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牛弹琴(散文 外二篇)
作者/王界明
一、《牛犊初长》
今年是难得一遇的金牛年份。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全面小康复兴乡村,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开端之年……
喜事连连,鸿运当头。
牛是农家宝,初生牛犊不怕虎,力大如牛,牛气冲天,等等赞誉之词不绝于耳,古今描写牛的诗词美文不计其数。
我是一个爱牛写牛画牛之老头儿,不甘寂寞,当然也是上头给我的诗文字画创作任务,压力山大,也写了三首咏牛七绝,牛年歌行七言二十四句,正月里没休息,正月初三至现在,练画了二十多幅牛,为创作展览作准备。
1968年初夏,我告别新化八中现叫上梅中学红卫兵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的学习战斗生涯,刚满十七岁的我,被父亲派往离县城八十里之遥的新化金竹山盐仓库做小工。
与两个比我大一两岁,马高牛大的小伙伴一起,每天挑几十担清洁塘水,灌满三个大中小三口水池,浸泡盐麻袋,然后生火和煤加黄土踩搅成煤耙,往两个大火灶添煤。
灶上浇满两大铁锅的盐水,慢慢蒸发,捞出细盐放在锅架上滤干,干后装入麻袋过称,以一百斤占四斤的比重做为我们的工资,然后还有灌盐,洗晒浸泡后的麻袋收入。
当时身单力薄的我,比两个大伙伴没少出一份力气,同工同酬,每月有六十多元的收入,大慨当时的县委书记的工资也只有这么多吧。
做了半年,总收入三百多元,帮父亲还清了两百多元个人债务,母亲高兴地为我做了一身新棉袄。

在盐仓库食堂搭伙食,我常常给食堂挑水满罐,不白吃白喝。
晚上有时我们三个小伙伴到金竹山火车站,买上一两把葵瓜子落花生,边吃边看人来人往,听车轮轰隆,汽笛长鸣。
有时天热难熬,就泡在附近的水塘里洗澡游泳,也当是一种享乐吧。
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我就看中外文学名著,练习钢笔字,画素写素描,画牛是题材之一,为了细致观察牛的结构和动态,我常跑到田埂上,看农民伯伯吆喝着大水牛老黄牛梨田耙田。
又拿着速写本迅速画了几张到十多张速写,记下牛们犁田耙田,在泥田里打滚弄得满身泥污,到水塘里游泳的各种姿态,也跟力壮如牛的犁田小伙子和花甲老农聊天,谈天气收成,贫富差距。
盐仓库朱伯伯是我爸爸属下的一条老黄牛,十分喜欢我这个牛犊子,要将他年仅十五岁小巧玲珑秀气温顺的女儿许配给我,还将此事告知我父母,派媒婆来做我的思想工作,无论境遇如何,过几年就成婚。
羞得我脸红耳赤,再也不敢去朱伯伯家玩了,躲避着小朱姑娘,那个时候我根本不懂恋爱婚姻。
牛儿们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温顺听话,我暗自嘀咕,真苦呀,当牛作马的,不是一般人奈何得了的。
但结局一般不太美妙,可能如宋代名相李纲《病牛》之诗言,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或如元代张翥《题牧牛图》所言,纵然喘死死即休,不愿征求到筋骨。
还有的就象清代叶士鉴《老牛叹》,老牛代耕年已久,自问此身亦无负。
但愿卖牛心莫起,老牛无死耕不已。
写牛亦是写人,当下一些老人的处境莫不如此,令人唏嘘不已。
我当年牛犊初生不怕虎,敢想敢干,爱憎分明,打抱不平,不畏欺凌,助人为乐,颇有侠士之风。
不挑事,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从小至今坚持这一条,基本没人敢欺负,霸凌我。
当时还是初一时,就将巷子里的小霸王七猛卵对我耀武扬威,一场对打反手将他锁住,痛得他哇哇直叫求饶。
他不服气,叫来一班狐朋狗友,对着我家门口扔了几十粒小石头。
好在父母没有责怪我,只轻轻训斥一下,真不懂事,以后别惹事了。
1968年春,我到武汉小姑家玩住了一个多月,隔壁一个同龄绰号烈狮的小帅哥,牛高马大,本来玩得好好的,不知怎么得罪了他,一拳向我挥来,我闪身躲过。
他又猛扑过来将我抱住想摔我倒地痛揍,我左挣又扎,当他抱我过头时,我双手趁势抱住他头压在跨下,任他左扭右拐硬是挣不脱我的缠压,他哇哇大哭,惊动了他父亲,一把将我扯开,并抓住我衣领拖到我小姑姑家,要赔礼道歉。
我小姑母是个通情达理的国企干部,又是邻居,一场微笑解释化解困局,烈狮之父终于松手还尴尬地笑了一下。
后来我和烈狮无事一样,依然玩得不亦乐乎。

二、《牛刀小试》
1969年春,未满十八岁的我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广阔天地里练红心,扎根农村干革命!
