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感悟与超越
——陈年旧事下海印记之十一
原创 陈昌华
和许多企业报刊一样,“宝安风”对创刊多少周年,出版多少期也不太在意。一来没有那么多闲暇和闲情(一真都在瞎忙),二来也就是一本内刊(绝对没有自贬之意)。所以,当编辑部主任小冯告诉我,11月宝安风要出200期了,想请历任主编写点东西,我才心里咯噔一下,哦,200期了,是得写点什么,总结思考一下了。
一、感谢
感谢《宝安风》。1994年元月创刊,至今己逾十二载。十二年,正是一个轮回。不要说放在深圳,即便是放在全国,作为一份企业刊物,宝安风也算有点历史了。一本企业刊物,记载着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折射出一群办刊人的足迹。作为一个曾品尝了它呱呱坠地的喜悦,并经历了陪伴它一起成长的酸甜苦辣的过来人,我最想说的两个字就是:谢谢!
谢谢宝安。给了我这么个平台。正是在这里,我完成了从公务员到企业人,从文化人到经营者的角色转变。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宝安风”是我干得时间最长的一份差事。之前我的最长纪录,是在内地一家市委宣传部干了八年。我不是倚老卖老。其实,在年轻的深圳,凡沾上 “老”字,别人一般是侧目的。另外,跳槽是这个时代能耐的标志。我这个老家伙,没有这能耐,既然宝安还用得着我,我就继续在这个位置上干吧!
谢谢各任主编。说到“干”字,不好意思,不如说我是“挂名”更为准确。十二年来,宝安风进进出出十多个人。从王玉玲、熊考亥、李宁太到张风春、张信东;从宋军到夏友章、唐学鹏;从张洁到冯至亚。他们有的任责编,有的任编辑部主任,有的任副主编,有的任主编。尽管叫法不同,实际他们干的都是主编的活。尤其是张凤春的加盟,使宝安风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多亏了这帮费尽心机,无怨无悔的小兄弟,是他们挑起了宝安风的大梁,把一本普普通通的企业内刊,打造成了一张 宝安集团相当精美的名片,一个与众多著名企业报刊相比毫不逊色的品牌杂志,一道在企业丛林里还算亮丽的风景线。

在这众多主编中,老莫(张凤春)的嘻笑怒骂,张信东的内敛含蓄,王小屋(王玉玲)的婉约秀丽,老熊(熊考核)的满腹经纶,李宁太的洋洋洒洒,宋军的专业内涵,小夏 (夏友章)的轻灵飘逸,唐学鹏的深厚功力,张洁的严谨细致,冯小白 (冯至亚)的多才多艺,还有韩增强、黄海伦、曾鹏、唐超……那一任任美编,他们不同的风格,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各自的智慧,终汇集成了宝安风之大成。
谢谢作者。从前些年的谢百三,谢翔,胡占凡,子夏,陆新之,李幛喆,到这些年的苏迪,洁尘,塘舞……(作者太多,恕不一一列举),正是他们用各自才华横溢的笔触,为宝安风增光添彩,给众读者一道道丰盛美餐。以至于有些专栏作者搁笔之后,不少读者还来电询问,怎么不见xx作者的文章?足见其在读者心目中的份量。
谢谢读者。正是你们的抬举,才使宝安风这么越刮越远。这其中不分圈里圈外,也不分年龄,不分职业,或致函,或来电,都对宝安风表现出了一份执着的喜爱和真诚的祝愿。当然也不乏尖锐的批评。
感谢之余,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和同行相比,还是距企业的要求,我们都还差得很远。内外并举的策略,专业的视角和水准,读者的亲和力和认知度,企业内部的需求和标准,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试图解决,却并未完全解决到位的老课题。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继续前行,只有继续努力。
二、感悟
刘晓庆说过一句名言:“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套用刘的话,我的感悟是,做一本企业刊物并不难,难的是做一本好的企业刊物,更难的是做一本长久的企业刊物。
先说不难。如今,企业办报办刊真的一点都不难。大凡老板做企业,不管规模大小,总要搞点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容易搞的就是办一份报纸或刊物。君不见,单单一个深圳,正儿八经有着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核发的“内部资料连续出版物”证号的报刊就有100多家。这还不包括那些有着深圳市新闻出版局核发的“临时出版物许可证”的企业报刊和什么证都没有也在一个劲出的“企业出版物”。且这一趋势仍在继续蔓延,从来没有放缓。

