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王家边的剪影文/王宗安
——乡愁安我心,是归处。
——题记
我的故乡,溧水共和王家边——经度119.028,纬度31.651。从卫星上看,就这么个小点。然而,不知道有多少个年代过去了,曾经何时是沧海、何时又成桑田?不知道历经了多少风风雨雨,谁能够说得清楚它的承载、它的流转?
记得在我幼年时,听父亲说,已经不清楚到底是几百年前,或许是更早些的年代,王家边以“蒋”姓为主,之后,以“宋”姓为主,再之后,是以“谭(谈)”姓为主,最后以我们“王”姓为主。所以,“老班子”(我们称“祖辈”的俗语)说,“讲讲、送送、再谈谈,就到了我们王家”。至于王家边这个村庄的名称可能是换过多次的,至于曾经用过哪些或哪个古地名,遗憾的是已经无人知晓,无从考证,统统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王家边王姓家族有数家,但以我们三槐堂王家最大,曾经,我们王家边三槐堂王家祠堂规模很大,是有数进类似徽派的古建筑。我们是宋代端朝公(王端朝)之后人,与溧水里佳山村三槐堂王家同属一脉。目前王家边的“王氏宗祠”涵盖王家边村、吕家山村和东屏西湖村的三槐堂王家后人。至于先祖王端朝(1123~1166),字季羔,一作季高,其父王居仁,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南)人。王端朝是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为江南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历提举两浙市舶,知永州。高宗南渡时,浮家居于溧水,《万历溧水县志》卷七有流寓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病故,年仅44岁。安葬于溧水城东二里桥附近。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我们王家边三槐堂王家出了一位太平天国的将领王廷进,后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王廷进举家改名换姓逃亡,隐居于安徽某处的大山之中去了。据说有其后人于解放后曾经来探访过故里王家边。
王家边位于百里秦淮源头东庐山东麓所延伸的平坡上,村庄周围有大大小小包括村前大坝、村东大黄泥塘、小黄泥塘、池子塘、小圆塘和“深个斗”在内的十多个水塘。我家原老屋位于村中部东头,紧挨着“东关门”遗址。原老屋后的池子塘洗涤码头边的一棵老槐树,据说树龄超过300年,它曾经被雷电劈开过;老槐树生命力旺盛,年年春来绿枝迎春风、冬迎瑞雪藏墨香。浑身缠绕着不朽的藤蔓;虬根如铁,深扎岸边;树干空洞倾斜,一部分枝头树冠浸入池塘水中。记得当年暑假期间,我常常与小伙伴们爬上倾斜的树干去摘取藤蔓上所结出的空心“木瓜”果。
东关门遗址外大黄泥塘东北塘埂边的一块空地,是我童年在炎热夏夜躺在竹制凉床子上仰望星空遐想的地方,是我母亲站在那里望着我背着书包远去的地方,是我后来回乡常常伫立的地方……
村庄后有两座似乎是从东庐山主峰向东流淌过来的山峦,近处一座叫小隐烛山,山体阳面有一个巨大的、已经废弃的采石场,记忆中其爆破采石飞起至空中的乱石令人胆寒。小隐烛山北面隔着一个大山沟,便是较高大绵长的大隐烛山了。现在在大隐烛山与小隐烛山之间有“宁杭高速”经过。在大隐烛山接近东端的南面山坡上,已经建起了一片有一定规模的公墓。在大隐烛山中部南坡山凹里,有一个突兀而起的巨石如峰,其上端岩石有数个凹陷似脚印,据说是仙人的钓鱼台。我上去过多次,也反复看过,有点牵强。不过,有这点神秘色彩,自然更美。还有……。还有那东面瓦屋山上的朝霞如火、雾沁晨风;还有那西面东庐山上的晚霞似血、霭画湖光,环抱着一路沧桑的王家边的四季幻化,充溢着我的故乡梦——乡愁安我心,是归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