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平先生咏武定狮山诗词选
序 言
武定县(古称罗婺)位于昆明西北70公里处,早在明清时期,此地的狮子山就被誉为“西南第一山”和中国佛教“八小名山”。究其原因,不外乎明朝建文皇帝削发为僧来狮子山当和尚的传奇故事。据说,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逃出南京城,八千里芒鞋徒步,遁迹狮子山正续禅寺为僧,名山成为帝王隐居地,至今还留有 “乾坤双树”、“龙凤古柏”、“龙隐庵”、“月牙潭”、“礼斗阁”等大量历史遗存,寺内的所有建筑、碑刻、花草无不与建文帝有关,正续禅寺简直成了建文帝的“博物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的。
在藏经楼大殿的门柱子上,则有这样一副楹联非常值得一看: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联内所说的“皇觉”寺,指朱元璋早年为僧之所;“叔负侄”指朱棣篡夺了侄儿朱允炆的帝位。显然,作此联的古人坚信朱允炆曾在此为僧,并寄以了深深的同情。
四十多年前我的父母曾在狮山疗养院中住了半个月,我父亲的好朋友杨智明先生还把这副对联抄写下来,并且请求楚雄师范学院中文系的系主任,高守仁教授对其所记述的轶事从历史学上予以求证。然而《明史》中并无朱允炆执政的“建文”一朝,而是让朱元璋死后依然当了四年的皇帝,从而使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的“洪武”与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的“永乐”无缝连接,历史还真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啊!
武定狮山成名的另外一个原因,当然就是牡丹了。狮子山牡丹曾被誉为“中国牡丹之最”,尤其以花形硕大著称。四十年前,武定就从洛阳、菏泽等地引进了牡丹花,现在景区内共有牡丹几万株,九大色系,一百多个品种,狮山牡丹也因此而声名远扬。人在狮山,感慨良多,写得诗词十几首,再劳田老师编成专辑与朋友们分享。

一、律部
日照狮山绿荫浓,新修佛塔立巅峰。
栏杆石级通幽径,栈道溪桥接要冲。
仰望悬崖生碧树,侧窥峭壁挂苍松。
奇联虽在谁能考,明帝遗诗见影踪。
松柏葱笼涧水淙,彝乡壮阔可藏龙。
不思泰岳三千丈,偏爱狮山五百峰。
石级悠长连小路,佛门深邃掩仙踪。
此间传说无人考,一副楹联气势汹。
狮山挺秀在彝乡,传说王孙此中藏。
古寺悬联传故事,庙堂塑像肖明皇。
金陵兵燹谁能考,罗婺流言语不详。
惟有赢家能著史,任人打扮本寻常。

龙柱描金立佛坛,皇家气象似相干。
坊传惠帝身非殁,敢料燕王意不安。
叔侄争锋联句老,宫庭起火史书残。
狮山深处堪怀远,茶树谁栽雾里看。
世人皆把牡丹夸, 本是皇宫富贵花。
叶厚花肥凝晓露, 红轻粉嫩映朝霞。
阳春有幸瞻国色, 帝子无辜掩袈裟。
史册偏颇真相杳, 何人亲手种山茶。
富贵荣华万朵开,天香四溢出尘埃。
姚黄惹眼何须问,魏紫怡情不用猜。
芍药娇如飞燕貌,牡丹艳似玉环腮。
狮山古寺开园圃,国色当前亦快哉。
富贵荣华似画图,狮山园圃一尘无。
姚黄惹眼何须问,魏紫怡情不用租。
罗婺悠闲堪养性,禅林寂静可醍醐。
壮鸡肥美醇香厚,大钵端来乐老夫。

二、词部
渔家傲
三月清明天气暖,回乡扫墓归来晚,顺便寻春罗婺县。人不倦,佛门偏隐天香苑。
正值牡丹开过半,群芳谢了她才绽,魏紫姚黄真养眼。增眷恋,花容娇媚如飞燕。
蝶恋花
三月荫浓春已暮,游览狮山,栈道穿林去。紫翠云重风满路,危亭望远瞻罗婺。
幽谷流溪生薄雾,石级悠长,幸有栏杆护。万壑烟霞谁忍负,诗词刻在空灵处。
行香子
公路悠长,拥堵夸张。清明节,春色迷茫。车行武定,未免匆忙。有五分盼,三分怨,两分凉。
狮山幽静,寺苑回阳。牡丹艳,举世无双。斑斓入眼,淡紫轻黄。喜国花盛,心花放,百花香。
鹧鸪天
武定狮山看牡丹,清明不必叹春残。敢夸天下无双艳,试看西南第一山。
参佛寺,过牌坊。姚黄魏紫满花坛。芳姿娇媚含仙气,可喜雍容绽故园。

鹧鸪天
为赏狮山花一株,车行长路费工夫。天香盛绽清明节,国色堪酬大老粗。
来古寺,摄新图,无心合十拜浮屠。牡丹鲜艳招人喜,倦眼因花顿复苏。
鹧鸪天
寺院寻春山路长,牡丹鲜艳冠群芳。姚黄入镜蜂休扰,魏紫摇头蝶也狂。
参国色,醉天香,佛门别苑隐花王。清明揽胜狮山秀,赏眼何须向洛阳。
青玉案
清明短假游何处?上高速,朝罗婺。恰好牡丹花正怒,花团肥大,丰腴如故,更显身姿妩。
去年因疫难相顾,今日前来适弥补。唯恐天香留不住,不趋宝殿,先来花圃,坐到天将暮。
青玉案
狮山古寺邻园圃,国之色,人倾慕。仪态万千如贵妇。丰腴娇媚,万人争睹,名冠群芳谱。
牡丹早有花王誉,词赋丹青不胜数,画匠骚人多眷顾。洛阳移植,山东筹措,乃得香如许。

作者简介:
王艳平,男,云南人。数学高级教师,曾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几十名学生数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并获得过云南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锦旗一面。退休后闲居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