老干部父亲当时年富力强,人缘又好,在新化城关镇(现在为上梅镇),找了一部载货大货车,顺便将我送到了生我的故乡一一邵东界岭乡界岭村,与年迈的祖父祖母同吃同住了两年多,一天不落地在生产一队(现在叫村民一组),从天亮干到天黑,工分还没有一个妇女工分高(六分),仅四分,第二年才加到八分,十分是全劳动力,当时价值大慨六毛钱。
两年多我参加了三次春耕两次双抢,基本农活都学会了,插秧是一把好手,挑猪栏粪牛草粪人尿粪,一般是一百二十斤到一百六十斤,早已超过我的体重,以致舵背,不会耍奸弄假,只会扎实肯干。
业余时间,我还自学了打算盘识简谱。
农闲时帮爷爷去双峰县城永丰镇挑白硝,公交车去,打赤脚或穿皮草鞋沿滚烫的长邵公路六十华里挑八十斤白硝回家。
挑白硝到永丰镇好几次,认识了我隔壁当家大队一老乡的表妹小陈姑娘,长得高挑苗条前翘后突,五官精致的瓜子脸白里透红,樱桃小口微笑露出一口雪白整齐小牙,她自己裁剪缝纫的素色浅花的连衣裙将身材性感突现曲线美恰到好处,多一分嫌长,短一分则不足,地地道道一个大美女,我当时没这感觉,只当这妹子好看罢了,一次她随我到当家见了亲戚后,在我家住了两天,奶奶每天好饭好菜接待她。
惊动了对门住的大队书记,和一班乡亲,大家纷纷咂舌,太漂亮了,简直仙女下凡,界明伢子有福气,两天内一大帮子年轻后生和妹子在我家逗留看小陈姑娘,到底还是城里姑娘,大大方方只是抿着嘴笑。

而我却害羞,只得从后门出出进进。
买来白硝后,我帮爷爷踏粹硫黄,与白硝和木炭按比例混合熬煮,再次踏粹,捞出晒干,制成炸药和铳药。
年迈勤劳一生的爷爷就靠卖点硝药养活自已奶奶和我,我衣食无忧,没受过饥寒交迫之苦,要归功于聪明能干的父母和勤快俭朴的祖父母。
他们的洁身自好和善良真诚也影响了我一生,一辈子发奋学习,努力工作,正直无私,乐于助人,不贪小便宜,不耍小心眼,不犯大错误。
比喻爷爷奶奶是老黄牛,爸爸妈妈是生我养我育我长大成人的一对好奶牛,恰如其分。
我自己则身体不太好,性格急燥,脾气倔强,家人有时叫我简直是一条犟牛!
