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仿古体新诗的粗浅认识
文/何昌华
仿古体新诗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必然产物,是顺应时代要求诗歌创新的突出表现形式。它既承袭了体现中华国粹的古诗词韵律,又宏扬了现代诗的自如洒脱风格,并以两者有机结合的新诗形式横空出世,深受越来越多诗词爱好者的喜爱!应该说,作为先锋诗派和他的领军人古越会长,所开创并执着探索的仿古体新诗,在中国文学革命和诗词创新上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
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仿古体新诗,究竟是什么类型的诗?这个问题简单地回答,应该说它既是诗也是词,是不拘平仄的新诗,是不限定式词谱的词。它对古诗词是韵律的简化和突破,对现代诗是文艺的提升和规范。从改良意义上讲,它是古诗词沿袭中的创新,是现代诗弘扬中的收边。我们不敢说仿古体新诗超越了古诗词的境界,但可以说仿古体新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新生儿,是文学艺术界充满希望的生力军!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仿古体新诗的认识,我在学习中归纳了仿古体新诗的四个基本要素,也可以说是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长短句结构。即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可在新诗中任意组合,一般不少于三种句式,并且每种句式一般不超过四句。在组合上本着结构匀称,纵观美感的原则自由设定,忌“大头小尾”、“小头大尾”、“肚大头尾小”等,一首仿古体新诗,整体看上去句式变化多元不乱,成对有序即可。
二是全诗押韵。原则上同部一韵到底,无论是用古韵(平水韵)还是今韵(中华新韵),应尽量在一个韵部内择用韵脚字,根据需要也可以转韵,但不应该反复转韵。一般两句一韵,即两句为一个基本组合,上句作为白脚句不可押韵,下句作为韵脚句当用韵字。有时视情也可三句一韵(多见于三三五言组合),一般以两个组合较具建筑对称美,诵读也上口,这被诗友们的创作实践所推崇。
三是全诗不重字。包括异字同音在内全诗无字重复,叠声词、专有名词、成语等除外。若超过二十句的较长诗,出现相隔六句以上的重字也可以宽许。
四是不拘平仄朗朗上口。这是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一种特色,这也是仿古体新诗最本质的内容,前三个要素是刚性的,外在的,属于可控的;而这一条是柔性的,内在的,属于创艺性的。

那么,仿古体新诗在写作上是否有讲究呢? 应该说仿古体新诗既不需要像格律诗词四大要素(押韵、四声、平仄、对仗)那样严格,也不能像现代诗自由得无边无际,连押韵都没有。这其中兼而有之、取精舍冗、易繁适度,就是仿古体的奥妙所在。根据我一年来习作的体会,想淡四点粗浅的认识:
仿古体新诗和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一样,必须传播正能量。这是一切文学创作的重要前提,否则再好的创意也没有市场,也不会有生命力!所有感人的作品都体现了家国情怀和人民的意志,都是真善美的体现!这方面的道理勿用多言。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立意占有极重的分量。一件作品能不能成为佳作,往往就决定在立意上。立意是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内涵是主题的扩展。通俗简捷的说,就是写作思路和落脚点。如果没有写作思路,想到哪就写到哪,到最后连作者自己都弄不清是写的什么,自然读者也就云里雾里了。这里我举一个评析古越《知音共勉》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下面是2019年9月21日古越会长发出的仿古体新诗——
仿古体新诗
知音共勉
吉林/古越
信笔拈来兴致高,
微刊回顾涌心潮。
大浪淘沙珠玉现,
前赴后继路迢迢。
仿古体,
起风骚。
先锋韵,
聚英豪。
千锤百炼成佳作,
临屏知音共听涛。
这首诗虽短,却为佳作!首先看诗题《知音共勉》,它是诗的主题,是作者欲表达的核心内容。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是什么”。很显然,作者是想将自己蕴藏多年纯朴的情感抒发出来,也反映出作者广纳仁人的亲和品位。全诗就是紧扣这个知音共勉的主题来写的,看得出作者是经过立意形成基本思路来写的,诗中体现了“起承转合”的通用规则。一二句属“起”,一吐诗人信笔写此诗的那种热爱仿古体诗的情怀。三四句为“承”,紧接上句简明了自己引领同仁经过多年的艰苦搏击,已初显出独辟仿古蹊径的喜人景况,但此大业任重道远。五六七八句为“转”,即转笔写出了诗人自信仿古诗康庄千里的豪迈气势,仿古诗必将独领风骚,先锋派定会帜集群英。最后两句为“合”,以通简的词汇涵盖了全诗,画龙点睛的“共听涛”,是向所有喜爱仿古体新诗的诗友发出的由衷的心声,是鼓励,是期望,更是先锋领军人虔诚相融的胸襟!此诗有魂有眼,值得大家研读。