说句实在话,这不是什么坏事。一来,企业出钱,办报办刊,交流信息,愉悦员工,此乃天经地义;二来,老板需要,给我等耍笔杆子的一个谋生的饭碗,也算创造了就业机会;三来,编辑劳神,在这块 “用武之地”上精耕细作,哪个不想 “多收它三五斗”。真是一举三得,不能算难。
接着说“难的是做一本好的企业刊物”。首先好与不好,历来没有一定之规。它不像公开报刊,有什么发行量、广告额这些硬梆梆的指标,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其次,是众口难调。评判企业报刊的好坏,最关键的还是企业老板这个第一读者。据我所知,包括“宝安风”在内的一批在圈内评价都还不低的企业报刊,在各家企业老板眼里,都还有着差距。

其实,不是编辑无能(无能的编辑毕竟是少数),实在是企业的要求很高 (要求很高的企业很多)。但这也并不能怪企业,企业用你,你“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不能赚钱),又办不好报刊,那不真成了“百无一用是书生”吗?如今这么多企业报刊,真正办得好,有点影响力的为数还真不算太多。也真是难为了那些绞尽脑汁的秀才。
再说说“更难的是做一本长久的企业报刊”。这的确更难。就在我们身边,便有几家有些规模,有些名气,而日一直做的不错的企业报刊停掉了。有的是企业老板嫌效益不好,首先就砍掉这花钱的东西。有的是企业都玩不转了,还玩什么企业报刊。所以说,不要光看企业报刊红火热闹的一面,还要看它究竟能不能红火热闹得长久一些。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宝安风”办了12年,出了200期的确不容易。这中间有些企业遭遇到的困难,我们也都经历了,好在我们一路挺了过来。这也正应了,那句话,企业报刊和企业从来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三、超越
说来说去,依我之见,尽管企业报刊一直受制于人,空间有限,但只要操作得当,并非没有腾挪跳跃的空间。从“宝安风”办刊历程来看,其实也不限于宝安风,大凡办得有点出息的企业报刊,关键都在于超越。这里有几层含义。
首先是超越前人,一份报刊,不管办得好坏,不管谁来接手,一般都不会亦步亦趋。超越前任是第一步目标。恐怕没有不想超越前任的主编。宝安风前后那么多主编,从张凤春“宝安风”、“经济林”、“文化潮”三个板块的确立,到张信东外部企业的报道;从宋军紧扣集团实际的深度专题,到夏友章、唐学鹏每期一个内部专题,一个外部专题的策划;从张洁对各个栏目图文并茂、严谨细致的搭配到冯至亚对文化以及开本、版式的注重,无一不是对前任主编的超越,也正是这一次次超越,才使“宝安风”一步步跨上了新的台阶。
其次是超越对手。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全国有多少企业报刊?同类的也多了去了。家家报刊,都憋足了一股劲,想引导潮流,独领风骚。超越对手,谈何容易。无论办刊之初,还是在以后的岁月,曾多次听到不少好心人的劝告:应该像xx报刊那样办。说真的,学习和借鉴是可以的,但学为我用,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这么多年过去了,“宝安风”终于形成了自己财经管理和内刊外办,以及内外并重的几个不同时期的特色,也终于成了圈里圈外只要谈起企业报刊,就不得不提“宝安风”的谈资。只有超越对手,才有自己的位置。只有有了自己的位置,才能得到对手的尊重。
再次是超越自己。人人都这么说,问题是怎么超越。没谁看着自己的孩子不顺眼。辛辛苦苦编的报刊,有谁觉得编得不好呢?一般而言,人都容易满足现状,尤其是满足自我,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听听别人的评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可是,我们有的时候听不到别人的议论。这时,我们就要扪心自问,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对你报刊登载的文章评头论足?这不正是你近来选的文章有些平庸了吗?看来,还得跟自己叫叫劲,按球王贝利的说法,“最精彩的射门,永远是下一个”。

最后是超越企业。这可是最高境界,一份报刊,如果能跳出企业的范畴,反观企业;如果能站在行业的高度,影响企业。尽管这终归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但如果“纸上谈兵”能谈到点子上,相信每一个企业的经理人都会从中受益。写到此,我想起作家出版社的社长张胜友,当年一上任便创造了订货会上图书码洋大幅度飙升的奇迹。问他有何诀窍,他笑答:“这么多年,我采访了那么多企业家,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走吗?”这可算是“超出企业”的经典案例。
但愿我们各家主编,都能早日超越企业。做到四个超越,的确很难。但唯有超越,才有空间。这已被之前的超越者所证实,也将被未来的超越者所证实。只可惜,这样的超越者还不是很多。我们希望,这样的超越者更多一些,超越的速度更快一些。
原载 《宝安风》2005年第11期
选自《企业常青藤》 2005年11月于深圳
(图片选自网络)
(陈昌华,生于安徽,长于洛阳,现居深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
主编《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