随着岁月荏苒,时光流逝,我也慢慢磨平了棱角,变得温和宽厚,风趣幽默,乐观开朗。
乡下务农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所在生产一队的队长,后来成了我的岳父,他骨骼粗大,脸瘦身高,说话有点结巴,样样农活精通,尤其是犁田耙田一把好手。
而岳母则温和寡言,勤劳能干,带着五个小孩,其大女儿就是我后来的妻子(她与我同年参加工作,我先进钢铁厂,她随后进供销社。
都是国营企业职工)每年还喂了两三只猪,一条大水牛(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这条牛是集体的还是私人的),膘肥体壮,皮毛发亮,高大威猛,其背高与我头平,昂起头来,则比我身高。
我只敢远观不敢近察,而十来岁的小舅子小姨妹跟这条大水牛亲近得象哥们姐们,摸它撩它抽它放它骑它都随意,很温顺恭敬的样子令人羡慕。
春耕双抢小憩之际,我常观察老队长岳父右手扶犁,左手牵牛绳执竹鞭,吆喝着大水牛犁田,犁过之处,泥浪翻滚,将油菜花紫色花压在浪里变成基肥,大约半天功夫,约一亩地泥浪滚滚,水声哗哗,随后又用一米多宽的钢钉耙套在牛脖子肩上,将泥浪耙平如一面大泥坪混水镜,再次用泥船耙平,手抓猪牛粪均匀撒在水田里,然后就可以插秧了。
好几次我想试着犁田,岳父不肯,说城里伢子不宜干这个,我脾气一倔,乘他休息之隙,学样扶梨驭牛犁田。

大水牛回头瞪了我一眼,我有点害怕,硬着头皮大喝几声,驾,驾,驾,它不情愿地前行,我扶犁之手不听指挥,铁铲般犁头不是深了就是浅了,泥浪弯弯曲曲,而手有点酸痛沉重,两腿又被蚂蟥叮咬,又痒又痛,只好扔下犁柄。
岳父不气不恼,摇头晃脑笑了几下重新犁过我的那一段。
我才知道犁田是个力气话,还是个技术活,所谓犁耙水响,是对犁田高手的尊称。
有相当部分人看不起农民,看不上农村,看不好农业,是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令人悲哀。
当然,三农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真苦,农业真难,农村真穷的面貌大有改观,去年精准扶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振兴乡村规划前景美好。
须知农业是基础,是根本,吃饭是头等大事,衣食住行全靠农业先行。
各种农活都需要基本知识和技能,扶贫致富,振兴乡村,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我们要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俯首甘为孺子牛,或如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的那样,不待扬鞭自奋蹄!

三,《对牛弹琴》
说了牛,意未尽,再说又啰嗦,就说说画牛吧。
十二生肖我都画过,画马最多,至少画了一千幅以上,一万匹之多,并以画马小有名气了。
而牛及其它生肖,因出书做封面封底和插页,及参加各级书画展览才泼墨挥毫。
二十世纪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书画名家,他们或坚守传统,推陈出新,如齐白石,陈子庄,黄秋园等。
或留洋学习,中西兼顾,使油画水彩水粉画中国化,讲究速写素描,注意透视解剖,线条明暗,使传统中国画注入了现代元素,耳目一新。
如徐悲鸿,刘海粟,张大千等等。
他们知识渊博,文化底蕴深厚,书画功底扎实,创作了许多超越前人的精品力作,有的成为经典,将永世流传。
单就画牛来说,这些大师们也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徐悲鸿的水墨画牛,与他擅长画马一样,把握骨骼结构准确,扬蹄飞鬃,低头吃草,仰首长哞等动态活灵活现,寓意深刻!
