之颂》汇入《梧桐花开》,由深圳市盐田区委宣传部区文联支持出版发行。反观当今一些网络及诗歌刊物,一些“诗人”心无家国,格局狭窄,格调低俗!或整天沉湎于风花雪月朝云暮雨(须知风花雪月千年万诗早已写尽风流,如不结合实际何来新意?!),甚至写出床第体、新宫体、伪娘腔;或食古不化,不顾事实攻击现实(现实并非完全完美,但绝不如此那般不堪!);或盲目崇洋,奴颜卑膝,用全盘西化观点度量中国国情民情;或为一事不公一时暗影一己私事,泄愤吐槽,肆意丑化,一叶障目无原则谩骂……凡此种种,诗何以为诗,诗人诗歌之"志"何去何从?值得深思熟虑。
“中国人的写作,当然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杨克语)。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始终是诗的灵魂和源泉!不一定非得写重大题材,也不一定画英雄脸谱,但无论写什么,下笔之前必须有家有国有情有义。凡是有家国情义打底,角度正确,心航正向,必能平凡中见伟大,平淡中写真谛,歌吟里有导向,讽喻中见引领,即使风景也必然是“这边独好”,予人励志,催人奋进!

中国今诗 邀您大讨论
尊敬的诗人、读者:
中华文明诗意浓,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古律,五四新声,词山诗海,流芳溢彩。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当前的诗歌(今诗)应往哪个方向前行?是全自由体,还是参照格律诗,抑或吸收学习格律诗、外国诗等优点而走新路?……
为了繁荣诗词文化,探索中国今诗发展的方向,让今诗在新时代里发出耀眼光芒,我们特倡议发起中国今诗发展方向的大讨论。期待海内外广大诗人、读者积极参与,并形成300字左右(一般不超800字)的观点文字发给我们。我们将对来稿选编进行网上推送呈现,以作讨论交流,致力形成一次关于中国今诗的网络大讨论,并最终产生中国今诗的共同倡议。
您的参与发声是对中华诗词文化圣灵的呼唤,是对中国今诗健康繁荣发展的助力。
要求及说明:1、观点鲜明健康,不与现行法律相违背;2、文档请以附件形式发送,文件主题样式“中国今诗+姓名+城市”;3、文末请附:姓名、100字内个人简介、近照1张、联系电话;4、您的来稿一经选用,我们将进行编辑发表推送或出版,不付稿酬,对优秀言论者我们将颁发“金言者”证书;5、来稿请发至邮箱:2654216094 @qq.com;6、本活动的最终解析权归主办方所有。
截稿时间:2021年4月30日。
联系人:郭锦生(020-84928918)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
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
2021年1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