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小说《奔小康》
文/一蓑烟雨
马举先生今天发岀的一篇小说《奔小康》,在朔州乃至雁北关外甚至京城,都不同程度引起了反响。有些官媒先是发表,然后选择了迅速屏蔽。其实这大可不必。
围绕奔小康这一命题,引起了热议。其实,不论生活在那个阶层的人,都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着憧憬。从贫困走向温饱,再奔向小康,然后再向更高的目标冲刺,是普天下人的共同目标;人,人心,总是那样的不满足。
其实作者在小说中,用大部篇幅只是客观地叙述了小说主人公春喜的遭际和客观命运。无论做岀怎样的决定,都是她自己的选择。丈夫的豪赌暴打,使她最终冲破虚伪的婚姻道德束缚,毅然抛家别子出走。这就现出一个沉重古老又时时鲜明的命题,涓生子君家的耗子也溜墙跑了,子君岂能安在。娜拉出走后又会怎样?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从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壁厨里的女人》,巜港口》中的买笑妹妹,还有中国的杜十娘,小凤仙,苏三,苏小小……这样例子不胜枚举。马克思说:资本从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一个铜板都渗透着肮脏的血。从大不列颠的圈地运动,到盎格鲁撒克逊枪杀印地安人,贩卖黑奴,扩大橡胶种植园,再到倭国压榨童工,贩卖本国妇女到东南亚卖淫,原始资本积累无不血迹瘢斑。只有当今中国,靠着智慧和勤劳,靠着农民工和更多劳苦大众的巨大牺牲和辛劳付岀,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初步复兴。从这一点来讲,小说中的春喜是不应该受到责难和诬名的。伤害她的丈夫不值的她爱,历经风波,相逢了洪总,虽然不对等,有所屈辱,她还是以为找到了真爱,于是,她付岀了身体和真情;但最后的结局也是在预料之中的。但她只是惋惜,并没有后悔。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她拿着得到的经济补偿,毅然放弃了城市,回去养小尾寒羊,奔自己的小康之路,并让自己的后代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应该是个不错的结局。全民奔小康,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每个公民都在此之列。我们看到,春喜扔掉了城市睡衣,赶着自己的羊群上了山,脸庞粗糙了,手上的皮肤皲裂了。她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致富,来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奔向小康。她曾经的选择和今天的自信和努力,都说明她是一个华夏民族的坚韧女性,我们不该去苛责她,相反应该抱有深切的同情,并寄予美好的希望。人,都是好与坏,善与恶的矛盾体。生活总是呈现着更多的二律悖反。
活着,总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