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扬岁月的痕迹
作者:陈群
红阳满树,微风摇曳
踏着校园的花香我为时光写下颜色
大地追寻春的信息
隔着光阴拥抱春暖花开
与山川对话 与河流对话
捡拾岁月的碎片
一扇灌溉知识的大门坦然开启
莘莘学子把希望点在指尖
琅琅书声敲打追梦人的身影
在每一个伸手的瞬间将梦想触摸

春天总是最美的,丰富的色彩、弥漫的花香,孕育的是无尽的希望。
走进芬芳弥漫文凯校园的那一瞬,朴实典雅的亭塔楼廓,露珠端坐的柳条吐出新枝。风中低飞的鸟儿影影绰绰很是祥和,春风紧裹香草,牵引无数求知者的梦将心事打磨。
鳞次栉比的教学楼艺术楼编织出横竖坚挺的线条,宽敞明亮的教室承载着对知识渴求的学子。

教育从来都是花果的事业。文凯学校的投资人--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汪毅。地道的农民,出生在滨江古邑--因“不越雷池一步”而闻名的望江县。曾经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打铁汉子,他风趣幽默,旁征博引。从他的谈吐中,怎么都感觉不出他是一个只上过两年小学的“打铁匠”。在教育上,他始终奉行“爱心、智慧、恒心、大度、感恩”的校训。
年过半百的汪毅,回想那些磨砺心志的苦难岁月,眼里含着泪,被一种久远苍凉的感觉笼罩。未满十一岁就忍痛放下书包,跟随父亲学打铁挣钱帮衬养家。面对困苦潦倒的家境,身为长子,年少懵懂的他似乎理解父亲的心思。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跑遍村庄,终日在外奔波。风雨飘摇的日子,屋檐下、月黑里、风餐露宿,饮尽折磨。为了谋生,他背着起重重的铁锤走村串户地吆喝“磨剪子,戗菜刀---;针夹(嘎),掭劈刀---”。响亮的童声、戏剧般的吆喝传遍村南村北,传遍田间地头。如今,那悠长的吆喝声依然在人们的记忆中......
少年本是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太阳。而汪毅这个十多岁的少年儿,支撑着瘦弱的身子,铁锤压痛了他的双肩和臂弯,但压不垮他的精神和意志。泪水和汗水洗刷了他的心灵,艰辛和困苦磨炼了他的身躯。鲁迅先生说过:“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泪水只能为你换来同情,汗水却可以为你赢得成功”。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吃苦耐劳的精神,造就了他打铁的本领。他尝试着成功,这种用泪水和汗水换来的成功是多么的艰辛。汪毅的童年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他在苦难的磨练下越发成熟,越发美好。时间带给他伤痛,但也能将伤痛愈合。
人生路途中所经历的困苦,都是历练和财富。当时他二十刚出头,一身干劲。凭借熟练的打铁技术和过硬的焊接切割本领,创办修配厂,承接各种各样的修理业务。他秉性耿直,乐善好施。因为勤劳苦干,修配厂的生意红红火火,“汪铁匠”的名字也传遍了十里八乡。从此往后,汪毅变得小有名气,还组建了自己的建筑施工队。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望江雷池农贸市场有一个建造工程,他努力地接下这个工程。可是,因为他无法看懂图纸。负责工程项目的领导经过商议后,只同意他承包市场棚子的制作安装。他清楚地认识到读书少,没文化在工作中受到的阻力和挫折。他抬头望天,家乡的天空灰白,云层笼罩;他有些茫然,茫然中却又无奈。他求知的心愈来愈切,他像一只饿鹰使劲地撕扯着自己的羽毛,只有湿漉漉的叹息。毕淑敏说:“岁月送给我苦难,也随之赠我清醒与冷静。”他变得清晰和成熟,开始自学,自我充电。岁月带给他苦难,但也带给他成长的力量。总之,一个有信心有决心的人,总将会找到出路。汪毅开始迈出坚实的脚步,依然不辞辛劳地日夜苦干着。
我们都是从五千年文化传统中走来,汪毅把自己的经历和发生的事情总结成了知识和财富。
一件事让汪毅终生难忘,也彻底改变了他事业的走向。一次,汪毅在望江县自己创办的“踏浪浴室”旁边遇见两个学生模样的孩子醉酒后挥舞刀具,斗殴滋事。汪毅上前奋力制止后,通过了解知道,原来这两个孩子是没有考上高中,辍学在家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令他心急如焚,他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挽救这些无辜的孩子。一种难以摆脱的压力,他无法逃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个大胆的设想驱使他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教育这一重点来付之行动。英国教育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缺乏责任感,人们对抗不了苦难,抵御不了诱惑,导致犯罪和堕落。相反,在责任感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而变得坚强勇敢”。或许汪毅并没读过这句话,但无意中他用自己的思想行动诠释和践行。豪迈的本性滋生他的盛气,欲望使得他心急却又添力量。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办学校!办一所特色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县教育局的指导下,崭新的“望江县文凯学校”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所经安庆市教育局批准设立,省教育厅备案全寄宿、封闭式管理的民办高中在望江县这块热土上播种生根,发芽开花。
