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徐发蕴,字承古,号关河山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专毕业。曾教过小学、中学、大专。爱好文学、古籍,喜欢诗书画印,广交书画界朋友。同时多年来对格律诗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撰写出《格律诗词讲仪》进行多处讲解。文学作品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多见各地报刊。出过《履途屐痕》散文集。格律诗词《发蕴诗词五十六首》、主编了《深州市东四王村志》,出版了《关河山人国画集》,有几部长篇小说现在修改中。几十年来笔耕不辍。

《大家风范》· 名家专栏
著名学者:徐发蕴
中国古籍研究系列专题
第八篇
《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
作者:徐发蕴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著名的、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奇书。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在解析生理、病理等专业词语,它还在帮我们认知日常事物中的玄妙智慧,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等。
保持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我们古代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据记载,尧时代人们就已经懂得用舞蹈来预防关节的疾病;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就有许多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但都不如《黄帝内经》在这方面的思想理论、学术体系更为系统、完整。该书不但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养生防病的思想理论和方式方法,还把养生防病放在了第一位,防重于治,以治“未病”为主导。这种理念,至今仍是值得提倡的。
《黄帝内经》分上卷和下卷。《上卷。素问篇》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下卷。灵枢篇》没分卷,也是八十一篇。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其基本素材源于我国人民,对生命现象长期的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我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论著,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通过他与岐伯的对话,进行理论的阐述,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的成书时间,应在西汉。作者也非一人,而是由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而来,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原崇本,借以说明中医中药文明发展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一人之作。也有人认为是先秦或战国时期的著作,其主要是在语言、文字上有相似之处。一般认为其辑成为书,应在战国时期,个别篇章则成于两汉。如《素问》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轮》,在唐宋之前已是有目无文了。唐王冰进行了纂补,宋刘温舒在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将该两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可以认为,这两篇系唐宋间的伪作。

《黄帝内经》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被称为“医经”。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的著作。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経》、老子的《道德经》等。
所谓“内径”是与“外”相对而言的。如:《韩诗内传》、《韩诗外传》;《庄子内篇》、《庄子外篇》之意相同。只是,还有一个《黄帝外经》,据说是专门记述的外科手术之书。传说汉代的华佗得以真传,但因华佗被多疑的曹操所杀,那本被狱卒烧掉的医书,《黄帝外经》也因此而散佚。散佚的还有扁鹊和白氏的有关外科手术之著作,故而我国的外科手术受到了阻滞。
但是,《黄帝外经》的存否?这是一个很大的悬案。也有的说,《黄帝内经》主要是以讲理论为主,因为它在用药方面,只有十三张方子,就是《灵枢》中提到那么多有关针刺的内容,也是以理论为主。所以,如果《黄帝外经》存在的话,主要应是实践方面的内容,其体量也要比《黄帝内经》大许多倍。换句话说,从这两部书的命名方式看,应是《黄帝内经》主述理论;《黄帝外经》主述实践。真实情况如何,当前的资料尚难以定夺。
《黄帝内经》对我国历代的医学家、养生学家都有巨大的影响,从中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我国的独特的养生和医学体系。对于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尤其是当今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人类疾病普遍发生很大的变化。《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与理论,更彰显出其伟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1.4.1)于淄博

编辑:寒烟 子墨
编审:慧玲 思翰
麒麟读书会 · 作家事业联盟
《大家风范》杂志
总顾问:姚卫东 邱锋 董山峰
阎雪君 肖霖生 许莎朗(香港)
耿建华 赵林云 孙春亭
逄金一 赵洪祥 张希木
柏承恩 李式法 戴永夏
李 浩 王培元 傅先河
编委会主任:戴思翰
编委会副主任:鲁先圣 周慧玲
总编:戴思翰
微信:CHINA-AN999999999
杂志投稿官方邮箱:djffzb@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