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院长 姚毅
从党的十八大首提“三个倡导”,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本方略,全国上下兴起建设热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并被广泛弘扬。完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更需进一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铸就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进一步深化认识。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和引领人们团结奋斗的独特精神旗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在全社会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但目标始终如一。无论是革命年代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还是建设年代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此接续奋斗。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讲话的高频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递进创新。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善恶标准模糊、信仰缺失、价值迷失,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习近平总书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为国立心、为民铸魂的战略工程,站位已超越道德层面上升至精神高度。具有长期的实践性。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应在践行中深化认同。各地组织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文明创建工程、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学雷锋活动等生动实践,应总结深化拓展。核心价值观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进一步强化自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趋复杂,必须强化价值观自信,以免落入“西方价值陷阱”。核心价值观所以自信,至少有三方面的优势。组织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有先进理论武装、伟大政治抱负、崇高价值追求、严明组织纪律的百年大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价值观自信的组织保障。制度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再次彰显,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文化优势。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和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丰厚资源,应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进一步转化成果。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空喊口号,应推动已有成果不断转化。转化为政策法规。出台各方面政策都应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融入法治上下功夫,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健全行业规章,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转化为精神力量。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抗疫精神等,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转化为自觉行动。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在结合、贯穿、融入上下功夫。各级各类组织都应行动起来,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本文刊发于《党的生活》2021年第3期下)
传播方针政策 服务党的工作
关注时政热点 反映民意民生
邮箱:ddshzkz@126.com
热线:136 7341 9038
欢迎投稿!
(编辑/星星/李超 审核/黄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