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子
文:侯文君
诵:静听花开
老家社委西边有棵高大的榆树,是我们侯家的祖产。它粗达一搂,高超二十米,没人知道其生长年岁短长,但饱经风霜的风骨却见证了它的历史悠久。它高大、粗犷、笔直而又树冠遮天蔽日,谁都说,这是棵材质高贵的老树。而且据说饥荒年间,它曾以其榆钱榆叶榆树皮救济过不少的灾民,人们对其丰功伟绩念念不忘也就有了来头。
但它秋冬之时榆叶凋零得网子似的,簌簌飘零,给人的感受却是黑森森、冷冰冰的,近乎杀手的冷酷无情。因为它还有夏天不知名字的虫子拉线垂挂,吊死鬼似的,荡悠悠的,可怜兮兮,也似乎叫人望而生厌。除了树干的伟岸、挺拔和粗壮叫人钦佩,没人愿意和它亲近,人们眼里,它就是一棵树,而且远没有柳树婆娑起舞的婀娜多姿,也没有杨树直插云霄的光滑清洁,更没有黄杨树四季常青的枝繁叶茂。
但初春时节成就它的辉煌,此时风和日丽,百虫惊蛰,草长莺飞。辛弃疾也说:“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一夜之间,一缕绿色蓦地就吐缀出零星嫩芽,青绿色的榆钱子就一串接着一串,一嘟噜连着一嘟噜,一枝压着一枝地靓丽登场了;团团簇簇、层层叠叠的它就各展风采,各领风骚,各具异彩,乃至争奇斗艳。榆钱是榆树的翅果,其外形边缘处圆圆的,薄薄的,宛如古代铜钱;中间翅果却鼓凸出来,如同钱孔;像极了祭祀用的纸钱,故而得名榆钱子。这正如宋代彭汝砺 所言“林外溪头榆荚钱,风吹个个一般圆。浑疑萍叶轻分去,恰似苔花碎接连。”它色泽绿盈盈,嫩油油,鲜亮亮,每一串榆钱都有若干簇花瓣缀成,每一嘟噜都有很多榆钱紧紧拥抱在一起,每一枝都有若干串密密匝匝地连缀。万俟咏词云“纵岫壁千寻,榆钱万叠,难买春留。”它没有什么浓郁的香气,但淡雅、素洁、清香、甜甜的野味气息也是沁人心脾,心旷神怡,带着些缕缕的山野韵味。单叶看它稀松平常,它是集体作战赢得胜利的佼佼者,备受人们青睐也就理所当然了。
和煦的春风荡漾中,换装的大男小女迈着轻快的步子,身心放松,去采摘榆钱了。抑或手采掇撷,抑或镰刀勾住树枝攀摘,抑或爬树上去撸捋袺襭,都是挑选鲜嫩的榆钱一串一串的采摘,即使碎小的榆叶也值得珍惜,榆钱榆叶合用更会使食品黏糊,口感更好。榆钱多的美不胜收,采摘人人还会减肥挑瘦。收获的喜悦是用尼龙袋子盛装的,满袋子的果实就是自己的心满意足。
榆钱谐音"余钱",它自觉不自觉迎合了人们吃了榆钱就有"余钱"的美好愿望,所以即使现在的春季,人们也往往上山去撸捋榆钱,为的就是图个吉利,而且还可吃上味美清口的鲜菜。即使是现在的我,虽然住在喧闹的城里了,但对采摘榆钱还是心驰神往。我不想大富大贵,但也想年年有余钱呢,大家都是吧?明代邓云霄说的是:“试向名园拚一掷,酬他春夜值千金。”
鲜嫩的榆钱味道不但甜绵鲜美,而且可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既可生吃,又可攥窝窝、包饺子、蒸包子、煮稀饭、熬汤粥。洗净晾干的榆钱储存起来,同样可以冬日食用,更是春节餐桌上一道新鲜靓丽的风景。蒸面的榆钱窝窝,面粉的清香,榆钱的野味,浑然一体,吃时蘸点搅拌杂陈的蒜泥、香油和醋,香甜可口。榆钱小米粥,口感那是甜丝丝、滑溜溜的,别具风味。热水里焯过的榆钱,佐以葱花油盐,搅拌均匀,烙成薄饼,煎成菜团子,裹上蒜泥或放少许辣椒,吃起来更是外焦里嫩,香味四溢。
我最喜欢的是喝榆钱粥,一口喝下,透心热乎乎的,滑溜溜的,美滋滋的,整个身心如同吃了人参果浑身熨帖,就连毛孔都伸展开似的,舒服极了。就连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美味酣宴后,吃罢榆钱粥,也更留下了“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诗句。何况古代,它还有“青黄不接春三月,穷苦人家救命粮”的活人传统。而且榆钱中含有多种微量微生物质,具有清心降火、止咳化痰的功效,可以健脾和胃, 治疗食欲不振。那它就是农家一宝了,难怪现在人们都对它竞相食用,而趋之若鹜了。
侯家老宅的老榆树早在“文革”缺少木材的时候香消玉殒了,但保土力强、萌芽力强、适应性强的新树却是一茬接一茬的风生水起,正如苏轼所说:“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粒粒成熟而衰老的榆钱子就是粒粒种子,随风纷纷扬扬的飘散,它不择土壤贫瘠,不计气候旱寒,不怕人为折损,一俟春天,石缝里、堰边上、河沟里、房前屋后就会旅生出一棵棵幼苗。它生长快,根系发达,寿命长;所以在山村之中随处可见。直到现在,我还想着那棵老树呢,它的繁衍、葱茏、茁壮和昌盛。

作者简介
侯文君 山东沂源人,中学退休语文教师,文学作品《鲁阳杂俎》系列百多万字,多有发表和奖赛获奖,另有周易和民俗作品多多。

静听花开 :来自山东的东北人,医务工作者。浸润经典与书为伴,用内心感悟文字世界,用声音记录生命精彩。喜欢在文字中触碰那些伟大的灵魂和感动。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