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难忘奶奶那年做的冷面》
江苏 蒋兆兵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一顿冷面该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啊,每当我回忆起年少时的清苦时光,总忘不了奶奶在酷暑难耐的夏天为我们做的冷面。
日月如梭,穿行在时光隧道里,那特别的冷面香味儿总是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时不时的激荡着我的心田,勾引着我藏在心间的那个历久的馋欲。每当如此,我总是情不自禁的朝着家乡的地方遥望,陷入对那个纯真年代的回忆之中。
六月蝉鸣,真的讨人心烦。随着梅雨季节渐行渐远,天是越来越热了。潮湿闷热的日子一直要持续一段时间,直至酷暑来临。在我的老家,这段时间应是吃冷面的时节了。
说是冷面,这是我们老家的叫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凉拌面。现在一提及凉拌面,各种吃法层出不穷,各式浇头拌着凉面,淡咸相宜,荤素搭配,有滋有味,捞起一大筷滑溜溜的就下了肚。念着那滋味的刹那间,历久就沉淀在我心底的阵阵乡愁似乎也就开始笼罩着我的全身,且不说那是当时家乡舌尖上的美味,就光是每每回忆起小时候吃冷面的光景,就总是能在我的心海里泛起层层思乡的涟漪,搅动着我对故乡的片片情愫,常常陷入对故乡的回忆之中,眼眶总不由自主的湿润起来。那远去的时光又仿佛被拉回到了我的眼前。
那个年代,在我们农村,夏天没有电扇,更没有见过空调长啥样子,记忆中还是点着煤油灯过日子的光景。夏日的太阳又是特别的毒,刺拉拉明晃晃的直盯着大地照射,简直是要把大地烤糊了似的。
还记得奶奶总有她的办法,她在大树荫下用两张长凳子支着一张大竹匾子让我们坐在上面乘凉,并打来井水不停的为我们擦拭着,一边还用一把破蒲扇为我们驱赶着蚊蝇,一边为我们扇风。
酷暑难熬啊,浑身淌着汗,不谙世事的我们一直喊热,“热死了!”“热死了!”忙得奶奶马不停蹄的打井水,摇蒲扇,反复为我们擦拭身上的汗珠子。“知了叫,夏天到,热的宝宝受不了。”童年的歌谣就这样跟着奶奶唱了不知多少年。
好在奶奶总有办法让我们忘却夏日酷热的烦躁。记得那时她总是许诺给我们做冷面吃。说是吃了冷面,心上就凉快多了,就不再会感到那么热了。现在想来,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吃一顿冷面该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啊。
但是,这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件令人既高兴又向往的事!印象中那时平常一天三顿都是稀饭,就是粯子和水烧的糊糊粥,垫不了肚子,喝了几大碗还是容易饿,又稀薄得照见人影子,长年累月营养不良,我们一个个儿的都长得象麻杆儿似的,面黄肌瘦的。每当听奶奶说要做冷面给我们吃,我们都高兴的到处和小伙伴们炫耀,“今天我家要吃冷面了!今天我家要吃冷面了!”馋的他们直流口水,一个劲儿的乐的跟着我跑前跑后,唯我马首是瞻,那场面至今想来都充塞了一个农家小年难得的满满的骄傲与自豪。于是我和伙伴们又都跟前跟后的围着奶奶团团转。

奶奶做的冷面那是相当的好吃,可算是我们村里的一绝了。老大远的就能闻到蒜花儿掺夹着豆瓣儿酱汤的香味儿,乡亲们就知道那一定是奶奶在做冷面了。
现在看来,那时候奶奶做冷面的食材其实也不多,都是以自家园子种的为主。她先在菜园子里摘几个辣椒和一把豆角儿,再择洗几根小米葱,挖一两个紫红色的洋葱,然后奶奶让我钻到鸡窝里摸一两个鸡蛋,找出上满了灰土的生姜,剥一两个大蒜头,物料就差不多算是齐了。
接着就是剥了毛豆壳儿洗净用刀剁碎了装碗里备用,洋葱切丝儿,小米葱和生姜剁碎了,又从腌萝卜的酱缸里舀了一碗豆瓣儿酱,剩下来的事就是擀面条儿了。
奶奶从粮柜的面袋子里倒了些面粉加水开始和面,然后不停的在面盆里搓揉着面团,我们围着奶奶周边,像是在看一场神圣的仪式一样看奶奶和面。我们不停的嗅着面团散发出的餻面香味儿。
“香。”“真香。”“小馋虫,香的还在后头呢!”奶奶瞅着我们笑道。说话间,奶奶把面团放到八仙桌上,拿起擀面杖就开始擀面了。我们巴望着面团一点点的在奶奶手下像变魔术似的变成整张大面皮子了。奶奶把面皮子层层垒起来,形成一个长长的梯形状,再用刀一刀一刀的切成长长的细细的面条儿,只见刀在奶奶手上飞快的来回移动着,一会儿功夫就切好面条儿了,奶奶把切好的面条装在簸箕里,再在上面撒一些粯子粉。然后奶奶就开始熬制冷面浇头了。
奶奶先用柴火把大灶锅烧热了,然后加入少许的豆油,在“滋滋”的油炸声中先后加入生姜、蒜瓣,辣椒,青辣椒的辣味儿伴着香气升腾在整个灶台上,香气混着草烟雾直直的顶着灶房的草蓬,弥漫了整个灶房,并顺着灶房屋顶渗漏的间隙飘得外面。
