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副乡、镇长、政法副书记,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参与韩城公安史志编写工作。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韩城美食》、《白叶树梁》、《暴乱冶户川》、《201》、《红楼苑》、《过年了》等中长篇小说,撰写的《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在省委组织部“傻老头”工作网站发表,并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白叶树梁》被连载,连载,2020年,先后撰写编印《乡事悠悠》巜槐抱椿》巜土岭红叶》三部游记、散文。部分文稿在西北城际都市头条、韩城文学网、韩城文学创作园地、韩城文学社网、渭南文坛、作家故事发表。


《那盏煤油灯》
文/王安德
走进老屋,寻找童年的影子。望着墙壁上那个黑呼呼的“小洞洞”,我看到了那盏煤油灯。
一盏煤油灯,说奇怪又不奇怪,说重要又不重要,望着它,记起了童年的一切、一切,我又觉得它很神奇,它很重要。

从小洞洞中取出它,一盏煤油灯,我念到了它的发明者、创造者,她就是我的老妈妈。

那晚,天很黑,又很冷,零零星星的下着小雪,我躺在热炕上,看着那几本小人书,妈妈坐在那炕边边上,靠着那微弱的煤油灯带来的亮光,在给我们兄妹一针一线地纳着那千层底布鞋。

夜深了,玩够了,看累了,我渐渐进入了梦乡……
我梦见了爸爸从城里回来了,他给我带回好多好吃的;洋糖、西红柿、黄瓜、还给我带来了新书包、小人书,我飞奔过去,一头扑在爸爸那风尘仆仆的怀里"爸,我想您了"。
爸爸伸出双擘,将我紧紧地搂在怀里。

"咣当"一声,我惊醒了,爬起来,屋里漆黑一片。
"这个贼娃",妈妈骂着我,我傻呼呼地钻在热被窝里,喘着粗气,不敢言语。
那盏放在炕垅垅上的煤油灯,让我用脚蹬下了炕,摔碎在脚底。妈妈划着火柴,试图找回那个煤油灯,但是,它碎了,碎的让我妈妈泣哭着,很伤心难过……

一盏小油灯,一只丑陋的小油灯,但它却给一家带来了一丝丝的光亮,也给这个家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这只小油灯,是妈妈辛辛苦苦做成的,在我童年幼小的心里种下不可磨灭的记忆。我家曾有过一只漂亮的小油灯,是上班的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放在这个小屋,点亮它,供我们兄妹读书学习而用,可是,不知为什么,自从妈妈制作了这盏小油灯,却将那只漂亮的小油灯放在了婆婆(祖母)的屋里。

一个周未的下午,妈妈拣来我用过的一个墨水瓶,坐在枣树下的小桌傍,专心的制作这盏小油灯,她用剪刀剪来一点点废弃的铁皮皮,卷成了一个小园桶,将捻搓成的一根棉线丝丝,从一端塞一去,又从一端拉出来,她说这是念子。
妈妈将这念子桶从瓶盖中间塞进瓶里,又在瓶盖上面加了层铁皮,防止烧坏了瓶盖,做好后,妈妈取来煤油,往里倒了一些,然后点燃了它,当它的火苗慢慢地升起的时候,妈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妈妈制作的这盏小油灯,日日夜夜守在那间小屋,天黑了,哥哥爬在炕沿着,借着那微弱的灯光,读书,写作业,看看小人书,最终走进了象山中学。
姐姐借助那盏小油灯,陪伴在妈妈的身旁,看书学习,听妈妈讲那讲不尽讲不完的故事。后来也走进了象山中学。

我爬在被窝里,听着妈妈的故事,望着哥哥姐姐学习的身影,我也在小油灯的光亮的陪伴下,读书学习,同样走进了象山中学。
过年了,爸爸回来了。妈妈点亮那盏小油灯,搭上一壶壶香茶,招待着村里的乡亲们,听着与父亲谝闲传,讲外面的新鲜事,和村里家长理短的事。

过年了,妈妈将那盏小油灯端的放在屋外的伙房,借着那点亮光,切肉,烂臊子,蒸馍,呆在屋里的我们,祈盼着臊子熟了,飘着的香味。

当我提笔叙写这盏小油灯的时候,妈妈已经九十高寿,我问妈妈"你记得那盏小油灯吗?"妈妈说"不是小油灯,是用墨水瓶制作的煤油灯",我说"你对煤油灯有啥想说的",妈妈沉思片刻,含着眼泪说"是那盏煤油灯陪伴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是它那微弱的灯光,照亮了这个家,有它的存在,才让你们兄弟姐妹,有了一个学习、读书的温馨环境,使你们走进学堂,接受教育,学会做“人”。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说起那盏煤油灯,妈妈有说不完的话,有倒不完的心酸。妈妈拉着我的手,反复地叮咛着"记住它,别忘了咱家的那盏煤油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