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留给我们的记忆
文/强中
姥姥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可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让我们兄妹永远不能忘怀。
我们的童年正赶上国家困难时期,那时物资极其匮乏。我们家就生活在整天为填不饱肚子而发愁的人群中。一家五口,仅靠母亲一人工作。没有男子汉支撑的家庭是弱小的,因此我们家也经受了比寻常人家更多的磨难和困顿。但在姥姥的操持和支撑下,我们还是平安地走过来了。
姥姥是从旧社会就是过来的老人,她出生于上个世纪初。经历过诸多战乱和世事变迁。饱经风霜,见多识广。她个性极强,是位拿得起又放得下的小脚老太。也是一个早年寡居,带着一双儿女颠沛流离,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妇女。她虽然没啥文化,可老人家常常口出不凡,而且言语里还饱含着许多智慧和哲理。
那时,我们一贫如洗,小孩子常在外遭受冷遇。每当我们觉得委屈的时候,老人家就会开导我们说:穷人咋了,穷人也是人。王三姐住寒窑一十三载,后来也有出头的日子。吕蒙正沿街要饭,末了也有扬眉吐气的时候。老古语说,富不可三代,官不能四世。老人说得这些人物和道理,我们虽然脑瓜不大,但大概意思还是明白的。
姥姥还常对我们说,小时受苦不为苦,老了享福才是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些教诲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牢牢地扎下了根,对我们以后的成长很有裨益。
姥姥生性耿直,嫉恶如仇。她老人家最看不惯的就是凌强欺弱的事儿。
一次,大杂院里的两家孩子打架,刘姓大人不去管教自己的孩子,却不停地去数落田家的孩子,还口出不逊,说什么:幸亏家穷得叮当响,不然都能上天日龙去!姥姥听了不高兴了,她立马怼了过去:他刘婶这事你过分了,孩子打架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时候两家大人应该各管各家孩子才是正理。哪能像你这么护窝子,更不能笑话人穷。老古语说,莫笑穷人穿破衣,十年河东看河西。当心笑话人不如人!刘妇见德高望重的姥姥出面了,自知理亏。只好偃旗息鼓,灰溜溜地拉着孩子进屋了。事后,同院邻居都觉得很解气。
姥姥心慈人善,仗义大方。尽管我们的日子过得很寒碜,可遇到谁家来借一瓯子油或借一碗面什么的,只要家里有,从不让人空手而回,她说大家都是混穷的,理应相互搀扶点儿。对上门要饭的人,也没嫌弃过,宁愿省下自己的一口也不能让乞者失望。姥姥的善良看在我们的眼里,也挂在了邻居们的嘴上。
人品是姥姥最为看重的。她常对我们说: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咱们看都不要看。为此她给我们讲了个小故事。
一天,孔子为了考验一下穷学生颜回的品行,故意在他当值的时候留下一锭金子和一张字条。饥肠轱辘的颜回捡起一看,上面写的是:天赐颜回一锭金,颜回连想都没想立马在字条上写了句:外财不发命穷人。这个掌故教育性很大,最终成了我们恪守人生准则和教育子女的家训。
生活中姥姥的影响无处不在。比如那时穷人家的孩子穿衣戴帽,都是弟弟妹妹拾哥哥姐姐穿小了的,按姥姥的说法是老大穿,老二连,老三接着往下传。什么新的旧的,只要干净利索的就行。最不爱听此话的当然是最小弟弟了,这时姥姥就会说,你看谁家不这样,连你妈妈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何况她还在外面工作。其实那年月我们兄妹的衣装虽说破旧了点儿,可还都是挺干净整洁的。
尽管如此,姥姥也有穷讲究的时候,每逢二月二她老人家都会催着我们弟兄去剪头。按她的说法是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得剪头。还有年关的时后,老人家说: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再穷再苦咱也不差这仨瓜俩枣的。
记得我和弟弟妹妹半大不大的时候,因为长身体特别能吃。在副食品奇缺的年代,市民和儿童的计划粮又少,姥姥只好用细粮换成地瓜干或其它粗粮来对付。否则一个月的细粮顶多撑半个月就得告罄。至于拾秋挖野菜到市场拣烂白菜帮子作补充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即便那样还是难以填饱缺少油水的肚皮。每逢我和弟弟吵着饿的时候,老人就会催着我们上床,还教会我们念“咒”:“床是一盘磨,睡到就不饿。”于是我们就一遍一遍地重复念叨,你还别说,有时挺管用的,我们念着念着就不知不觉睡着了。等醒来又是一天。
