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繁昌之春
文/夕阳(鲁国元)

【其一】
水接城乡远望穷,鸿音向晓破晴空。
三元井与闲居伴,一道门和闹市通。
常叹吴琛情耿耿,亦忧焦蹈步匆匆。
马仁山下春无限,游客欣然沐蕙风。
【其二】
情怀淡淡向三春,古井滋滋自吐津。
天籁如煙飘去急,月光似水洒来匀。
常于燕子谈心事,且让梨花饰佛身。
最爱东風吹柳絮,一溪素色莫当尘。

【注:在繁昌城,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典故的街巷名称已经不多,“三元井”和“十三道门”地名来历应值得一提。论历史,“三元井”的历史较为久远,史书中早有记载,而“十三道门”虽然有百年历史却鲜为人知。
三元井,又叫三眼井。具体位置在县城春谷路西段,现在工商银行大楼后右侧百步之远。古时,这里有三口井呈一字形排列,井前不足百步,有一座横跨水沟(学宫河)的石头双拱桥,井后有一座小庙。三元井开挖时间不详,主要为当地居民饮水之用。另传说,“三眼井”对“金峨山”森林之火有相克作用。

据史料记载,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赵煦即位,司马光当了宰相主持国政开科取士。朝廷开考的消息一经传开,天下考生纷纷准备上京赶考。繁昌赤沙乡戴滩村当时有个名叫焦蹈的青年,自幼聪明,爱读诗书。到了成年间,经史百家书籍、诗词歌赋,门门精通。还常常到乡校投师访友,刻苦研读,学识文采过人。焦蹈得知朝廷开科取士,也收拾了行李书箱,带着书童,前往京城汴京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虽然路途中出现周折迟到京城,却因考场失火考期顺延几日而获得考试机会。等到揭榜,焦蹈高中了头名状元。

传说焦蹈中了头名状元衣锦还乡时,曾邀同科鼎甲两人路过这里,当时此处是金峨上乡而非县城,因行路劳累、口渴,在小桥上休息了一会。三名鼎甲又同时去井中掬水解渴(溪畔水井,水面不深,弯腰可掬)。因此,后人因三名状元曾同时来此井饮水,就称此井为“三元井”,三人休息过的桥就改名“状元桥”,一直流传。如今虽井、桥不存,但“三元井”作为地名,则流传沿用至今,这段传说也充满着正能量的纪念意义。

时至清末民初,繁昌县城仍然规模不大。一条主要商业街道就是从旧城墙至四牌楼,即从现在的南门桥至峨溪路与春谷路交叉口。这条路集中了繁昌主要商号、驿站、茶馆、酒店等等。从四牌楼向西一两百米,就是三元井,这节路就是现在的春谷路。当时繁昌小城只有四牌楼高悬一盏用煤油点的风灯(路灯),当时有人因此写了一副对联:“四牌楼一盏灯,光照东南西北;三元井双拱桥,水流春夏秋冬。”非常客观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县城繁华地带的情景。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县政府批准在春谷路西段新建一处经营服装、鞋帽商场,就命名为“三元井商场”。当年的三元井商场热闹非凡,是繁昌改革开放后第一家私营组合式服装、鞋帽商场。城乡居民纷纷来此“淘宝”购物,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成为县城中重要的开放市场和商业中心。如今,“三元井”已经成为繁昌县城大众服装市场的代称,临街门面经营类别多样,但知晓“三元井”来历的人并不多。

在三元井商场的东南面、县中医院后面,有一居民小区,名为“十三道门巷”。包括工商银行后面整个巷道,都是“十三道门巷”。关于十三道门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传说是一大户人家豪宅,开着十三道门;有的说是帮会聚集之处;更有甚者,说这里是旧社会的“红灯区”,其实都不是!经笔者多次广泛深入调查,找到了真正的“十三道门”中的“十二道门”,并考证了它的历史:

清末民初,天主教开始在繁昌传播,光绪二十九年(1903),法籍神甫桑必寿在县城北门(就在现在公安局对面原县政府院内)建成天主堂。后来,又兴建了教会的修女单身宿舍。修女宿舍为12间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整栋建筑呈“╗”形,8间门向朝南,4间门向朝东,并修建了院墙。每间上下两层,40平方米左右,房内装有木制固定楼梯,室内上下。上层寝室,下层活动,室外有院子,每间住房都是对着院子开一道门,即12道门。12间宿舍进出都要经过院子,院子开一道门对外,共十三道门。对于这座神秘的院落,人们就简称它为“十三道门”。
这些房产,原系天主教会出资建造,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时期,全部收归由县房管会(局)管理,租借给市民居住。据2006《繁昌县志》记载:1989年后县政府将“十三道门”房产折款归还给教会筹备组,后在东门山头重建教堂等设施。如今“十三道门”的院墙早已不存,整体建筑已经破旧,还有“十二道门”,只是东头第一间已经重建,主体结构没有改变。

吴琛,繁昌人,字兴壁,别号愚庵,其祖上原为歙县人,后迁徒繁昌。其祖父名廷升,父名聪,母蒋氏。据墓志载,吴琛自幼聪明好学,性格颖异磊落,十四岁得补县缺。景泰二年中进士,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在明代,监察御史共分13道,其中云南道11人,各道御史主管纠察辖区内外百官之职,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任内期间,曾受朝廷之命犒赏甘肃驻军。景泰六年,奉命巡按四川,所至黜奸贪冤滞、明达果断。因处事干练,曾与王越、马文升、高明(明史皆有传)一同执掌十三道文案(见繁昌志卷之十二.人物志.官绩.明.乡贤.吴琛――乾隆十六年重修,中华民国二十六年重印),参与三法司会审(明清时的一种司法制度,每到秋冬之际,举行由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单位会审狱囚)。天顺五年,升大理寺丞.,岁余,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成化元年初回(北京)都察院。同年秋,淮南、扬州发生饥荒,吴琛与工部侍郎沈义奉命前去赈济?(见明史卷十三.宪宗一162页),年底,调南京都察院。成化二至三年,其父母相继去世,居家守孝。四年,受命巡抚广东,五年春,改任湖广巡抚。在任五年,颇有政绩,进阶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约成化十年初,任两广总督,兼两广巡抚。成化十一年冬,广西苗族、壮族等聚集地发生叛乱,在率兵镇压过程中,遭流矢袭击身亡,时年五十一岁,朝廷特遣官葬。
(公元二0二一年四月五日【农历辛丑年二月二十四日】于江苏苏州)
上期回顾:
https://m.booea.com/news/s_19429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