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平(媒体人、作家)
2021年4月8日,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良玉不雕——江宝全诗选集》摆在了我的案头。书的责编周海燕,我们也是好朋友。
这本书是作者江宝全经受生死考验之后,悟道人生出版的作品。
这本书来之不易,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得以美好呈现。
想到这些,我有些动容。
江宝全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金箔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他年轻时就显胖,圆脸,笑起来有佛相,眼睛眯成一条缝。

《良玉不雕——江宝全诗选集》封面和题款。
30年前,我去江宁金箔厂采访,就是下乡。他友善好客,仿佛能让人瞬间感受到热与光一样;他语言幽默,与生俱来的会讲笑话,是他性格中本来的一部分。
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很多次周末采访完,天已黑了。他就拉着我到他家里吃饭,然后叫来当时在江宁报做记者的严陆根,三个人玩扑克“跑得快”,兴致高时会“跑”一夜。
最简单的放松心情,却有深入骨髓的快乐。
某天,他自鸣得意地讲,有人说他长得像相声大师马季。我随口一说,那就把马季先生请到金箔来瞧瞧呗。
他侧着脸看着我,满腹狐疑。
我没有食言。不久,就把马季请到了金箔厂。
马季到达厂门口时,工人们都站在门口等着一睹笑星风采。
摄影的人手快,抓拍到一张马季、江宝全和我同框的照片。这帧照片成为几十年来金箔集团各种宣传的“标准照”。
马季、江宝全和我同框的照片。
俗话说,见过成都的刀锋洗眼,才知道什么叫刮目相看。他看到了文化与艺术的力量,从此对我另眼相看。
他开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每年开春,选个日子办“金箔之春”大型演出,舞台多在露天体育场。彼时,江宁总是万人空巷。
继马季之后,我又把黄宏、赵本山、宋丹丹等纷纷请进金箔厂。赶上《雍正王朝》热播,我又把导演胡玫、主演焦晃请进了厂子……
他是上世纪40年代生人,我生于60年代,虽年龄悬殊,但并不妨碍我们成为挚友。那是一个许下诺言就会铭记一生的年代。他把我当作了他的小老弟,他与艺术家们也都成了肝胆相照的好朋友。
我和吴老师等人看望江宝全。
2006年12月20日,马季先生病逝。他连夜安排工人赶制一幅马季先生金箔像,委托我带到北京安放在马先生告别仪式上。
他虽为企业家,但热爱写作。这些年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小说《上金山》、散文集《大江随笔》《想你的时候》等。其清新质朴和庄谐并用的文风,多年来广受读者欢迎。
他在《良玉不雕——江宝全诗选集》写道:“2020年,人们抗疫抗洪,我住院半年多,抗击颅内重症,接连手术两次,走过生死边缘。活了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收集这些年我自己写下的各种诗,出版了这本诗集。
“美好生活是爱,更是迎战各种苦难,甚至是经受生死考验。书中一首首诗的情境,现在读来,依然让自己再一次感慨。”
他说的皆为肺腑之言。他遭受的病痛,常人难以想象。去年,我和主持人老吴去湖熟看望休养中的他,见面后他说:“其实,人生哪有什么风平浪静呢?都会面对疾病的袭扰,挺过来了,就是莫大的幸运。”临近中午,他非得留我们吃午饭。在居所餐厅,他胃口刚刚好些,吃得还不多,但还是陪着我们用餐。
他看我们吃着都说菜肴好,很高兴,笑起来眼神柔软。
我的人生,也非一帆风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他每次都会挺身而出,助我越过难关。从他的为人中,我慢慢懂得了人到中年之后要守住的那些东西。
读《良玉不雕——江宝全诗选集》中的《一根豇豆》《瓦工》《秦淮情怀》《香妈妈》等作品,从字里行间能看到内心的澎湃。
80岁高龄的著名诗人冯亦同先生为该书作序,赞其作品“具有质朴明快、睿智敦厚、勤于思考又兼收并蓄的个人印记”。
我和江宝全金陵国卉牡丹节开园仪式上开心交流。
几天前,我在六合金陵国卉牡丹节开园仪式上邂逅他,这是今年头回在户外活动中遇见,我很是惊喜。午间一起用餐,他说到了“良玉不雕”的话题,谈到了“乌江林散之书画艺术广场”的未来。
他还是那般勤于思考,甚至说:“牡丹园没有牡丹亭那不行,缺少人文情怀的故事啊!”他还是一贯的亲和,一贯的幽默。
我又一次满怀敬畏之心看他的书,读他的诗。
写下只言片语,也当祝福!
作者简介
新闻从业34年先后供职于《扬子晚报》《周末报》《金陵晚报》和《南京日报》,先后担任部主任、专刊主编以及《文化徽商》杂志总编辑。策划《百家湖》《中国钱币邮票》等期刊创刊号。
著有《央视春晚纪事》(报告文学)、《我所知道的马季》《姜昆家事写实》《冯巩眼中的南京》、《邓在军传奇》《可以披露的聂卫平尘封往事》《<中华之剑>摄制始末》《近观刘洪》《大国良医》《向往百年》等书作、报告文学。开辟过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新闻专栏《梁平爆料》,迄今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
先后获得江苏省、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当选南京报业集团“感动人物”“十大读者喜爱的记者”。获得60余项国家、省、市各类新闻奖。其新闻、文学作品除刊发所供职媒体外,还发表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家庭》《知音》和香港《文汇报》等数百家媒体。目前系央广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主流网媒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