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洛阳怀古
文/夕阳(鲁国元)

〖其一〗
洛阳一梦十三朝,多少英雄尽折腰。
北望邙山添旧憶,南瞻伊阙泛新潮。
周公扶主堪憔悴,班固揚名亦寂寥。
古迹寻来无处是,文明总被野蛮烧。
〖其二〗
怅立東都思仰韶,连年战祸庶民凋。
盈盈紫氣蒸新市,飒飒金風拂故朝。
白馬禅声终未变,龍門佛法不曾消。
江山兴替从来事,唯有灵台筑梦飖。

【注: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四大圣城”之一, “河出图、洛出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均诞生于此,道学发源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自古就有“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誉。洛阳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都城,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两岸及伊、洛、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洛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200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西亳,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正统王朝先后建都洛阳,被誉为十三朝古都。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一直为标准音。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洛阳雅言。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洛阳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公元二0一六年五月二十日【农历四月十四日】於洛阳碧桂园)

上期回顾:
https://m.booea.com/news/s_19506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