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教育部关于《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介绍,该规定要求中小学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不得对外宣传学生升学情况;在奖励、资助、申请贫困救助等工作中,不得泄露学生个人及其家庭隐私。学校采集学生个人信息,应当告知家长,并对所获得的学生及其家庭信息负有管理、保密义务,不得隐匿、毁弃以及非法删除、披露、传播、买卖。

教育部的公告发布后,引起大家的讨论,但更多的是一味的反对。有网友表示可以考虑只出前50%或40%排名,还是应该鼓励竞争精神的。不想公布落后学生的分数与排名,但是不要所有的分数与排名不公布,毕竟鼓励孩子有上进心,对他们的未来成长,比不公布成绩这种假温情更重要,迟早要考高中、大学的。

大部分人是觉得没有排名就没有动力学习,一直都这样大家不也活过来了……“排名”这个学习动力源是属于外在驱动,活这么大比来比去,还不觉得累吗?大部分人从小在这个排名体制下生活,思想已经被奴役了,为了追求排名而学习,为了比别人好而努力,将自身价值和幸福放在别人身上,才是最痛苦的。学习最有效持久的动力就是发自内心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好奇与渴望。

这个做法看似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不少学生家长还是认为这根本就是掩耳盗铃,对孩子来说并不意味着是真正的“快乐教育”,最后坑害的还是学生和家长。
虽然说不再公布学生的成绩排名后,减少了对于成绩不好学生的保护,从而保障了孩子自尊心不被伤害,也避免了学习上的竞争与压力。让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享受更好的快乐童年,也避免了部分家长看到孩子成绩排名不好后的职责。文化学习压力减小后,学生可以空出更多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比如美术、体育、音乐等方面。
但是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学习本质上都是筛选式教育,根据孩子的实际成绩通过考试从而筛选出适合不同教育的人群,从而进行针对的教育模式,考试分数、排名不仅仅是对于现有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也是对于自身处于位置的及时了解,用一位家长的话说,学生之间毫无疑问是生而平等,大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未来升入的学校是高低之分的,未来毕业后进入的公司更是高低之分的。
中考是看分数的,高考同样是看分数的,名企的招聘是看毕业学校的!这些不做改变,单单停止公布考试成绩与排名,不是掩耳盗铃又是什么呢?最后的结果就是让很多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真实成绩,让学校变成一个大号的托儿所。
最后是公告里提到的关于贫困生的资助申请,属于个人申请公共补贴,保护隐私是对的,但是不能一点不公示,无论从任何角度都应该公示,至少让大家知道是谁拿的资助,为什么拿资助,贫穷与道德无关,所有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贫穷并不可耻,不道德才可耻,公共资助需要避免的是不道德行为,而不是贫困本身的公示。以前大多直接采用全系投票选,大家都很认可。这说明如果有科学的程序,根本不需要面对“家庭隐私泄露”这种程序,因为它本身就已经得到了公认,何必再多此一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