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聚焦众名家》本期 主推书法家牟诚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儒雅之气 品高之风
——访书法家、作家牟诚先生
写在前面
( 一 )
牟诚的头上似乎很光鲜,
顶着那么多桂冠,
可其实真的没那么简单;
他的履程极不平坦,
有过艰辛劳瘁,
也有过曲折风险;
他的经历充满挑战,
有过搏击进取,
也曾面临过惨淡;
他的爱好十分广泛,
集书家作家诗人于一身,
还有总编记者教师一大串,
但他胸中始终燃烧着爱的火焰;
他的心胸脱俗超凡,
多年的艰辛耕耘,
蕴含着太多激情的奉献!
是啊,牟城的确不简单,
可他成功的背后,
又有几多辛酸?
几多坎坷?
又有几多磨难?
“青波访谈”作者李青波(左)与著名书法家牟诚先生于2021年3月在笔会现场。
( 二 )
他说荒唐时光未蹉跎,
生活的道路艰难太多,
可透过他深沉的微笑,
我看到他至今还在艰苦跋涉;
透过他身后留下的足迹,
我看到了他还在奋力求索!
我仿佛看到了力的辨证法,
在他身上变幻莫测;
我似乎看到了压力动力实力,
在他身上循环隐约;
他要在干旱的土地上,
留下深深的脚窝;
他要创造生命的价值,
他要奋力开拓,
他要超越自我,
这就是牟诚的品格……
翻开履历
翻开牟诚人生的履历表,展现在眼前的分明是一条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铺满了鲜花的阳光大道。很多人都会投以羡慕的目光,由衷的喝彩和热烈的掌声。“书法家”、“作家”、“诗人”这些称号,也一个个地落到他的头上;“总编”、“记者”、“教师”的美名,也一个个的贴到他的脸上。
的确,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没有一丝一毫的夸张之嫌。在我看来,依照他诸多的出版物和数不清的文稿,特别是无法形容的创作业绩,这些“冠冕堂皇”的所谓“名头”,其实还真的远远不够。
作为笔者的我,没想为他树什么碑、立什么传,更没想为他歌什么功、颂什么德,有的,只是我作为一位写作者的一点良心罢了。
我敬佩这个牟诚,敬佩他的儒雅之气,敬佩他的品高之风……
不过我必须承认,因为我的《青波访谈》近期的主旨是“聚焦书画名家”,故本文除书画内容外,其他暂时还无法吸纳进来……本文只能围绕牟诚先生执着追寻的书法艺术,来追踪和展开。
追溯源头
我知道,若以职位论英雄,牟诚无疑是很平凡的;但若以一个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奉献,那么牟诚的人生就不失为潇洒,不失为辉煌。
丘吉尔先生说过:“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气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特质也就具备了。”
我们追溯一个成功者的足迹,特别是追溯牟诚先生成功的源头,绝不能忽视它内在的气质或特质。
我曾经在一家媒体上看过这样一个报道: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1960年,有个翩翩少年,他每天唱着欢快的歌儿蹦蹦跳跳去上学,每天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来到书桌旁,放下书包,坐得笔直,拿起笔认真的在写字……”
那么媒体上报道的这个少年又是谁呢?他就是此时此刻我笔下的主人公-----书法家、作家、诗人牟诚先生!
无声无息的时间,诉说着有声有色的故事。
时间,留下了跋涉者闪光的足迹;岁月,记下了跋涉者的功绩;荣誉,意味着付出和奉献!
