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活网讯(黄万里)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村发展的活力之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郸城县宁平镇坚定不移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土地资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闲散土地治理,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让沉寂的土地资源活起来,让农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快速发展。
宁平镇企业园区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土地收益
土地是农民的重要资源,是农民增收致富之本。宁平镇共有耕地85000亩,人口75872 人均1.12亩。长期以来,由于粗放经营,品种单一,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不高,严重制约了“三农”发展。农民要增收,乡村要振兴,首先要向土地要效益,走多种经营,特色种植道路。在宁平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推动下,农民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种植观念和思维,激发了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全镇26个行政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种植模式,每年种植蔬菜15000亩。山药3000亩,红薯2500亩,葡萄和西瓜各2000亩。王寨村种植香椿300多亩,冬瓜200多亩、特色种植使每亩土地每年多创收5000-6000元。张集村靠葡萄种植提高了农民土地收益,葡萄产业不仅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门路,也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集村葡萄种植基地
竹园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从建设60亩日光大棚种植市场畅销的反季节蔬菜开始的,而多种经营更是让竹园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代养殖公司是采取村民入股形式的集体企业,3个养殖棚存栏5万只产蛋鸡,年均收入一百万元以上。村里创办的郸城县王子公司服饰有限公司,产品畅销国内外。特色种植和村办企业让村民迅速走上了致富路,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15000元。如今的竹园村农家超市、文化书屋,健身广场,乡村公园等生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8横3纵水泥路两旁 ,占地193平方米、建筑面积208平方米的数百套连体标准化别墅,白墙黛瓦,整齐排列,掩映在绿树花丛中。2019年2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竹园村举办乡村“村晚”的新闻,竹园村是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等8单位联合授予的“河南省最美乡村”,2021年又获“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竹园村一角
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
土地流转是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有力举措。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的一家一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人地关系固化和土地细碎化,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近年来,宁平镇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针对可连片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探索通过集体或个人流转模式,让土地经营权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建立土地利用和利益分配机制,引进资本下乡,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创新,采取土地入股或出租的“农户+企业”的发展模式,着力培育以提供农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安庄村山药种植基地
按照“一带一路、一基地、一长廊、常宁梁竹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沿S329线聚力打造张集至崔赵十里果蔬长廊和安庄至芦庙15里黑河经济带,流转土地25000亩,建立农业产业园,重点发展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业和养殖业。镇内十几家规模较大的专业合作社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其中单秀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460亩,发展日光大棚200座,年产值2400万元,利税8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200多人,是周口最具规模的香菇种植基地。志庆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以种植有机花菜为主,形成育苗、种植贮藏、销售一条龙的大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1000多户,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郸城县士杰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亩,做好红薯文章,把红薯转化为淀粉、制成粉条、粉皮,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市,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红薯近万亩。宁平镇的畜牧业也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年出栏商品猪4.8万头、牛3.7万头、羊4.2万只、肉鸡70万只。其中河南源绿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出产商品猪12000头;福娟牧业年出产商品羊8000多只。文增牧业、彬发牧业打造知名品牌,成为远近闻名的肉牛生产基地。

竹园村现代化养鸡厂
盘活闲置土地,壮大集体经济
土地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规划引领土地精细化整治,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郸城县宁平镇顺应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历史趋势,出台了《关于盘活农村集体土地资源的实施办法(试行)》,为加快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通过卫生村治理、废弃坑塘改造,撂荒土地置换和流转、盘活了闲散的土地资产,释放了土地活力,不但让土地实现了增值,也壮大了集体经济,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村居环境也得到大的提升。

刘岗村整理空闲宅基地、修下道、栽绿化树
2019年6月初,针对农村五保户逐渐离世和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留下的大田地和宅基地,宁平镇相继出台了《关于收回去世五保户闲散大田地和宅基地的实施方案》和《宁平镇去世五保户“两地”回收政策答疑16问》在先期开展竹园、宁平、双庙3个试点村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与26个行政村签订“两地”回收目标责任书。2020年,所有村集体经济均达5万元以上。同年12月在徐楼、牛庄、王寨、赵庄、腰庄、马庄等6个行政村各选取1个自然村进行“三拆三收三清理”试点总结经验,2021年春节后在全镇全面推开。如刘岗村回收去世五保户土地17.24亩,空闲宅基地及小片荒56000平方米,整理坑塘26000平方米,新修村内下水道7744米,新栽绿化树8800棵,新安路灯120盏。腰庄村利用整治出的4.5亩闲置宅基地,落地招商引资项目1个,已正常运营,可吸收劳动力50人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8000元。

宁平镇党委书记徐汝敏说:“全镇26个村已回收小片荒337.7亩、空闲宅基地179.35亩、大田地444.37亩,整治利用坑塘68个。预计年底80%以上村集体经济达到50万元以上”。
传播方针政策 服务党的工作
关注时政热点 反映民意民生
邮箱:ddshzkz@126.com
热线:136 7341 9038
欢迎投稿!
(编辑/星星/李超 审核/黄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