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支队伍左右开弓
——陈年旧事/下海印记之十
原创 陈昌华
提到办刊的队伍问题,我就想起了毛泽东曾经讲过的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世间万事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具体到我们编辑部而言,虽不指望那位编辑去创造什么人间奇迹,但把文章写好、编好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就一份报刊来说,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两支基本队伍。一支是编辑队伍,一支是作者队伍。有了这两支基本队伍,任何—份报刊都可以披挂上阵,维持运转了。建立这两支队伍,应该说不算太难,但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编辑和作者队伍,却绝非易事。
先说说我们的编辑队伍。
深圳这地方,喜欢写字的不多。愿意吃写字这碗饭的就更少。一家很不错的兄弟期刊,三天两头打出求聘编辑的启事就是例证。对我们这种企业报刊来说,也并非是找不到愿意干这份差事的人,而实在是企业报刊的性质,常常导致了我们选择编辑时的“高不成,低不就”。我们不能像公开传媒那样,招来的人只要会写文章即可(常常看到此类传媒的招聘广告,能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就是个很重要的标准)。而企业报刊,往往是想要那种既能玩笔杆,又能懂经济的编辑。单一的会写文章,未必能适合干这种活。而那些学经济的,写学术文章可能在行,写这类有一定新闻性和可读性的经济类文章恐怕是勉为其难。
我们为找到合适的编辑,这几年也没少伤脑筋。记得刚创刊不久,我们曾招聘过一名二级作家,出版过长篇小说。论头衔是没得说的,也应该算是有文字功底。本以为当这种内刊编辑是小菜一碟,还可能有点大材小用。但没过多久,就离开了。一来她觉得写这类经济文章枯燥无味;二来我们也觉得她写的东西和刊物不大对路。其实,这种不大对路也是正常的,磨合一段,未必不能对路。我们在此前后招的编辑,清一色都是学文的,对经济也大都是门外汉。但工作逼迫着你不得不重新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半路出家的编辑照样能念出经济味十足的文字经来。其中有一位对老庄哲学和王船山美学情有独钟的副研究员,满腹经纶,很有造诣,可能是得益于特区的经济氛围熏陶,后来写起股评文章来也是一套一套的。在那几年低迷的熊市里一直和他的姓氏大唱反调,是编辑部有名的“死多头”。
但刊物真正大的变化是从调进了证券时报和投资导报两名专业记者之后开始的,他们把在公开传媒训练有素的采编那一套东西,带进编辑部后,对原有的办刊模式影响很大,使刊物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新的改观。看来会写字,懂经济也还是不够的,还得加上在公开报刊运作的经验。这几年,我们有些看中的编辑,因种种原因来不了;而有些想来的,我们又觉得不大合适。前前后后的人员流动,虽不象有些报刊那么频繁,但这两年进进出出的也明显增多。去年以来,已有两名编辑调离。一个去证券时报财经周刊做了主编,一个去大鹏证券编内部刊物。虽然从工作需要和感情上我们都不舍得放人,但在深圳,人才流动早已是见怪不怪的家常便饭,想挡也挡不住。对他们的离去,我们在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们感到高兴。毕竟,他们不仅证明了自己在《宝安风》的价值,也为他们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编辑队伍大体上还保持了基本的稳定,从而保证了刊物的正常运转。
再看看我们的作者队伍。
谁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刊物光靠几个编辑,能耐再大也是玩不转的。我们曾经历过眼巴巴等米下锅的尴尬,也曾有过到处找米下锅的焦灼。更多的倒是为找不到上等的好米,为读者做不出香喷喷可口而对胃口的饭菜而发愁。然而,承蒙新闻界和经济界许多朋友的厚爱和支持,我们终于拥有了一只令读者喜爱和信赖的基本作者队伍,几年间,《宝安风》已构建起了一个比较固定、比较可靠的供稿网络。他们有的定期给刊物的专栏提供稿件,有的及时捕捉各种热点撰写文章。在他们之中,不乏一些在国内各类著名的报刊风头正健、名气很大的作者。在我们这些年办刊的不同阶段,正是因了他们的雪中送炭,给我们这份原先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内刊增加了许多亮色。无形之中,也提高了我们刊物的档次和品位,加重了我们刊物的份量。可以说,刊物能在今天的圈子里和读者中赢得相当不俗的评价和热情的赞誉,与这支作者队伍对我们始终如一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并顺便问一句,新作又寄出了吗?
是的,我们要感谢广州的谢翔和上海的谢百三,每期的财经观点因了他们的专栏而更敏锐、更独特。谢翔的专栏善于由小见大,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看似平淡的语言中,透析出国家的经济动向和大政方针;谢百三的财经时事点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没有套话、虚话,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对股市的点评,少了那些专业术语的雕饰,倒也朴实,自成体系。不过,读者倒更希望更多地看到他的财经点评。
我们要感谢北京的王安和方向明。稿子虽写的没“二谢”那么多,但每一篇都结结实实的,份量很重。王安连续两年的“年终专稿”,严谨冷峻,挥洒自如,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功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方向明写珠海“巨人”史玉柱和沈阳“飞龙”姜伟的人物专访,以报道之深度,反思之精辟,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牵动了多少企业人的神经。没有一颗对中国企业家的赤子之心和一腔关注之情,没有丰富而扎实的经济知识和功底,作者是写不出这种活生生的比经济教科书好看、耐读的大气文章的。
我们还要感谢深圳的子夏、侯明清和韩澄宇。子夏的文化随笔,没有一丁点文人的酸文假醋,看似轻松、诙谐的文字中,无不透露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针砭时弊的忧患意识。侯明清的译作,都是抓住世界刚刚发生的一些重大财经新闻,“拿来主义”的正是时候,正对胃口。而韩澄宇的热点追踪报道,热点抓的之准,追踪之及时,报道之鲜活,都是令我们叹服,令读者叫好的。
我们要感谢的,还有很多很多,虽不再一一写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我们要联系的,还没联系上的有更多更多。我们由衷希望,有更多更多的朋友给我们写稿。《宝安风》也将因你们吹的更远。我们也欢迎,所有《宝安风》的作者和读者朋友们,有机会到我们这儿来坐坐。《宝安风》的大门对朋友们永远是敞开的。
原载 《宝安风》1998年第7期
选自文集《企业长青藤》1998年4月于深圳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著有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
主编《中国企业报刊大全》《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白居易》制片,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