扎根本土的长寿画家齐白石,被徐悲鸿等慧眼识珠,大力推荐和宣扬之后,花甲之年名声大噪,身价百倍。
其画作在世界名家拍卖中,动辄几百万几千万几亿元,拍卖总价值多年稳居头把交椅。
齐白石长年居住在湘潭贫苦农家,中年迁居北京,从一个雕刻木匠成为一代名扬天下的书画大师,成为青少年励志偶像。
他以画虾最为闻名,廖廖几笔,用笔从容淡定,施墨干湿浓淡缤纷,所画之虾栩栩如生,没半点水印,却象在水里活泼乱跳。
他画牛也独具一格,简洁生动,趣味盎然。
如画一顽童在牛背上放放风筝,一根长线占据大半个空间,是典型的当代文人画,令人钦佩。

潘天寿画牛构图新颖,画面清秀灵动,趣味无穷,与刚劲的背景相映相辅相成,引人入胜。
李可染先生画牛,被誉为古今画牛第一人。
他的牛画,浓墨拙笔,浓墨浑厚,笔力劲健,立意深遂,匠心独运,很有生活情趣,接地气,雅俗共赏,闻名海内外。
他的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也很著名。
如毛主席故乡《韶山》,《万山红遍》,《北国风光》。
尤其是央视一台播放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18),李可染创作的大型山水人物水墨画《长征》,以毛主席《七律·长征》为题材,打破山水画传统写生自然题材的界限,将山水画得千沟万壑,山重水复,红军将士们沿着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山道盘旋前进,十多面红旗飘扬,象灯塔指引红军克服千难万险永远向前。
在整个峰峦重叠布满画面的上方空白处,题写了毛主席七律长征诗,成为描写党史的经典作品之一。
也开创了现代山水人物中国画的时代精神。
著名画家陈少梅画牛法度严谨,意境深远,气韵超然。
黄胄是我最钦佩的画家之一,临募其画作最多之一。
他的画牛和他著名的画驴一样,在传统基础上开拓创新,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造型准确生动,用笔明快简洁,笔墨豪放流畅。
牛和人物的各种动态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其他著名画家汪观清,范增,朱祖国,吴作人,刘济荣,顾青蛟等的画牛之作,各具风彩,各有千秋。
我尤其喜欢刘继卣和韩美林两位具有开创性的大画家。

也是我临摹其画作最多的两位没见过面的德艺双馨的大师。
刘继卣老师(有些教科书将他列为古代画家,如此低级错误令人可笑可气)。
他的动物画依据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融中西之长于一体,自成一派。
他的《武松打虎》连环水墨组画,荣获一九五六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铜牌奖。
应国家邮电部之邀,一九六三年创作的《金丝猴》,一九七九年创作的《东北虎》,均被评为最佳邮票。我在这里特意点出具体年代,是想给那些不负责任乱说一气的教科书编辑,一声捧喝!
邮电部也曾几次来涵,要我交画作当邮票精品,我有自知之明,没达到大师高度和大匠精度,不去丢人现眼!
刘老师所画之牛,画风精细简洁,笔润流畅自然,自创的散笔走兽鬓毛法,飞鸟羽毛法,别具一格。
用色用水用墨都恰到好处,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韩美林老师是当代中国最富创造性的大画家,虽饱尝艰难困苦和欺凌负伤,高迈之年仍意志坚定,生命不息,挥豪不止。
他的《天书》书法系列和独立特行的动物画系列,深受人们喜爱,他的天书系列和画册,我跑了几个书店和留下电话号码订购,也一直未能如愿。
他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北京欢迎你》,被公认为福娃之父。
在我眼里,他就是中国的达芬奇,中国的列宾。
不!
他就是中国的天才画家韩美林,令人景仰!
他所画之牛,变形夸张,五彩斑斓,抽象和意象融合于一体,艺术语言高度浓缩,十分鲜明夺目,不用具名,一眼就可看出这是韩美林的画。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中国古代也有一批动物画的书画大师。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历代画牛第一人的韩滉。
韩滉是唐代宰相,经历安史之乱时,在逃难流亡中,接触了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对他们的生活困难和劳作辛苦有一定的体验。
这深刻影响了他作画时的取材和风格。
他所作《五牛图》,线条粗壮结实,结构精准细腻,墨色恰到好处。
五头牛动态各异,或稳步前行,或嚼吃食物,或仰首鸣叫,或摆尾奔跑,妙趣横生。
尤其是中间那条牛,正面对着看画之人,在角度上别出心裁,且有着十分准确的结构,比例和透视关系。
乾隆皇帝称之为“真诧春黎”,元代书画大师赵孟頫点贊“神奇磊落,希世名笔”!
