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瘦西湖
文/孙江林 诵/收藏家
出差赶上的,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大好时节。到了扬州,心里牵挂的,是瘦西湖。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扬州的瘦西湖不包括在内,但“瘦西湖”以“瘦”名扬天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如果没有“瘦西湖”,“二分明月”那是很难想像的。
易君左先生在他的《闲话扬州》中说:“以美人而论,肥环真不如瘦燕;以食物论,馒头倒也不及花卷……假如天下湖光是一副美人的娇面,太湖就好像胭脂般的两颊——东西洞庭绝对是一对酒窝,西湖就好像一对剪水的秋波,瘦西湖就好像夹在翠眉间的一线‘眉心俏’!”
如此一个瘦西湖,能不让人向往、牵挂?
在冶春茶社用过早点,步行过花草市场、遛鸟之堤,过虹桥,进瘦西湖大门,一条笔直的通道展现眼前。作为瘦西湖一景,这通道被称作“长堤春柳”。长堤的西面是假山真花,东面是波光粼粼的湖水。堤边,柳树桃树相互间隔。柳条初爆绿芽,桃树含苞待放。柳树下、桃树旁,一字儿站着十几位着青布碎花袄的船娘,年龄大都在20岁上下。一旁的湖水里泊着属于她们各自的小船,小船船舱及固定的座椅,全着了金黄的颜色,正如随处可见的迎春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拗不过船娘的热情相邀,我登上金黄色的小船。船娘一面摇橹,一面给我讲述瘦西湖的故事。她说,瘦西湖自隋唐以来是扬州城的城壕兼泄洪河道,后经历代造园专家营建,逐渐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十里长景。“到扬州,不去瘦西湖,是遗憾;到瘦西湖,不坐船,也是遗憾。”说的就像广告词。“旧时的扬州曾是十里林亭通画舫,荡舟游园,风行不衰。 世界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过,泛舟湖上,为居民游览之良法呢!”说到这里,她自豪地笑了。
游瘦西湖,确实应该坐船。由于湖“瘦”,两岸花草、亭台楼阁、古木野禽等,人不必劳顿腿脚,就能够近距离地一一欣赏。难怪散文大家郁达夫游瘦西湖后说:“瘦西湖的好处,全在于水树的交映与游程的曲折”,其实,这正是船上的感受。
沿途在很多地段,如果遇着熟人在岸边行走,与其打个招呼,都用不着大声吆喝。正像在市区并行的两辆交通车上,忽然发现自己的朋友,双方都可以看个从容明白;区别只在于少了许多颠簸与喧嚣,多了一路的安逸与自在。在船娘讲述中,我顾盼夹岸的杨柳和含苞待放的桃花,感觉到自己似乎在追溯历史:当年乾隆皇帝,马可波罗等,乘船游湖的感觉,大约不过如此!
人在船中,船在画中,风景全在眼中。在美妙的陶醉中,我忽然想到朱自清《扬州的夏日》,问船娘:“朱自清是扬州人,为什么不喜欢瘦西湖呢?”船娘讲:“何以见得?”我说这是他白纸黑字,写在文章里的。
船娘说:“朱先生认为‘瘦西湖’借用了西湖的名字,认为瘦西湖这个‘瘦’字‘雅’得太‘俗’, 并没有说他不喜欢瘦西湖呀?”船娘的辩驳显然是有道理的。船娘说:“朱自清先生过去是常到瘦西湖来乘船游玩的。那时的船上有遮阳的凉棚,还有供游人躺着休息的藤椅。船过北水关桥,经过岸边的冶春茶社,朱先生便会招呼茶社跑堂的送一壶茶,或者一两种点心,然后伴着船娘的曲儿,一边与朋友聊天,一边欣赏两岸的粉墙绿柳、亭台楼阁,待游船返回,他再将茶具和所需钱款一并交给茶社。要是不喜欢瘦西湖,朱先生能常来吗?”
朱自清游船的模样,想着都教人眼馋。今天的冶春茶社,生意兴隆,茶客一批等着一批,跑堂的更是无暇他顾,瘦西湖的游客每天数以万计,人坐在游船上体会朱先生当年享用早餐的景象,怕是只有阅读文章和发挥想象了。
但小船我毕竟是坐了,风景也欣赏了,冶春茶社的点心我也吃过了。

作者:孙江林,岐山县蒲村镇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研究员。出版有《蒋介石与汉奸审判内幕》《岿然砥柱立中流——冯玉祥》《护国英雄蔡锷》《故都·故乡·故人》等,散文《卖牛》1998年荣获《光明日报》有奖征文唯一的一等奖。
朗诵:收藏家,从事教育工作。愿通过诵读传播真善美,以诵会友,共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