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章,是孔子两个有名的弟子子贡和子路在一起谈论他们对学习孔子仁道学问的体会:
【原文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文章”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文”指《诗》《书》《礼》《乐》等文献资料,也就是孔子教弟子学习的“教科书”,而“章”则是指孔子通过这些文献资料的讲解所传授给弟子的知识和道理,包括思想观点、做人原则以及行为艺术、风格等等。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事理成了一个章法,蕴含艺术的气氛,就叫文章”(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95页)。
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诗》《书》《礼》《乐》及其所蕴含的道理,是可以通过耳闻(即听讲)学到的;但老师所讲的人性与天道这一套理论却是不能靠听讲就能理解而学懂的。”

为什么“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是因为“人性”和“天道”这些涉及生命的本源、宇宙的本源以及人的生命意义、宇宙间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等等这些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是非常深奥的,需要内心的体验,即“悟”才能学懂。而且,认知能力和水平达不到一定程度,是很难悟通的。因此,孔子教学生,首先是从《诗》《书》《礼》《乐》这些讲述为人处世的具体道理入手,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从这些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体会宇宙间万物所寓含的最普遍的道理,即“天道”,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天道”理论。《论语》中虽然多处有孔子讲天和命的记录,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较为具体的论述——这在我们研究《易经》时才能看出来。这说明,孔子的教学是注重实际的。子贡的这一段体会,说明了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听”的感性认识上,而是要通过“心悟”实现认识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融会贯通的道理。由此可见,儒家是反对“断章取义”式的教条主义学习方法的,就如同毛泽东所主张的,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反对本本主义一样,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心悟”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呢?下面一章就用子路的做法给我们作出了回答:
【原文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唯恐有闻”中的“有”通“又”。这一章的意思说,子路每当听到孔子讲授的一条道理后,在自己还没有能亲自实践之前,就惟恐又听到老师讲新的道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怕自己听到了而做不到,有愧于学!这就是学以致用的精神!明白了道理就要在实践中认真履行,做到知行合一。如果只是听得明白,但却做不到,那就不是真正的明白,而是自欺欺人。对于一个注重个人修行的人来说,对于世间的道理,宁可知道的少一点,也绝不允许自己已经知道了却不能一一践行——这就是子路“唯恐有闻”的原因!
以上十四章,主要是孔子对其十二名弟子德行修养的评价,类似于我们现在学校老师对于学生的操行评语。从下一章开始,则转而评论当时在诸侯间颇有影响的政治人物了。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