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读的学子们,只是为了进心仪的学校,当看到“上岸”的曙光时,却突然被打入了深渊,这心里肯定不好受。而且还是被举报的复试成绩归零时,估计想死的心都有。
人大复试尘埃落定,谁料令人惊讶的不是黑马的出现,而是“老马”的集体“意外失蹄”——有18名考生的复试成绩被取消,其中甚至包括初试最高分415分的2名同学,以及一位400分,7位390分的同学!不但这次无缘进人大,甚至可能三年内都不能再报人大的法硕,实在可惜。而处理的原因是这18名同学考后于微信群内讨论考试题目,涉嫌泄漏考题。

将复试试题,尤其是启封后的复试试题认定为“国家机密”是否合适?对考生的征信影响是否又有严苛之嫌呢?“泄题”行为认定的标准如何?将微信群的小范围甚至可能都没有提到具体题目的讨论认定为“泄题”是否合适呢?单将匿名举报的微信聊天记录认定为处理证据是否合适?万一有人为了排除竞争对手伪造相关聊天记录呢?

这些都是需要人大来回答的,考研算是一个照妖镜了,里面的妖魔鬼怪照个精光,有的人内心黑暗,为了少一个竞争名额,暗地里举报,甚至欺骗考研同伴......正如“大雨中百鬼夜行,有人混在其中,比鬼还高兴”。
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如果真的是因为复试泄题,违反了考试规则和相关规定,那被判0分自然没有问题。因为该校的《诚信复试承诺书》早已要求,在复试期间不得录音录像,也不得以各种形式转发。更为重要的是,硕士考试复试内容按照规定属于“国家机密级事项”,往严重了说,泄题就是泄密,确实不是一件小事。规则就是规则,违反了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尤其是法学专业的学生,这可能是他们走向社会之前深刻的一课。
有人说,在群里看到泄题后截图举报的人才可恶。他们有错吗?也没有,因为每个人都有举报的权利。但大家可能会觉得他们不道德,后考试的人看到了复试题,也享受到了福利,反而过河拆桥。
我们很难从绝对公平和正义的角度去看待这样的事情,因为考试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就有漏洞。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即便一些规定不合理,在修订之前,我们还是要继续执行,因为那是唯一保证相对公平的规则。问题无法完全避免,只要不断完善规则,尽可能减少漏洞......
从规则来看,考生可能的确是做错了,但现在的社会很多方面也生硬得让人心寒。第一名出来分享的时候她反而都没有说担心自己被逆袭,完全是抱着一个开放的角度,退一万步讲,她能有什么坏心思呢?有句评论,“因为淋雨三四年,所以想为他人撑伞。”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很动容,再看到那位四战的女孩子发的朋友圈,就眼泪打转。遵守规则是好事,但是那个举报者确实其心可诛。倘若他即使成为了一名法律人,应该是常见到的那种冷漠无情,没有同理心,为利益屈服的法律人吧!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这件事发生后,很多人都觉得仿佛这个世界的善良无私都要被利用、被曲解。等所有人都生出爪牙来,谁又敢捧出真心相对呢?利益从来不该是最首位,或者不伤害别人的利益才有资格被放在首位。要永远相信法不外乎人情,也要永远把同理心放在所有其他一切的前位。
最后,这件事也给其他考研的同学提个醒:“上岸”需要的不只是努力,还有对自身言行的谨慎与身边人的防范,不要“太热心”,也不要“太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