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徐发蕴,字承古,号关河山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专毕业。曾教过小学、中学、大专。爱好文学、古籍,喜欢诗书画印,广交书画界朋友。同时多年来对格律诗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撰写出《格律诗词讲仪》进行多处讲解。文学作品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多见各地报刊。出过《履途屐痕》散文集。格律诗词《发蕴诗词五十六首》、主编了《深州市东四王村志》,出版了《关河山人国画集》,有几部长篇小说现在修改中。几十年来笔耕不辍。

《大家风范》· 名家专栏
著名学者:徐发蕴
中国古籍研究系列专题
第十五篇
《孙子》与孙膑
编者按: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数千年来,中华典籍文献世代相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最根本也是最宝贵的就是文化的传承,在历史长河中,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铭刻着先民的创造,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不仅要庋藏在庙堂之上、书库之中,更要让它们走近每个普通人,使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在祖国伟大复兴进程中,作为国人更应做新时代的文化开拓者和继承者,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祖国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传承开来,深度挖掘和弘扬祖国古籍文化刻不容缓。

太史公在《史记 · “孙武吴起”列传》中,描述了孙武子为吴王阖庐演阵的细节:吴王阖庐曰:“可试夫人乎”曰:“可。”“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夫人复大笑。……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大骇。趣使使下令曰: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循。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夫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这段生动的描述, 阐述了“兵不斩不齐”的道理。
吴王“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一书,作者即孙武(约公元前545——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人尊为“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誉为“百事兵家之师”等称号。大约活动在公元前六世纪末至五世纪初,由齐至吴,向吴王阖庐献自己所著《孙武子》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曾率领吴军大破楚师,攻占楚国都城郢,几近灭亡楚国。
《孙子兵法》十三篇,号称“孙武子十三篇”。为后世兵家所推崇,誉为“兵学圣典”。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科学著作,在我国乃至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威望,被尊为“武经”、“世界古代第一兵书”。该书虽不一定成于一人之手,但其基本思想是属于孙武的。

该书的内容极为丰富、深刻,涉及战争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对战争的目的、性质、战略、战术、地形、谍报、后勤以及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在谈到战争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时表现的尤为突出。它对战争的规律问题的许多认识,直到今天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孙子《计篇》的开始就谈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一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道出了统筹全盘的真谛。
所著的《孙子兵法》在我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广泛运用。被译成多国文字。

《史记 · 孙武吴起列传》中,写道:“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史记》中对孙膑记述也不多,只记述了他为田忌赛马出了一招,用劣马,对对方的好马,用好马对对方的中马,用中马对对方的劣马,取得了胜利。再就是“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
孙膑,原名伯灵,生卒年不详。后因被施以“膑刑”,失去膝盖,而称为孙膑。与庞涓都是鬼谷子王诩(又叫王禅,称王禅老祖,号鬼谷)的学生。庞涓妒才,要灭掉自己的同学。因而发生了“孙庞斗智”的故事。通过“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庞涓彻底失败。孙膑留下了《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也是我国古代之著名军事著作之一。是孙子学派继孙武之后的又一力作,古称《齐孙子》。据说东汉的曹操对《齐孙子》进行过著述,后来散佚。1972年2月,山东临沂的银雀山一号汉墓发掘,出现了竹简的《孙膑兵法》,失传已久的古籍得以重见天日。经过整理分为上、下两篇。可以确定上篇是属于《齐孙子》的15篇,包括《禽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月战》、《八阵》、《兵情》、《五教法》等;但是下篇,很难确定是属于《齐孙子》的论兵之作。因为竹简本,篇数大大少于《汉书。艺文志》的篇数。
最早明确记载孙膑有兵法的是《史记。孙武吴起列传》:“庞涓自知技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而归。孙膑以此名天下,世传其兵法。”、《汉书。艺文志》把它与《吴孙子兵法》并列,著录《齐孙子》89篇,图4卷;据考证《孙膑兵法》的散佚大概在唐以前。因为魏武帝曹操著的《孙子》也提到过:“孙膑曰,兵恐不可救”但从《隋书。经籍志》以后就不记载了。
正是《孙武兵法》在兵法中没有过多地谈论细节,才使得这部书能够跨越时代和国度,一直流传。而《孙膑兵法》就是因为写的太具体了,其实是把只能做不能说的事情给写出来了,失传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它具有齐文化的伦理思想特点,一方面注重“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注重功利。它继承了前辈军事家的优秀成果,又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发挥和创造,在我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21.4.11)于淄博

编辑:寒烟 子墨
编审:慧玲 思翰
麒麟读书会 · 作家事业联盟
《大家风范》杂志
总顾问:姚卫东 邱锋 董山峰
阎雪君 肖霖生 许莎朗(香港)
耿建华 赵林云 孙春亭
逄金一 赵洪祥 张希木
柏承恩 李式法 戴永夏
李 浩 王培元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鲁先圣 周慧玲
总编:戴思翰
微信:CHINA-AN999999999
《大家风范》杂志投稿官方邮箱:
djffzb@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