重拾曾经的艰苦,办学初期招生困难、资金短缺、妻子患病、银行贷款有限。向外借款,跟亲戚朋友借款。借了又还,还了又借,重复着进行。上门要债的更是蛮横无理,甚至有人封住他的衣领逼债。重病在身的妻子总是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招待债主化解矛盾。
本想同患难与共的妻子,手挽手地走到地老天荒。一种深入灵魂的忧伤使他痛苦,最终,妻子怀着难言的恩情安详地去了另一个世界,汪毅的内心异常的歉疚。相隔多年的日子,妻子衣柜的日常用品他依旧完好无损的保留着,他把对妻子的爱也深深地保留着。一个铁血男儿的柔肠,时间画过的痕迹清晰如初。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诗篇,文凯校园的建筑艺术独树一帜,运动场、武术健身室、舞蹈室、实验室、阅览室等设施先进齐全。学生宿舍军事化管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火红的“杜鹃长廊”掩映“文学专栏”励志的标语,浸没在春色中,将文凯染成一片激情的海洋;“恒心桥”与求学之心紧紧融合,桥下水清,清澈见底,他们的梦想在清池的柔波里流光溢彩;校园的“智慧塔”登高远眺,入室静读书,看青春年少人路途好景;“爱心亭”“幸福亭”“追梦亭”造型别致,简洁古朴。清雅隽秀,诗情画意。
汪毅亲自设计的“奋斗长廊”记录着师生们一个个故事,他们就是一块磁铁,汇聚更多的奋斗之心,凝聚更大的力量。正如总书记所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人生最幸福,奋斗的姿态最美丽。他弘扬孝道文化,在“奋斗长廊”边上创建了“感恩园”。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江乃雷池故里、三孝之乡。孟宗哭竹、仲源泣墓、王祥卧冰的典故名扬天下,雷池儿女倍感骄傲。汪毅特地建设“奋斗长廊”“感恩园”这平台和阵地,不仅教育学生努力学习,还教育学生讲孝道树爱心。单纯善良的学子,有的是从中考失利中走来,心存焦虑。文凯给了他们勇气和信心,让他们跨越困难,突破困境,完成高中学业,圆大学之梦。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学校还开办了音乐、美术、传媒、体育、舞蹈、书法等高考兴趣班,为的是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多年来文凯的喜报一年胜过一年,高考录取生一年比一年多,为全国各大院校输送了许多品学兼优的人才。
学校在汪毅的严管下,领导和教师之间上下拧成一股绳,形成了教师肯教学生肯学的良好风气。他们因材施教,用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学校十分关注贫困留守体弱多病的学生,尤其对“学困生”“残疾生”给予特殊的照顾,同学间也形成了互相帮助的优良美德。学校为他们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实现了残疾学生“学有所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他守住办学的初心和信心,教育情怀永远不改。他始终坚持“当好老班长,守住一颗心”
办学18年,汪毅不忘初心,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紧跟党的步伐,一些来之不易的成功,都是他一点一滴持续经营的结果。然而,他是幸福的。他始终像焰火一样灿烂,不停燃烧着。18岁的文凯学校,凝聚了汪毅先生的毕生精力和心血。在访谈中他告诉笔者:文凯不是他私人的,是属于国家的。“爱心传天下,事业留人间”他女儿流着泪告诉电视台采访的记者说:“我们继承的是父亲的精神财富,而不是他的金钱。我们要把父亲的精神永远传承!”
人说:“成功总会青睐有准备的人。”眺望未来,满怀希望。他说:“既然选择,就要坚持,因为心中有梦才不会迷失方向”。校园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灵魂的皈依。文凯学校在他的精心打造下,温馨和谐,朝气蓬勃。先后被评为优秀民办学校。
岁月如歌、回忆如风,而时光浩瀚如海。回首时,有悲痛有喜乐;有荆棘有感动。仰望文凯湛蓝透亮的天空,一任温和的凉风扬起我的发丝。高大枝叶纷披的树木随风摆动。青草间跳动的红花绿叶引来飞舞的蝴蝶,这些可爱的精灵发出美妙的音乐之声和着校园不息的读书声,展示飞翔的翅膀将文凯的春天再次唱响。步入人生之秋的汪毅,就像一个农人,将文凯播种在春天收割在秋季。
走在文凯的每一处,我已经听到花开的声音、爱的声音、爬山涉水的声音。

作者简介:陈群,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庆市评论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多年,以诗歌见长,兼写散文等,其作品先后在省内外媒体发表。追求“心有所感,诗性表达”创作理念,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坚持积极向上的文学创作。
责编|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