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副乡、镇长、政法副书记,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参与韩城公安史志编写工作。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韩城美食》、《白叶树梁》、《暴乱冶户川》、《201》、《红楼苑》、《过年了》等中长篇小说,撰写的《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在省委组织部“傻老头”工作网站发表,并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白叶树梁》被连载,连载,2020年,先后撰写编印《乡事悠悠》巜槐抱椿》巜土岭红叶》三部游记、散文。部分文稿在西北城际都市头条、韩城文学网、韩城文学创作园地、韩城文学社网、渭南文坛、作家故事发表。

《热炕》
文/王安德
我说的热炕,其实就是婆婆(祖母)住的那间小屋的土炕。
从我记事起,婆婆就住在那间小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她都没有挪个窝。
热天有热天的办法,前半夜搭个门板睡在院子里,怪凉快的,后半夜,天凉了,挪着睡到炕上,挺舒服的。
天冷了,婆婆将脚底的火炉子生着,且烧的旺旺的,火焰顺着那洞洞钻进炕底,将炕烧的热焐焐的,睡在暖暖的热炕上,你说舒服不舒服。
这,就是童年的记忆。

那间小屋只有两间,而且很小很小,一间留做脚底,盘了一个火炉子,烧水、煮饭、烧茶喝,还供冬季烧炕用。剩下那点点空地,摆了一张小桌桌,是我写字和吃饭的地方。那一间,是用一道士墙从中间一分为二隔开的,左边留了个小门门,上下炕用。隔间正中掏了个半尺见方的小洞洞,可以里外嘹望,说说话。
隔间里边就是那个热炕,是用泥基子做成的。炕上铺了两页用芦苇编的席席,席的上边又辅了一块很旧的黑色棕毛毡。

婆婆爱干净,天天将炕收拾的非常折服,一床很旧的花格格被子,折叠好放在被子摞上,一床薄薄的红褥子铺在毛毡上,一块精制的木质枕头放在靠墙的角角那儿,陪伴它的是一个竹子皮编制的雀雀(放针线用),里边放有白线、黑线、纽扣、碎布片片,还有几个钉钉(手指上套的)。

小时候,父亲在城里工作,妈妈时常也呆在城里,就将我放在农村的家,跟婆婆在一块生活。
一九四八年,婆婆受“居水河”事件的影响,脑子受到刺激,脾气不好,总爱发火。被村人称之为“疯婆婆”。
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对我最亲,对我最爱,永远是“疯婆婆”。

婆婆是位爱面子的人,一件很朴素的对襟子粗布上衣,洗的干干净净,烫印的也舒展舒展的,一头黑发里增添了一根根白发,每日起床后,她拿着小板凳,坐在屋门前,拿着木梳很细心的梳着头发,时不时还用唾液抹在头发上,一遍又一遍地梳着。用梳子梳过的头发又亮又平,真的一丝不乱。
天冷了,刺骨的寒风刮的呼呼地叫着,婆婆将炉火烧的旺旺的,又将那床被子早早地铺在炕上,保温着热量,生怕炕凉了。
天快黑了,是我放学的时候,婆婆将手塞到被窝里,看里边热不热,要是不热,她会再加些柴禾使劲地烧一阵。

吃过晚饭后,我上到炕上,婆婆点亮那盏小油灯,看着我写字作作业。
我睡觉后,婆婆会掖好被子的角角,生怕冷着了我。
婆婆是座闹钟,当我熟睡的时候,她给我操着上学的心,赶到鸡叫三遍的时候,就将我叫起来,给我的书包里塞上烤黄的玉米面馍或烧熟的红暑,将我送到大门外,看着我和别的娃娃一块上学走了,她才回去睡觉。

我记着老屋的那个热炕,望着那盏小油灯、纺棉车、木枕头,我就想起了婆婆。童年的故事也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村里人说我的婆婆是个疯子,我说:她是个革命的疯婆婆,为了韩城解放,大儿子加入韩城地下党,从事革命活动,被敌人枪杀在南桥下白菜园。二儿子参加革命后,为党奋斗了一生。

历史可以作证,那块挂在门上的“光荣烈属”的牌子可以作证,这是一个红色的革命家庭,她是一位革命的母亲。

让我们永远记着她,怀念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