待到香味儿出来后又加入洋葱爆炒,再倒入豆瓣儿酱,等豆瓣儿酱的酱香扑面而来时,在大锅四周浇水烧开,把剁碎的毛豆放入锅里加以搅拌,并将搅好的鸡蛋倒入锅里,蛋花旋即和着香气上下翻滚开来。奶奶尝试着浇头的淡咸,抓了一点点小米葱散落在熬制的浇头上,一盆香喷喷的冷面浇头就此大功告成。闭着眼睛,我仿佛又闻到了当年奶奶熬制的香飘四溢的特别的冷面豆瓣酱香浇头。
奶奶先打来一大盆透着丝丝凉气的井水备着,等着用来捞冷面。随后奶奶往灶膛里添了柴火烧锅,水滚沸了,把面条儿下到锅里,我们就帮着奶奶拉风箱,也不知道啥时候我们一群“小馋猫”的脸上都粘上了灶口的锅灰,“哈哈哈”的笑声和着六月的蝉鸣声早就穿透到屋外飘带了云天外,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炎热的烦躁。
等面条悬浮上来后,奶奶用筷子捞起面条后立即放到打来的井水里汆一下,再给我们盛到碗里,用小勺子舀了浇头开始为我们伴面。我和伙伴们眼睛直溜溜的盯着冷面,嗅着那香气,不由得“咕咚咕咚”的咽下了些口水。迫不及待的叉上一筷子冷面送到嘴里,囫囵吞枣的麻溜的就到了肚子里。
“真香。”随着小伙伴们啧啧的赞叹声,香味儿早就顺着牙缝直沁心房,等不及细细品味,旋即狼吞虎咽的一碗冷面就咕噜下肚了。吃完了还忍不住用手抹了抹嘴巴,那香气直直的存留在手心里,我们不时的闻闻小手,味蕾上的香气早就冲淡了我们夏日酷暑的烦躁。
时光如梭,童年时奶奶做的冷面至今让我回味无穷。它伴随我走过春夏秋冬,走过海角天涯。无论何时,我总忘不了奶奶做的冷面香味儿那也是她传给我们的家的味道。如今,奶奶已经离开我们很久很久了,每当我吃到那爽口的凉拌面,就想起奶奶当年为我们做冷面的情景。 纵然岁月经年,那特别的香味儿总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激荡着我的心田,那烙印在我灵魂深处的冷面香味儿时不时的跳荡着,刺激着我的味蕾和记忆的神经元,我总忍不住贪婪的深吸一大口。
六月蝉鸣,我又想起了奶奶。
——2020年7月31日作于江苏泰兴黄桥古镇。

创作后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一顿冷面该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啊,每当我们回忆起年少时的清苦时光,总忘不了当年奶奶为我们做的冷面。日月如梭,那特别的冷面香味儿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时不时的激荡着我的心田,勾引着我藏在心底的那个历久的馋欲。每每如此,我总是情不自禁的朝着家乡的地方遥望,因为那里有我的故乡。
作者简介
蒋兆兵,1973年8月生,党员,大学学历,文学学士学位,中学高级职称,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泰兴市音乐家协会会员, 泰兴市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泰州市、泰兴市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考命题专家库成员。2004年荣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江苏赛区十佳歌手称号。部分论文、散文、(诗)歌词、歌曲在全国、省、市获奖,相关作品分别在《北方音乐》、《教师报》、《考试报》、《学习报》、《城色学刊》、《吉林教育》、《广西教育》、《音乐大观》、《通俗音乐》、《魅力中国》、《新诗歌》、《江浙文艺诗歌专刊》、《青岛诗畔》、《重庆音乐》、《长白山词林》、《花港词刊》、《中国词曲作家》、《词刊》、《音乐天地》、《民族音乐》、《海河文学》、《扬州晚报》等报纸、刊物及诸多平台上发表。 代表作品主要有《河边的老槐杨》、《走在追梦路上》、《我们走在复兴路上》、《远行》、《你的背影》、《喊一声大武汉,你快雄起》、《跟你走到梦想成真的地方》、《红船摇来一片天》等。歌曲《喊一声大武汉,你快雄起》荣获2020年向经典致敬全国原创歌词作品铜奖。《跟你走到梦想成真的地方》和《红船摇来一片天》入围2020年由中国文联,共青团员中央,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心中的歌”全国优秀歌词100首。歌曲《你的身影》荣获2020年由中国社会艺术协会、广州市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歌献给党”原创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