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徐发蕴,字承古,号关河山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专毕业。曾教过小学、中学、大专。爱好文学、古籍,喜欢诗书画印,广交书画界朋友。同时多年来对格律诗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撰写出《格律诗词讲仪》进行多处讲解。文学作品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多见各地报刊。出过《履途屐痕》散文集。格律诗词《发蕴诗词五十六首》、主编了《深州市东四王村志》,出版了《关河山人国画集》,有几部长篇小说现在修改中。几十年来笔耕不辍。

《大家风范》· 名家专栏
著名学者:徐发蕴
中国古籍研究系列专题
第十四篇
荀况与《荀子》
编者按: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数千年来,中华典籍文献世代相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最根本也是最宝贵的就是文化的传承,在历史长河中,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铭刻着先民的创造,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不仅要庋藏在庙堂之上、书库之中,更要让它们走近每个普通人,使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在祖国伟大复兴进程中,作为国人更应做新时代的文化开拓者和继承者,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祖国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传承开来,深度挖掘和弘扬祖国古籍文化刻不容缓。

在没有公立学堂以前的私塾里,儿童启蒙的第一部书《三字经》里的第一句即:“人之初,性本善”;这两句恐怕是妇孺皆知,连广大的“文盲”们也都能脱口说出。这是因为号称“亚圣”的孟夫子给其下了定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然而,在两千多年前的荀况,力排众议,对此投出了“反对票”,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当然,他从多方面展开了论述,而且头头是道。这就是多年来思想家们进行的一场论战,至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仍没个结论。

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又名荀卿(“荀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洵之讳“荀”与“询”同音)而改为“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据记载,他曾为齐国的祭酒,在齐国的稷下讲过学,还做过楚国的兰陵令,又先后到赵国、秦国去见过赵孝成王与秦昭王。最后废官家居著述,卒后葬于兰陵。
他的学术思想属于儒学派,但有所发展。对于自然界的的认识,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在政治上,他主张兼法后王,用礼、法、术来稳定社会秩序,因此对以后法家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加之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门弟子,他两个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所以历代的学者,都怀疑其是否属于儒家学者,他也因其弟子而在我国历史上受到许多猛烈的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并被称为“辞赋之祖”,对我国的文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他又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学习,可以使他改变,因而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荀子》一书,现存32篇,大部分是他亲笔写的,有少部分出于门徒之手。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为其注释的不多。到唐代的杨倞开始注释《荀子》;直到清代考据学兴起,对《荀子》的注释校订才增加。民国的梁启雄的《荀子简释》搜集自杨倞以下十余家的笺释,对研究荀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资料。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他特别对孔子的“外王学”大加尊崇。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天、天命、天道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在殷商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而荀子的理论宗旨,在于凸显“天人相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人道”学说。他认为自然界和人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归天,人归人;天人相分,不相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物,不能治人”。《荀子》“化性起伪”的道德观,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尧舜之与桀纣,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这一论调虽然与孟子的“人性善”相反,但他认为,人人都能成为“圣人”。这就是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荀子》“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在荀子看来,在治礼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个人欲望,而要让物与欲相持而长,在物质的增长和欲望的增长之间保持平衡。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而礼的作用则在于对人的利欲作出限制。二者之间有冲突,礼的遵循不免要有一定的强制性。《荀子》对学习教育非常重视,在这方面他有好多名言,一直被我们使用。《荀子》的第一篇就是《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

荀子的治国理念也是非常透彻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他提出过一个观念:“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虽然是指的秦朝的兴亡之因,但也似乎成了我国历代王朝兴亡不变的规律;这一理念,也成为历代统治者驾驭朝纲所必须遵循的真理。不但适用于古代,对现代的治理国家,也有着深远影响。
(2021.4.7)于淄博

编辑:寒烟 子墨
编审:慧玲 思翰
麒麟读书会 · 作家事业联盟
《大家风范》杂志
总顾问:姚卫东 邱锋 董山峰
阎雪君 肖霖生 许莎朗(香港)
耿建华 赵林云 孙春亭
逄金一 赵洪祥 张希木
柏承恩 李式法 戴永夏
李 浩 王培元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鲁先圣 周慧玲
总编:戴思翰
微信:CHINA-AN999999999
《大家风范》杂志投稿官方邮箱:
djffzb@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