《五牛图》是现存最古的纸本画,也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我无缘见到复制品,更无机会见识真品。
好在我买了十几只瓷器彩色笔筒,其中就有一只《五牛图》笔筒,有时把玩观赏,也临摹过,受益匪浅。
戴祟是唐代继韩滉之后又一位画牛大师,是韩的弟子,继承了师傅的衣钵和画风。

与师不同之处,韩画黄牛出色,戴偏爱水牛。
戴嵩不甘步师后尘,有一天他看见两头大水牛打架,打得死去活来,斗得精疲力竭。
激发灵感,创作了《斗牛图》。
胜牛昂首鸣叫,趾高气扬,败牛卧倒喘气,偏头不服。
栩栩如生地画出了两头斗牛的神态和表情。
他的《牧牛图》和《归牧图》等也各具风貌。
南宋也出了几位著名画牛大家。
李唐的《童子戏牛图》生活气息浓厚,生动形象。
《百牛图》纵横捭阖,千姿百态,韵味无穷。
毛益,夏圭,李迪的画牛之作不同凡响。
不同的是毛夏两位乡野之牛狂放高迈,李的画牛之作宫庭之风神闲气静。
南宋之前的北宋,虽没见到画牛的单幅大作,但在当时最著名的人物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精品《清明上河图》见到了形态不一的几头牛,:这是一幅长达525公分的风俗人物画,整个画面布满550多人,人物如儿童五个指头般的大小,五六十口牲畜,20多辆马车,20多艘船只,30多组房屋,场面繁杂浩大,却又井井有条的整幅画中几头牛就象几粒沙子无人关注。
特别是正有一艘正在落帆的大船过桥时,指挥,拉纤,撑篙等伙计们千方百计在急流中避免撞桥奋力拼搏的紧张而又惊险的画面中,将看画之人都聚集这里成为焦点,几头牛毫不显眼也就不足奇怪了。
整幅画面绘影绘色,惟妙惟肖,生动表现了汴梁的繁华景象。
宋代绘画继承了唐代从盛至衰和五代十国混乱割据时代的传统,显得更加世俗化和写实,更富有人情味和抒情性。
宋代重文轻武,优待文人,荒废战备,导致北宋亡国,父子都成了阶下囚。
另逃亡之后辈小朝庭南宋,其疆域和人口都小多了。
北宋薇宗赵佶,身为皇帝,却轻兆不可以治国。
他在位期间,不重视军事战备,治国理政无能,国政掌握在一班奸臣乱贼手中,胡作非为。
自己却交结一班士子骚客,舞文弄墨。
精心研究绘画书法,他的《写生珍禽图》,细腻真实,笔健色丽,形象生动。
他的书法瘦金体,独创一格。
显示了极高的艺术天赋。
他亲授的学生十八岁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抅图周密,色彩浓艳,灿烂辉煌,代表北宋后期山水画的杰出成就。
王希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青少年画家,可惜早夭。
明代画家戴进,是“浙派画家"的开山鼻祖。
沈周则是"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
两人画牛之作也如同他们的山水画一样,有着不一样的门派风格和气势。
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家族统治,大肆屠杀功臣能将,也杀了一些画家。
但明代和宋代一样,有几位喜欢绘画,提倡绘画的皇帝,因而绘画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
院派画家大都精细工整,但多有迎合帝王之嫌。
缺少书卷气,缺泛创造性。
地方派浙吴两派,笔墨含蓄文静,为士大夫阶级所喜闻乐见,在明代后期画坛异军突起。
元代是个蒙古族残暴统治汉人皆为奴隶的短命王朝。
乱世出英雄,出人才。
赵孟頫和元四家是这个时期的杰出画家。
清朝是满族一统华夏,疆域最广的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自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后论为半封建半殖民地,闭关锁国,腐朽落后,被列强打得一败涂地,国内民众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地挣扎和反抗,终于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中进入坟墓,迎来了中华民国。
依然积弱积贫,民不聊生。
军伐混战,割据一方。
认贼作父,卖国求荣。
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局,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才真正站起来了,又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大画家和大师们。