用韵脚,在仿古诗的构思和写作中是首当其冲的,它是表现全诗意境的集中反映和落脚点,往往都是因为它搞得作者头晕脑胀,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诗作才得以收笔。这里介绍一下选择韵脚的两种方法:
“调整法”。创作一首诗需要多次反复的修改,这个修改主要的是根据合适的韵脚进行的,而选择合适的韵脚又是依据句意来的,一般来说诗中每句的结构都具有因果关系。如“春风杨柳万千条,”这是毛主席《送瘟神》诗中的首句,“春风杨柳”是告诉读者是什么这个“前因”,“万千条”就是回答怎么样的“后果”。这种因果句也是递进强化诗意的表现形式,往往有的诗缺乏诗味和感染力就因为不具备这种因果关系。所以择用韵脚必须合符诗意,要恰到好处,不可“牛头马面”。
“定点法”。一首诗的用韵要求是同一个韵部,这是每首诗美韵要求,转韵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有些诗篇采用转韵都是不懂得“定点法”所致。所谓定点法,就是在构思和写作中,先确定好起核心作用的句子所应用的韵脚,因为它是全诗的落脚点,其它韵脚只能顺应它所在的韵部去择用。如古越会长“知音共勉”诗尾“临屏知音共听涛”的韵脚“涛”,就是全诗的落脚点,这个“涛”,寓意深刻,它是借物喻人、以景言志的手法,暗喻防古体新诗如浪涛般的澎湃激荡,形象的反映了先锋诗派的发展壮大。因而这个“涛”在诗中是起核心作用的韵脚,改谁都不能改它,其它韵脚只能顺其所在的韵部选用了,因而选定核心韵脚点是至关重要的。

一首诗的好坏,最直接的评判就是看它的可读性,上下流畅不拗口。你的词汇再美,如果搭配不当,读起来费劲、别扭,读者就没兴趣了。为什么会感觉拗口呢,主要是两种原因,一是组词牵强,生拉硬扯,如“东风万里”这个词组就比较顺流,若变成“东风晨曦”就费解了。二是不合语法,出现病句自然读起来拗口了。如“细雨夏夜红色处”,这句分不清主谓语,宾语也看不出来,所以读起来既拗口又莫然。这两个问题合起来还是节律问题。
我们说仿古体新诗不拘平仄,并非是不要平仄,恰恰是建立在应当懂得平仄基础上而言的,是强调的可以不受平仄要求的限制,让作者在诗作时不必为平仄苛刻选词,并未拒绝或反对运用平仄。试想,一首诗如果完全抛弃平仄的话,那这首诗会僵硬得无法读下去的。诗就是歌,一首歌的曲子都是按照强弱的起伏音节来唱的,如果没有强弱起伏一直在平缓的音律中,这首歌会让听者很厌倦,这也像汽车一直行驶在笔直无起伏的道上一样,用不了多久司机和乘客会感到非常疲惫!所以请爱好诗词的诗朋词友们,要一改写作为创作,尽量避免全平音字或全仄音字(不含句头和句尾字)这种无起伏节律的句式,适当运用平仄来调整句式,以显示出应有的节律美感!这也是提升诗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对仿古体新诗的认识是与其发展壮大同步的,也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有许多新的理念和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解决。我相信在古越会长的英明领导下,仿古体新诗的研究与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多空前的成果,一定会把新时代诗歌引入一片新天地新境界!最后请允许我以一首仿古体拙作作为结束语吧!

仿古新诗寄语
百年改良中,
承传古韵风。
双辕齐骈进,
泾渭各不同。
光阴荏苒文潮起,
大浪淘沙造英雄。
雪国飞鸿多壮志,
应时修得融流功。
开山作,
厦门红。
独辟蹊,
显峥嵘。
不拘平仄清吟畅,
全篇字未重。
顺由节律长短句,
诗意魅无穷。
凝力笃行,
共图盛隆。
光大新体,
骚坛弘通。
注:改良——特指现代诗和自由体诗的发展。雪国飞鸿——先锋诗派创始人海归诗人张弘名号。厦门逢——创始人开山之作《厦门酒会》的创作地名。
2020年6月13日写于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