坐在我面前的牟诚先生,出生于1950年。如今已经71岁的他,头发有些花白、稀疏;高高的个头、笔挺的身材,走起路来风风火火;那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写满风韵的脸上,嵌着一双不大、但肯定不小的亮眼;说起话来语速平稳、掷地有声、底气十足、谦和有加。就是他,曾任长春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编辑,《长春商报》及《影视图书周报》的副总编辑,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同时担任诸多学校的书法老师,从事书法教育事业数十年。
谈到对书法艺术的起步,牟诚若有所思地告诉我:“记得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写字,那时候还不懂书法,就是喜欢看书,喜欢写字,当年没有电视机、电话,唯一的一个娱乐设施就是广播。我记得当年在广播里听了关于‘为了61个无产阶级弟兄’这句话,就把它写了下来,而那段时间,曾经反复写了无数遍。不过我真正练习书法是在小学5年级,那时候学校开始有大字课,我最喜欢上这大字课了。当年练习书法和我们现在练习书法不同,我们现在有购买研磨好直接可用的墨汁,而当年练习书法的时候,是要用砚台,自己研磨,虽然墨汁气味很臭,但是我觉得在研磨写字的过程中,享受着属于我的快乐。”
说到这里,牟诚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多年前。他沉思片刻后接着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虽然有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但我却很淡然,有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感觉。那时,虽然自己很年少,但笔墨纸砚成了我最亲近的伙伴,也让我有了一定的‘书法童子功’。”
叙述到这里,牟诚的思绪又回到了今天的“现在”。他说:“我们现在练习书法,是有老师上课指导,当年练习书法完全是凭借自己的一份热爱和执着,领悟出来的。我用过各种方法,喜欢谁的字就去模仿谁的字,我习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勤礼碑》,正因为当时细读细品字帖,使我的艺术生命有了常青的前提。”
牟诚接着告诉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我便开始在学校住宿,有一次放学,我去学校旁边逛商店,就看见了商店的墙上贴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8个大字,漂亮极了,于是我就把这8个字记在心里,回到学校反复练习,对于每一笔都仔细研究。可是看一次又不能完全记住这8个字的样子,当时又没有相机,怎么办呢?我就反复的往返学校和商店之间,直到自己也能写出那8个字的神韵为止。我曾在博客中写道‘爱是始终,模仿始终,读贴于始终,铭心于始终’。正是由于对书法的这份近乎痴迷的热爱,成就了我今天的进步, 因为我一直觉得‘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痴迷亦是无穷的动力!’”
学书之路
牟诚思索片刻后接着对我说:“我的学书之路始于颜真卿,毛笔与硬笔交错并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研习黄钟骏书法,近十年的军旅生涯为其提供了广阔的书写天地。解甲之后,师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段成桂先生。段老师为我题写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墨迹。毛泽东和郭沫若的书法对我也有着极深的影响。伟人的作品一如其性格,充满坚毅、自信,观之如行云流水,情驰神怡。我感悟到:中国书法展现在纸上的艺术境界,犹如‘笔尖下的舞蹈’。它同于演员跳芭蕾,变化就在瞬间。书法起落运笔即形同舞蹈演员之脚下功夫,有累重,有缓急,墨迹透纸,似芭蕾演员舞步之印痕,极尽音乐旋律之美妙。”
在谈到退休这一问题时,牟诚告诉我:“我2010年8月退休。退休前,也就是2010年6月,整好满60周岁,我在长春图书馆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展览得到了原单位长春日报社领导和长春市书法家协会的鼎力支持。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培养书法人才。除双休日全天授课外,星期一到星期五我每天都在为学生讲课,授课内容既有毛笔和硬笔,有楷书与行书。特别是硬笔楷书教学,所收学生甚多,全部为自编自写教材。硬笔楷书的讲授中,强调楷书的书写标准、严谨与规范,以及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在谈到硬笔行书教学的时候,牟诚把电脑里的华文行楷字体“移植”,用硬笔书写,并且与硬笔楷书和行书对比,讲授给学生,在全国,这样的学习与写法尚不多见。
牟诚说:“我每天忙于授课,几乎是行走和奔波在路上。时常接到外地出席各种活动的信、电邀请,都只能婉言谢绝。授课之余,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书法作品,以及文字、摄影等作品,经营这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除此之外,更多的时间用来背课、批改作业,编写新的教材,全身心地为‘授业解惑’而忙碌。”
学书有道
作为多年来一直坚持和从事书法教学的牟诚先生,在这方面,可以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于这个问题,牟诚先生讲道:“学好书法有两个基本前提,首先是热爱喜欢,其次是能够坚持持久学习,不喜欢的很难持久,喜欢的也要持之以恒的练习。要想学好书法就要有四心,即‘安心、细心、静心、耐心’”。
