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诗的语言感谢自然
刘如春
一、诗人要敬畏自然
呵护自然,崇尚自然,要为自然鼓与呼。我国聪明智慧的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我国当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好与其一脉相承。“寿龄”已达46亿年、作为大自然的核心主体地球,为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贡献”了浩瀚无际的资源与财富,其中用以装扮与美化我们幸福生活的珠宝玉石就有数以百计之多。所以,地球母亲无疑是值得我们情真意切讴歌的高大上对象。以笔者为例,赞美地球以及由她孕育的地质遗迹以及珠宝石头,一直是笔者创作的执着方向。仅去年发表的1500多篇诗文中,这方面内容与题材的就有数百首(篇)之多。如下这首便是受到著名评论家赵南起先生肯定和点评的诗歌《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就是其中之一:当目光 刚与你相撞/五六千年前恒古/孕育的海水 便铺天盖地/朝我唏哩哗啦涌来/很快 在地球/鬼斧神工施展的魔力下/又狼狈退却至 100公里之外/凝结成一个世界级的/经典 古海岸遗址/涨潮地质学家睿智眼眸/绽放喜上眉悄 永久精彩/哦,广州七星岗/惊艳 古海岸遗迹/袅袅时光丢失的一本大书/铺开南国繁华都市 街边暴晒/字里行间裸露你/ 来世今生 蔚蓝色传奇故事/娓娓讲授古海洋古气候古地理/连串波浪起伏 科学知识/启迪大美乾坤造福千秋万代。

二、诗人要融入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大千世界里 我也是一只小虫/亦会在春雷中把梦惊醒”。这是笔者近日发表的一首节气诗《惊蛰》中开头的两句。事实的确如此,在苍茫无垠的宇宙大自然里,我们每个人都十分渺小,形如蚁虫。中医养生圣典早就告诫我们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即人类要健康生活,必须时时刻遵循自然运动的规律,融入自然,与自然“天人合一”共进退,才是人类繁荣昌盛、生生不息的希望所在。更通俗地说,在自然天地间,我们人类是小宇宙,小宇宙一定要跟随外部世界大宇宙的步伐与规律运行。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地球的水份占地球面积的70%几,与我们人类的身体状况相似有加;一年12个月,人体有12条可防病治病的正经(阴经和阳经各6条)。一年365天,人体能养生的穴位亦有356个。这些都是“天人合一”最好的诠释与佐证。所以,我们的文学我们的诗歌,也完全必须必要站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治久安的高度,融入自然,长拜自然,用自己高精尖的作品,为人类社会营造一个坚定不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携手自然一路同行的良好舆论环境。作为自然资源系统的资深作家与诗人,笔者目光与笔尖,义不容辞诗言志,始终聚焦与敬畏大自然,如下这首小诗为证:与你对视/仿佛委身仙风道骨/一位历史老人面前/感觉自己小如蚊蝇/总想飞入那/炫耀尊贵藏匿深邃的晶洞/觅寻昨日/火山爆发的壮美/ 沧海桑田的恢宏/哦,把你请进家中/终于将心放下/天天依偎你/鬼斧神工的久远和厚重(《紫晶洞》)。
三、诗人要与和自然打交道的人交朋友
我所在的地质部门(归属自然资源部系统),广大地质工作者,就是最典型和地球即和大自然打交道的人。他们吃苦耐劳,扎根野外,为共和寻金探宝,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作为南粤地质找矿的主力军,广东省地质局截止目前为止,在广东发现的148种矿产资源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改革开放后蓬勃兴起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基础工程地质等大地质事业,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唯一的一支国家海洋地质调查队伍一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近几年在可燃冰的调查与采试方面,取得了令世界嘱目的重大进展。资料显示,可燃品是21世人类不可或缺的天然绿色清洁能源。专家预测,化学石油类能源,还只够全球人类使用50年左右,而全球已发现的可燃冰新能量储量,人类可望使用1000年。海洋地质人真是做了一件利国利民、功盖千秋的大好事。
作为土生土长的资深地质作家与诗人,笔者始终坚持为地质事业鼓与呼,始终坚持讴歌及点赞直接和地球、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地质人为乐。笔者发表的数百万字的诗歌、散文中,直击地质与地质人的,就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量,且获奖多多。如笔者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参与冠名主办的“中华宝石文学”优秀作品奖的组诗《男子汉的海》、诗集《猫眼石》就是这方面的可卷可点作品。因为笔者本身就是地质人、自然资源人,最熟悉他们的神圣事业和苦乐生活。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诗人,笔者为地质为自然鼓与呼的文学创作,似水流年,每天都在潺潺向前推进。清看,一首《可燃冰》的小诗,前不久又与缪斯甜蜜合作,呱呱坠地:风 从南海来/风 从神狐来/可燃冰/一种统治明天的清洁能源/从中国海洋地质人手里/呱哌坠地/海风中飞旋出绿色精采/哦,前无古人 惊呆世界目光/创新壮举 打捞璀灿未来/呼啦啦的采试火苗/旗帜般舞动永恒骄傲与豪迈/成功点燃 21世纪梦想成真的大中华时代。

刘如春,男,跨界作家、记者,江西定南人,现居广州。中国散文学会与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理事和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科普创作“有突出贡献”者,广东省地质局原调研员及地质学会科普委主任。发表各类作品近千万字,出版散文、诗歌和科普、新闻、养生等图书19部。多次获奖。

中国今诗 邀您大讨论
尊敬的诗人、读者:
中华文明诗意浓,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古律,五四新声,词山诗海,流芳溢彩。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当前的诗歌(今诗)应往哪个方向前行?是全自由体,还是参照格律诗,抑或吸收学习格律诗、外国诗等优点而走新路?……
为了繁荣诗词文化,探索中国今诗发展的方向,让今诗在新时代里发出耀眼光芒,我们特倡议发起中国今诗发展方向的大讨论。期待海内外广大诗人、读者积极参与,并形成300字左右(一般不超800字)的观点文字发给我们。我们将对来稿选编进行网上推送呈现,以作讨论交流,致力形成一次关于中国今诗的网络大讨论,并最终产生中国今诗的共同倡议。
您的参与发声是对中华诗词文化圣灵的呼唤,是对中国今诗健康繁荣发展的助力。
要求及说明:1、观点鲜明健康,不与现行法律相违背;2、文档请以附件形式发送,文件主题样式“中国今诗+姓名+城市”;3、文末请附:姓名、100字内个人简介、近照1张、联系电话;4、您的来稿一经选用,我们将进行编辑发表推送或出版,不付稿酬,对优秀言论者我们将颁发“金言者”证书;5、来稿请发至邮箱:2654216094 @qq.com;6、本活动的最终解析权归主办方所有。
截稿时间:2021年4月30日。
联系人:郭锦生(020-84928918)
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
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
2021年1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