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教育理念
1932年1月博和接手兼善中学工作时,学校的环境之差,在一般人看来,简直就不象个样子。
办学已一年多的兼善中学,还没有校址,档案馆里资料记载学生的描述是“粪沟秽渠,恶气逼蒸,白骨遍野,与鬼为邻。”
北碚火焰山上东岳庙里,正殿既作为讲室,又承担自修室、饭厅及大礼堂之功用,桌椅板凳均由各处暂借,其状况令人不堪其忧。一共才一个班20几个学生,第一任校长郑献徵又马上要去重大任职,“学生意见纷纷,学校准备停办 ”(注4)。这样的状况,首先就逼得博和要想办法为兼善找一个去处。
卢作孚决定在火焰山腰峡区一个小山堡上建一座新楼。
卢作孚亲自出面募捐众筹,张博和一手担当具体的建设事宜。看到听到不止一个人说“大楼由张校长设计,”(注5)。
对设计大楼一事我有疑问,因为我所知道的是爷爷在南开大学所学专业是商科。对此,我得到的回答是,你爷爷是个“全挂子”(全才),没有什么事能“麻得倒他”(骗到他)。我猜想,估计是当初张博和在广汉和新都两县主要是抓财经和建设工作以及主持修建广汉公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作底板吧。不过具体谁设计红楼到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等工作,“全挂子”的张博和,没人能“麻得倒他”。
卢作孚和张博和的联手,可谓各施其能,相得益彰。就这样,大楼于1932年6月开始动工,后受制于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缘故,原定半年的工期,到1933年4月,这栋兼善教学大楼的基本建设才得以完成。
这是北碚第一栋漂亮的西式建筑,有三层楼外加一层阁楼,这就是著名的至今完好的北碚红楼。


随后又筹集社会人士资源,在新营房后面建起了宿舍和大礼堂等。
“我们不住草房了。早上吃馒头和豆浆,每周吃一次豆花、两次肉。张校长为改善伙食,费了不少心血。”初六班校友邓希彭写道。他是由32年秋入读兼善的哥哥介绍来学校读书的。
一周吃两次肉和一次豆花,在三、四十年后的六、七十年代我们的生活也不过如此,还有好多人恐怕一周能吃一次肉都是奢侈吧。我家老何说,小时候,尤其是三年饥荒期间及之后,他们家经常是一小碗盐巴放在桌子上,一周只能吃一次干饭。呵呵,年轻人千万不要说其它时间就吃面包啊菜啊肉啊鱼啊什么的哈,试试一周只喂你盐巴下稀饭,看你晚上还去打球唱歌不!
可以想象,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上世纪3、40年,一个招收那么多平民学生的中学,为让学生吃饱吃好,博和是做了多大的努力。
张博和开始实行男女合校,这在当时封建意识浓厚的社会,在中学,男女合校也是开风气之先河的事。陈以淑回忆,一开始,初六班招收了她们六个女生,但还没有女生宿舍。张校长就让出自住的一间屋,供六个女生住。张伯母对她们关照有加,深夜还为她们盖被子,让离家求学的她们倍感温暖。后来这些女学生,好多都自称为张校长的义女,把博和校长当父亲一样看待。

……一段段当年兼善学生的回忆,字里行间,满满的是对博和校长、兼善中学老师的感恩之情。难怪在博和最艰难的时候,那么多学生来看望她们的校长。
博和的教育宗旨是,“把学生培养为:是生产的而不是享受的;是平民的而不是特殊的;是前进的而不是保守的;是强有力的而不是懦弱的。”
博和格外重视师资,可说是求贤若渴,所聘教师都亲自挑选。通过各种渠道,先后聘有外教戴大卫,留美教授许桂英、留美学者刘雨若、刘士民及国内大学教授顾实、敖职因、施白南、周光午、储师竹和专家徐崇林以及北师大清华大学毕业生等等。对新聘来的教师,博和在初次交谈中,他就有意识地做探测性的谈话。如是外语老师,他就用外语交谈,是文史老师,他就向你“请教”文史方面的问题。
为了开阔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还常聘请社会名流来校讲学,例如:重庆大学何鲁校长、冯玉祥将军、美国南瑞苕专家等都来校讲过学;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来校热心指导,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给予关切和帮助,勉仁学院院长梁漱溟来校讲学。
教学方面,允许老师自选印发教材,提倡学生刻苦学习,重视自学,选派高中优秀学生到初中作导友,设奖学金激励学生,严格的升留级制度,校长经常听课……。兼善中学后来在校际“竞考”和省“会考”中,多次名列前茅,获得会考“免试”的优待。

除了重视教学,博和要培养的学生还得“是强有力的而不是懦弱的。” 所以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体质的培养锻炼。
“每天下午四点,教室、图书室和饭所一律上锁。北碚体育场上,到处是兼善同学活蹦乱跳的身影,烈日下,寒风里,从不例外。” 几个篮球队、排球队,经常和老师的“益壮”队比赛,每年还举行健美比赛等。

1936年在重庆大学举办的全省运动会,兼善中学学生全体出动,相比其它学校的学生,兼善学生个个晒得黑黝黝的。他们奋力拼搏,成绩卓著,夺得排球冠军。初五班徐志鲁取得跳高和撑杆跳高第一、跳远第二的好成绩,田径总分第一。

为了陶冶学生性情,还修建乐器室一间,放置了一架博和去上海买回的风琴。课外活动,那边球场龙腾虎跃,这边排练场合唱团琴声悠扬,歌舞不辍。
还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重庆被日本大轰炸的时候,学校搬到了鸡公山。因抗战流亡来重庆的储师竹先生,应聘到兼善中学任音乐教师。他师承中国二胡大师刘天华,极具天赋。最难得的是,在各方面都艰苦的时期,储师竹先生居然用牛皮纸、竹筒等材料,因陋就简,造出了二胡!
于是,师生员工几乎人手一把二胡了。
鸡公山上,时闻悠扬琴声,伴着溪水潺潺,飞鸟合鸣。40年秋天,学校在操场举办的演奏会,八百把二胡同时拉响,“浩荡柔和的音乐顿时弥漫山谷林间,在晚风中飘浮回旋,人们仿佛沐浴在乐浪里”,其盛况空前,在大轰炸残酷艰难的时段,演绎着人们精神不垮和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星期天是同学们最放松快乐的一天,一周是旅行参观,自来水厂、三峡染织工厂、北川铁路公司、运河、煤球厂、蚕桑场、养鸡场等等;一周是演讲比赛,上午讲演,下午办壁报,期终讲演大赛、作文比赛等。
兼善中学,一片生机盎然。
对博和的工作,有当时兼善师生的回忆:“受命危难,勉勉皇皇,计划有方,内外井然,更坚苦卓绝,身体力行,为师生之表率,所聘教师,皆精诚无间,循循善诱,群策群力,咸认兼善为毕生事业,深得社会人士之同情赞助。”
(未完待续)
注释
4、1932年初中第一班同学录言记载
——陈兴让在记念张博和96周年诞
辰座谈会发言。陈兴让,35年开
始,读北碚兼善小学、兼善中学,
读师范后,在北碚从事教育工作几
十年从没离开。
5、徐荣盛《校史资料汇编》;《书说
北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