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题巢湖银屏山
文/夕阳(鲁国元)

银屏山上雾方收,正见巢湖一叶舟。
双子楩楠同筑梦,九桠杨柳共梳头。
山腰异洞仙人住,壁上名亭太守修。
闻听牡丹花已放,几分欢乐几分愁。

附:【仙人洞观花】
一一作者待考
学书学剑来封侯,欲觅仙人作浪游。
野鹤倦飞为伴侣,岩花含笑足勾留。
绕他世态云千变,淡我尘心茶半瓯。
此是巢南招隐地,劳劳谁见一官休。

【注:银屏山旅游区集奇花、异洞、古寺、名亭、高山索滑道等特色旅游项目于一身。银屏山是巢湖境内第一高峰,海拔约508米,四周山峦起伏,九峰环抱,姿若雄狮,有“九狮抱银屏”之说。山中谷幽、林密,加上溶洞、奇花构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银屏牡丹花,人称“天下第一奇花”,生长在一堵巨大的犹如斧削、光滑如屏的悬崖峭壁之上,为一株天然野生白牡丹花,风姿绰约,历经千年而永葆青春,殊为举世罕见。仙人洞洞口的上方,有一势如斧削,高达五六十米的绝壁,岩石缝里,生长着一株苍劲翠拔、缥渺超脱的奇花。这就是千百年来被民间誉为"天下第一奇花"的银屏白牡丹。

巢湖牡丹有几大特点,一是生长在峭崖陡壁之上,实属稀世珍花。二是花龄逾千载,据巢县县志载,北宋时此处便游客云集。欧阳修名诗《仙人洞观花》也是佐证,三是千年来,既不长大,又不缩小。四是能预报旱涝,民间传说的“三朵以下干,四至八朵保平安,十朵以上淹”的说法,十分灵验。1998年开了11朵,且花期超长,达十四天之久,果然长江流域洪水泛滥成灾。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考证后认为,牡丹根系的吸水状态和枝叶受空气湿度的影响,决定了当年花开的朵数和繁茂的程度。仙人洞前,生长着一对孪生楠木和一株九桠阔叶杨柳,风姿绰约。
龙兴寺古称“江北九华”,香火旺盛,矗立于银屏山最高峰的观音台上,始建于清代。从牡丹亭到龙兴寺已开通了观光索道。牡丹亭,座落于银屏峰巅,为徽派建筑风格,登上亭顶,无限景致,尽收眼帘,北眺巢湖帆如飞鹜,南瞰长江波似银练,云山叠映,烟水氤氲,一派诗情画意。】

另:诗词可以看出是一个崇仙学道的隐士所写,并非官吏口吻,而当时欧阳修曾在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右正言、知制诰,位高权显,知滁州为贬谪。因而不可能用“未封侯”、一官休”如此浅显直白的口吻,况且“学书学剑”重叠平庸,也不太符合作诗韵格。还有一个那就是“看花”并非“赏牡丹”,从唐宋人崇尚牡丹来看,如果是观赏牡丹,自然不可能是“看花”,因而诗词题目也不能说明是赏牡丹。
再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查遍《欧阳修全集》中找不到《仙人洞看花》的诗文,因而,这首诗不可能是欧阳修的作品。另外,欧阳修关于牡丹研究颇多,他的《洛阳牡丹记》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牡丹专著,如果看到有如此倩丽的牡丹精品,自然会记录于书籍,然而在其关于牡丹的著作以及诗词中,并未有提及。那么,我们可以确定,这首诗为他人所作,并且是牵强附会到欧阳修,其主要原因是欧阳修关于牡丹的研究非常著名,并且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一旦和其牵连上关系,那么“银屏牡丹”自然声名鹊起,“蜚声海内外”(事实上确实做到了)。

再就是,关于牡丹的自然寿命。从现代植物学的研究来看,牡丹属于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灌木或半灌木,灌木不比乔木寿命长,一般在几十年,超过百年十分罕见,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牡丹树王为紫斑牡丹,植株高3.8米,地径39厘米,树龄超过四百年(宣传为千年)。而银屏牡丹如果按照庆历五年(1045年)就存在,那么就差不多1000年了,这是需要奇迹的!说到牡丹年龄,这些年,各地为了吸引游客,纷纷把当地的略有年头的古老牡丹说成“天下第一牡丹”(有兴趣可以搜索),无非是树龄古老,花朵繁茂,花色娇艳。然而从植物学上分析,这些牡丹如果是没有移栽,那么基本上是几十年后上部枯死,从根茎部萌蘖出新的植株,属于无性繁殖的后代,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是一个噱头。最后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当地史料并无记载。巢湖巢湖修志始于明朝,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志书则是清康熙12年(1673年)的《巢县志》,该志有仙人洞的详细描述。“崔仙洞一名仙人洞,在南山。为唐崔自然所居,其间多产异草。石床、石梁、药臼见存。洞前一门,后两门,内远五六里。”,然而只有仙人洞却无牡丹记载,1730年成稿《雍正巢县志》的也没有记载,如果是宋朝就有银屏牡丹,并且有欧阳修“赋诗”,那么到了明朝清朝修撰地方志,还不大写特写?岂不怪哉?】

(公元二0二一年四月七日【农历辛丑年二月二十六日】于江苏苏州)

上期回顾:
https://m.booea.com/news/s_19486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