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好!欢迎大家再次来到《论语通俗解读》讲堂。
宰予因为思想观念与孔子所教导的仁道相悖,所以导致孔子对其失望。此类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可靠,还很有可能会成为叛逆仁道的“敌人”,但在做人上,却并不一定就会是“小人”。相反,另有一种人,虽然身处“仁道阵营”,但却会由于其思想深处私心杂念甚重而导致心理阴暗,难以经受得住权、钱、财、色的诱惑而修炼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仁人君子。下面这一章就给我们说的是这个道理:
【原文5·11 】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申枨:姓申名枨(音chéng),字周,是孔子的学生。关于申枨,史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春秋鲁国人。早年随孔子学习,据说他每次和别人辩论,从不轻易让步,弟子们认为他性格很刚强。他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被称为申子。
这一章中,“刚”应是刚正的意思,就是刚强正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说话办事,原则性很强,为人正直不屈。人,真正能做到刚强正直,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有私欲的。这里的“欲”应当理解为“私欲”,即人与其所信仰或者所尊奉的人生追求相悖的欲望。比如,佛教戒色,一个入了佛门,希望修行成佛的人,其心中的性欲、色欲对于佛道而言就是私欲;共产主义讲“大公无私”,如果你信仰共产主义,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那么,你内心那些为了个人的权力地位、财富等等与共产主义的宗旨要求相悖的欲望就是私欲。有了私欲,就会想办法满足私欲,就很可能会经受不住能满足私欲的各种诱惑而放弃做人的原则、立场等等,难以始终做到刚强正直——这便是“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一熟语所揭示的道理,也是当今许多高官本来大有作为,但却最终难以抵挡权、钱、财、色的诱惑,没能守住做人的“底线”“晚节”而腐败,毁掉一世英明的原因所在!
所以,有一天,孔子突然发出感慨说:“我还没有见到真正刚强正直的人。”于是,就有人回答他说:“你的学生申枨不就很刚强正直吗?”孔子摇了摇头说:“申枨这个人私欲甚重,怎么能做到正真的刚强正直呢?”
这就是无欲则刚的由来!

哪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底无私、刚正做人呢?子贡谈了自己的心得。他说:凡是我不想让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同样不会强加给别人。孔子听了后却语重心长地说,子贡啊,能达到这样的修养那是很了不起的,但要完全达到这一境界,你恐怕是很难做得到的啊!潜台词是:不但你做不到,就是我,也不一定能做到呢!
【原文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人在现实中不是能够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共同体。当你在为个人的生活追求而努力的时候,客观上就必然会影响到他人的生活。比如,现在职场竞争,当你在努力争取某个职位的时侯,你决然不愿意看到失败的结果,与你竞争的对手也同样如此。你成功了,相对于你而言,别人就是一个失败者,你能因为不愿意看到对手的失败而放弃吗?所以,后来的儒家就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说,一个人,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去不择手段,违背仁道原则,损人利已,这就是孟子的“义利观”。

我们看有些人,平时表现得很豪爽,说话的口气很大,看似办事公道,很讲义气,耿直且有骨气,但当其真正处在涉及自己利益或者对于自己具有相当诱惑的关键时刻,就不一定能坚持原则、坚守公道了——没准儿还会背信弃义,干出卖主求荣的勾当呢!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了升官发财,为了获取利益,绞尽脑汁,使出各种阴谋损招,昧着良心干出了伤天害理的事情?到头来,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心里总是得不到安宁,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私欲过重罢了!可见,私欲,是道德修养的大敌,私欲甚重,就会被功名利禄所累,就会受权、钱、财、色的役使,难以挺直做人的脊梁,何谈能做到“推己及人”呢?!
一个人要想正真剔除内心私欲,刚刚正正做人,达到“推己及人”的境界确实是很不容易的。这至高无上的品格修养境界,不仅需要坚定的做人信念和为自己所信奉的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而且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修养不到家、功夫不到位是办不到的。只有能真正做到心底无私的人,才能活出真正的骨气和品格,此所谓:无私刚正品自高!正因此,孔子才主张“克己复礼”,告诫人们克制个人欲望,一切人事按周礼的要求去做;共产党人讲修养,要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观,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就是教导人们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在个人修养上努力到达“无私”的境界。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朋友们关注支持,谬误之处,欢迎批评纠正,欢迎留言互动、交流商榷!再会!

作者介绍: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职业警察。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及杂文集《阿Q重返人间》。 《论语通俗解读》是史永峰先生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