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安街上出徐耀
戴永久
明朝年间,海安镇上出过一名叫徐耀的进士,后任京官,显赫一时,但未能善终。说到他大起大落的神奇一生,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奇特故事。
原来徐耀出身在海安镇一户殷实厚道之家,从小父母亡故,由兄嫂一手抚育成人。徐耀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读书识字,过目不忘,但其生性懦弱,胆小怕事,有大事小事都要同大嫂商量的习惯。
再说这徐耀的大嫂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思维敏捷,能说会道,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口碑甚好。由于徐耀从小由她带大,叔嫂情同母子。打从懂事起,徐耀遇有弄不懂,想不开的事都向嫂嫂讨教,久而久之,徐耀对嫂嫂的话,言听计从。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经意间,徐耀已长成少年。这年,嫂嫂收拾行装,千叮咛万嘱咐地送他去参加童子试。不料,嫂子前脚到家,后脚徐耀就跟着返了回来。嫂子一惊问道:“怎回来的,是否还缺少什么东西?”
徐耀低着头羞涩地说:“什么都不缺。”“要怎么不走的?”徐耀红着脸说:“大嫂,你走后我发现母鸡啼叫,为不吉之兆,所以返回。”
嫂子听罢,笑哈哈的说:“恭喜小弟,‘公鸡不叫母鸡叫,海安街上出徐耀’,这是吉兆啊!弟弟岂能耽搁时间,误了考期。”后来,果不其然,初出茅庐的徐耀一举考中了秀才。
转眼到了乡试之年,街口徐耀告别恩嫂,兴冲冲离家前去赶考。嫂嫂回家屁股尚未坐热,只见徐耀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地折了回来,叹了口气,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地默默发呆。
嫂子走向前来,关切地问:“兄弟,刚才还好好的,又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说来嫂子听听。”
徐耀不好意思地说:“真倒霉,出镇不久,就看到一个妇女光着屁股在小解,你说晦气不晦气!”
嫂子听罢,连连拍手叫道:“女人小解,‘黉门’ 大开,小弟考运亨通,可喜可贺! 还请赶紧动身, 切莫误了前程。”徐耀听罢,破涕为笑,随之高高兴兴上了路。时隔不久,喜报临门,徐耀再中举人。
嫂嫂两次预言成真, 徐耀兴奋感激不已。按嫂嫂的吩咐专心攻读,随时准备赴京会考。真是事有凑巧,进京这天清晨,徐耀喜气洋洋地辞别嫂嫂,正准备上路,猛抬头看到邻家的一条大黄狗爬在屋脊上向他“汪, 汪”直叫,把他惊出一身冷汗,他气得直哼,慌慌张张地头也不抬,退回家中。嫂嫂得知原委连呼三声:“好!好!好!狗子上屋,兽头爪子都竖起来了!徐耀笃定金榜题名。”说来也神,徐耀这次果然钦点进士。
徐耀考取功名后,他跟嫂子渐渐没大没小起来,一次嫂子在房中更衣,他竟然伸手去摸她的奶子。嫂子羞的涨红了脸骂道:“你这个死杀头的,将来不得好死。”
后来,徐耀果然因与东林党人过往甚密,惹恼皇上而吞金自杀,遗体入棺返乡。阉党奸贼唯恐有诈,连夜上本,“怕其假死生变,派人将头割来以辨真假”,皇帝准奏。还真的应验了嫂嫂“死杀头”的咒言。
施恩不图报,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恩进取,值得褒扬;忘恩负义,当遭谴责,羞恩乱伦,天怒人怨,死无葬身之所。世间“徐耀”之流,应予当头棒喝。清明节扫墓前,该谈谈“徐耀”。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