为复兴和繁荣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单举一位石涛和他的《对牛弹琴图》,作为我文章的结尾。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出身佛门的画坛高手。
他们厌于念经教佛,却醉心绘画,与世俗保持距离。
"四大名僧"弘仁,髡残,石涛和朱耷。
他们遁迹山林,穿行白云青山之间,看似不食人间烟火,了无牵挂,内心却满怀着激情和理想,有的还参加了反清武装斗争。
著名大画家石涛,本姓朱,名若极,广西人,桂林明靖王之后。
他为明朝的灭亡感到伤痛和苦楚,身为皇族,又多了一层家世的沧桑感。
面对清朝统治者,他无力反抗,于是寄情于山水和绘画,借以发泄痛苦,抒发内心情愫。
他做了半辈子云游僧,饱览大好河山,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
眼界和胸襟宽阔多了。
他的山水画,从黄山,华岳,庐山,到南京,扬州等地的崇山峻岭,都画得笔墨潇洒纵横,构思立意神奇,变化多端,劲健苍古,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品立作,表现了他自己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等革命性山水画的创作主张,促进了后世中国画的发展。
山水画有《细雨虬松图》,《清湘书画稿》,《泼墨山水卷》等作品传世。
另外还留下了理论巨著《苦瓜和尚语录》,对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后人来说是皋泉和宝库。
石涛难得一见的是画了一幅《对牛弹琴图》,一儒生对着一头葡伏大水牛弹琴,硕大的牛屁股正面对着古今看画之人。
大片空白的上方和左方题写了大段诗文评语。
据说这弹琴的儒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音乐家公明仪。
公明仪极善弹琴,优美的琴声从他手下流出来,听众便会如痴如醉。
一年春天,公明仪带着琴去田野散步,春风柔和,春草鲜绿,春水碧流,令人心旷神怡。
他环顾四周,发现远处一条大水牛正在低头吃草,对他大驾光临不闻不问。
他突发奇想,何不给这条牛弹奏一曲,也许会欢迎我的到来。
于是他走到牛对面不远处,架好琴,弹奏一首名曲《清角之操曲》。
可这条大水牛无动于衷,依然埋头吃草,不理会公明仪的个人音乐会!
公明仪不甘心,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拨动琴弦,一会儿琴声象一堆蚊子嗡嗡乱飞,一会儿琴声象一条迷路的牛犊子哞哞哀鸣……
这会儿这条牛望了他一眼,摇头摆尾四脚葡伏下来,竖起耳朵听他弹琴。
这就是成语《对牛弹琴》的来历。
对牛弹琴的本意是高明之人对愚蠢之人讲深刻道理,找错了对象,如鸡同鸭讲。后来又引发另一种意思,是夸夸其谈不受欢迎,牛头不对马嘴。
还有一种意思是遇到了方家同仁,如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高山流水有知音。
而我在这里引伸为对三牛精神的赞美和歌烦,即创新发展的拓荒牛,为民服务的孺子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
当然还是我这个当年牛犊子青少年时代的喧叙调和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咏叹调,通过写牛画牛读牛论牛的一点浅见。
只要一息尚存,我将扬蹄奋进,高歌前行。
2021.4.5日脕12点第三稿于清泉斋

【作者简介】
王界明,别署半残居士,号清泉斋主人,居室名清泉斋。男1951年5月出生于湖南邵东,常居湖南娄底,现为娄底国藩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娄底市棋类协会常务副主席,湖南禹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高级美工师,退休干部,大学文化,政工师,职业书画家,书法美术老师。为全国性及省地市一些作协、书协、美协会员或理事(全国十多家文艺团体、艺术机构授予研究员、客座教授、常务理事、副会长,荣誉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