当时我家的住房条件也很差,两间坡棚仅十来平方。又矮又窄,且破旧不堪。雨季时,屋漏得不成样子。就像小学课本里讲的那样: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雨停了,屋里还滴滴答答下个不停。那会儿听着烦心的屋漏声,瞧着潮湿的一摊子,大人孩子的心情真是糟透了。这时姥姥就会找把铁勺子,让我们对着屋外的天空不停地来回舀着,嘴里唱着姥姥教的民谣:铁勺子舀天,哪山云彩归哪山,西北大风晴了天。我舀累了妹妹舀,妹妹舀累了,弟弟舀,就像做游戏似的没完没了。这种“游戏”帮我们消磨了许多难熬的时光,直到现在,一个老妪怀里搂着三个孙小坐在屋当门,一边哄着他们,一边虔诚地向苍天祈祷,那温馨又酸楚的画面还不时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姥姥会过日子是大杂院出了名的。她为了糊上我们几个小馋猫的口,会将布票煤票糖票或者肉票拿去换粮票。她对我们说,什么都可以对乎,就是不能扎上口。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可不能让你们的小身板子骨太受亏,将来成不了大小伙子可就麻烦了。
姥姥因为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思想难免有些重男轻女。为此我和弟弟在他眼里比起妹妹来要金贵。也为此小小年纪的妹妹承担了许多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家务。而对我们两个懒蛋向来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毫无苛求。她老人家的意识里绝对有男孩子生来就是做大事的,干不干家务无所谓。而女孩子不行!做家务管锅台才是本分。记得一个月明星稀额的夏夜,老人坐在门外,一手搂着弟弟,一手搂着妹妹,教他们数星星。弟弟缠着姥姥要她说儿歌,姥姥就比着他说:
小二郎上学堂,出了学堂登殿堂,做大官娶新娘,娶了新娘生儿郎。一二三,四五六,子子孙孙福满堂。说完就去咯吱弟弟,喜得弟弟屁溜的。这时妹妹也让姥姥为她说一段,姥姥当即说道:小妮子穿花衣,学针线做活计。长大了嫁出去,省得人家瞧不起。妹妹听了嘴撅得老高,眼泪汪汪的好半天。
最让我郁闷的还是姥姥回乡临别时的那句话。不仅伤着母亲了,我也好久想不开。事情是这样的,姥姥离开家乡很久了,一直没有回去过。舅舅因为生计问题很少能来看她。后来姥姥生病了,久治不愈,于是老人家就想起叶落归根的事。她多次催促母亲早做安排,直到一天动了气。母亲这才不得不给舅舅发电报。
舅舅接她走的那天,母亲借了辆三轮车将姥姥送到站台。上火车时,是舅舅背的姥姥,也就这么一背,可了不得了,竟然是惊天动地!当时,只见姥姥两眼噙着十分满足和自豪的泪花,仰天长叹道:老古语说的没错呀,再薄都是地,再孬还是儿!
母亲当时有些神伤,我深为她不平,姥姥咋能这么说呢!这么多年舅舅并没怎么孝敬过你,是我们和你相依为命。就连生病,也是我母亲带你四处求的医。为此家里还拉了不少饥荒。可到末了,就落了你这么一句拐话。老人家你也太偏心了吧!
这件事让我真纠结了很久。直到姥姥离世的噩耗传来,我才终于想通了。姥姥的那句话其实也无可厚非。老人家本来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再加上回归故里的关节点上,舅舅的举动真的是无人替代,不是吗?老人家平时的怨气早被舅舅的肩膀所融化。那发自肺腑的慨叹再自然也不过了!
姥姥还有许多言语虽说有些陈旧,但它或说理,或告诫,或警示,或调侃都是极尽生动的。比如,家有三件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夜想千条路,天明还得卖豆腐。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骑驴不知步撵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师门前出高徒。皮猴子三天不打,上墙揭瓦等等举不胜举。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姥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她的言行放到眼下,别说小孩子是难以理解,就是他们的爸妈也恐怕不会赞同。有时我想,要是姥姥还活着的话,她面对如今的高楼大厦,和满街的奔驰宝马,该是怎样的反应呢?尤其是面对儿孙们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模式,老人能接受吗?还有她的那些老俗话,口头禅,民谣儿歌都还能派上用场吗?
不过,思来思去有一点是我深信不疑的,那就是老人的这些言行是不能从我们这代人的心灵深处抹去的,甚至还会随着我们的老去而越来越难以磨灭……
姥姥,我们想念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