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
三、阴阳五行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互为根本、阴阳消长和阴阳的相互转换。
▲阴阳的对立与统一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没有一方而另一方就不存在。
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学说符合唯物辩证法,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闪耀着哲学思想的睿智。事物的两面性,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过为过也”,“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等等,即是阴阳学说中哲学思想的闪光。有学者说,祖国传统医学是古典哲学的来源之一也不无道理。
▲《黄帝内经》说到养生的总原则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本质的含义是说养生要顺从自然生活规律,养生的方法、方式和技术要和社会、环境、个体情况相和谐。
阴阳学说被医家、学者广泛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和研究,对保证人民的身心健康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
●人体的阴阳: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皮肤在外为阳,筋骨在内为阴;
五藏“内实”为阴,藏精气,主升发;六腑“内空”为阳,主舒泄。
●阳是人体的功能,阴是人体的物质。
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生阴;前半夜,阴中之阴,下半夜,阴中生阳。
●“阴阳失衡,五藏失调,其病乃生”。
●体质之虚:该有的没有。如:头上有发,如果过早脱发则是有关藏器虚了。
▲阳虚:注重看感觉。阳虚生内寒,畏寒怕冷,夜晚怕风、自汗、腰膝酸软、饮风带寒等;劳累,饮食不当,阴湿寒凉环境等也会伤阳。也有遗传因素,后天可补。
自汗:没有诱因或稍动即出汗。
▲阴虚:注重看功能。主要症状是盗汗、内热、怕风(对风敏感)、乏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白天加重,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有遗传因素,后天饮食不当,环境影响等也可致阴虚。
盗汗:夜间睡眠中不知不觉出汗,睡醒自消。
▲气虚:气力不足,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自汗,舌淡胖,有齿痕,易感冒等。
气虚之极为阳虚。
▲血虚:面色苍白、萎黄,头晕。不思饮食,舌苔暗,无血色。
血虚之极为阴虚。
●五藏之虚,主要症状:
肾气虚:气不固尿,尿急、尿频。膝盖--命门、肘--肩、颈椎凉。
肾阳虚:腰膝酸软,畏寒怕冷不怕风,小便清长,尿频,尿急。可服桂附地黄丸。
肾阴虚: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小便赤黄,大便干结。可服六味地黄丸。
肺气虚:气短乏力,气不固表,易出汗,手脚凉。
肺阳虚:少气无力,面色苍白。
肺阴虚:面颊潮红,咳嗽。
脾阳虚:食欲减退,食而不化,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面色苍白,腹胀,便溏,吃了凉食就拉肚子。健脾:饭后吃一小把炒葵花籽。
脾阴虚(少见):干吃不长肉。
心阳虚:嘴唇发白,有气无力,血压低。桂枝、肉桂为首选药。
心阴虚:供血不足,乏力、易惊恐、失眠。
肝阳虚(少见):抽筋,肝阳上亢,高血压,目赤,甲减。踝关节--膝盖凉,手腕--肘凉。
肝阴虚:肝风内动,易血管痉挛,得甲亢等。
●五藏实火:外邪(风、寒、湿、燥、火)入侵五脏上火为实火,症状是不该有的有了。例如:咽喉不应肿痛,双目不该赤红等,如果有了这些毛病,提示有实火了。
肝、胆、肠、胃多实火。
●阴阳学说在诊病和治病中的指导意义:中医有“看病不分阴阳伸手便错”的说法。阴和阳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不平衡达到一定的量的界线,人就会生病。医生看病要分清阴阳,抓住主要矛盾,对症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行说主要指五藏(系统,下同)心肝脾肺肾(分别为火木土金水)之间的生、克关系;相生,即生长、助长;相克,即限制制约。总之,生克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图:
○五藏之间的生克关系在诊病中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和临床意义。如:
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即肝生心,养心先养肝,肝好心才能好;肝生病,必殃及心,叫母病子受。肝木克脾土,肝有毛病,必然影响到脾,要想脾胃好,就必须养好肝等等。
另外,金克木,即是说肺克肝,肺有了毛病必然影响到肝,秋季属肺,肺克肝,所以肝病在秋季易犯且比较厉害,如此等等。
○五藏的属性与四季对应。肝、心、肺、肾分别属春夏秋冬,脾属四季(一说属长夏)。
这种对应关系对于治病的指导意义在于:借助天时养五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春季肝经当令,利于肝病的养护和治疗。以此类推,夏季利于心脏的养护和疾病的治疗。秋季利于肺藏的养护和疾病治疗,冬季利于肾病的治疗,一年四季要注重脾藏的养护和疾病治疗等等。
春主生,夏主发,秋主收,冬主藏。五蔵的生理养生也要顺应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可悖时而行。春生,春天要多做户外活动,使浑身的气血生发起来。夏长,夏天不要怕出汗,使体内的浊气垃圾随汗散发出去。秋收,秋天不要过分活动,以利于气血收敛。冬藏,冬天天气转冷,气血的精华收藏于肾,因此,冬天亦不宜过分活动,更不可出大汗,以免伤了气血。
●五藏精气不足能影响人的情绪:肝,引起脾气暴躁;脾,引起钻牛角;肾,造成胆子小;肺,引起闷闷不乐;心,导致无端忧虑、唉声叹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