牟诚先生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安心之练。 安,安定,安稳。墨子云:“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坐下来,心无旁骛,调整好姿势,正确握笔,然后方可渐入书写佳境。心中长草,眼里无字,手不愿握笔,“身在曹营心在汉”,书法注定与你无缘。 细心之练。细,仔细,精密,精致。杜甫诗曰:“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书法者非细心不能为之。只有细致才能透过观察感受字的结构、笔顺,而后完整地表达。细心带来的是准确,而粗心常常与错误相伴。净心之练。净,单纯,纯净。梁武帝云:“患累已除,障碍亦净。”书法研习中应不受干扰,思无杂念。佛讲净土,不被污染,是为净地。净心亦同。平静如水,笔动心不动,渐入无我之境界,日后方可有所为之。耐心之练。耐,忍也,受得住。荀子曰:“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任何技艺都绝非一日之功,因此,耐心更是对书法研习者的考验。耐心是修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了几天几个月就停止,半途而废者,前功尽弃。任何学习如果没有耐性和耐力,都会付之流水。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才可望取得好成绩。研习书法如同修行,须专致如一。苦尽方能甘来。书法又像一个人的情侣,在研习感受其中之乐,体验书写之趣,你对它钟爱有加,它才对你感知回报。
出版字帖
聊着聊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聊起了牟诚先生出版字帖的事。牟诚先生回忆当初的想法时说:“是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的孩子去学书法,连最基本的笔画都写不准确,根本谈不上规范了。我浏览百余册硬笔字帖,字帖上都写着规范书写,却不见如何规范书写,规范的标准是什么?于是我就萌生了要自己出版字帖的想法,要把规范的标准都写在里面,让孩子一看就知道什么是规范,真正的做到规范书写。即使没有听过我讲课的孩子,看见我的字帖,也会知道什么是规范。而且,小学生进入中学,从初中到高中,及至高考,‘卷面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清晰、整洁、靓丽的书写可以赢得阅卷老师的第一感受,同时可以加分。而现在的电子时代,人们越来越不注重书写。为了继续发扬我们汉字文化,凸显手写字的传统之美,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就越来越坚定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计算了一下,大约需要5年的时间,在这5年的时间里,而且实施起来还可能遇到诸多问题。说干就干,在这5年的时间里,可以说倾注了我差不多全部的心血,我逛遍了长春市各个书店,翻遍了书店里的所有字帖,反复研究约五千个汉字,每一个字都要写多遍,最多的一个字写了一百一十多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接着一个一个字植入电脑中的书写格。曾经有一位出版社的编辑约我出楷体字帖,我写了随便几个字的小样给那个编辑,编辑说这样完全可以。并要求三天之内交稿,我说时间太仓促,还要挑选出写的不太好的字。编辑指指我刚刚写的小样上的字说,这样写就都行。可我觉得出书是一件绝对马虎不得的事情,‘差不多’那就会差很多,所以我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与她‘达成一致’,导致那次出书告吹。但我并不后悔,我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达不到自己满意绝对不向出版社发稿。”
叙述到这里,我想起一位记者朋友在牟诚的家里看到的一幕:“我看见了牟老师手写的稿子,厚厚的一摞稿子,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这里面凝结着他坚持的全部热情和心血!在新出版的字帖里,我看见了每页字帖上面都像电脑里楷书一样的字体,都写着具体的书写标准与规法要求。”
我还想起了2017年12月3日,在这两册硬笔书法字帖出版发行式上,牟诚先生的一段慷慨激昂的讲话,牟诚说:“这两本书的出版耗时较长,它是我20余年从事业余书法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两本书共一万多字,它浸透和倾注了我多年的心血,饱含和记载了我书法研习和书写的心路历程。我把它献给离我而去的我的爱人……”
今天,牟诚先生正在奔向人生更高的目标。我们也期待着牟诚先生在书法艺术之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辉煌!走向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明天!

















牟诚,曾任长春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编辑、影视图书周报副总编辑、长春商报副总编辑。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为《无影剑与变形刀》《神笛女侠》《时代歌声精粹》《商品经济新秩序论》等多部书籍题写书名。为《辽宁青年》杂志题写刊名,为《影视广播图书周报》《精彩壹周》题写报头,为20集电视连续剧《靠窗坐的小女孩》题写片头字幕。作品在《北京晚报》《中国书画报》《中国钢笔书法》等发表。写有《人生忠告钢笔行书字帖》《365个祝福钢笔行书字帖》《爱情友情赠诗集锦钢笔行书字帖》《流行金曲钢笔行书字帖》《圣经格言钢笔字帖》以及《小学生生字钢笔楷书字帖》,出版有《牟诚书法作品集》《5000硬笔常用字书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