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炒鞋”,简单来说就是把鞋买回来但不穿,等到价格上涨时再卖出。一些产量少的爆款运动鞋,一转手就能卖出高价。
近日,“炒鞋”这个词又成了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热词,而这次的对象,是李宁、安踏等国货。

这阵子,随便刷刷微博和朋友圈,就能看到国产球鞋涨价、缺货的消息。不少“球鞋粉”表示,为了以身作则支持国货,纷纷去下单李宁、安踏等知名国产,却发现很多爆款不是断货就是涨价,不少人表示“再涨连国产都买不起了...”
在得物APP上搜索发现,以李宁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为例,页面显示仅有42码,付款后7天内到货,售价竟高达48889元。而该鞋参考发售价仅1499元,涨幅达31倍!但页面上却并无最近购买记录,似乎是“有价无市”。

又如李宁韦德之道7 wow7 The Moment超越限量款,41.5码最高售价为29999元,相比发售价1699元涨了近17倍。同时,最近购买数据达270条,12小时前刚成交一笔。


一路刷下来发现,动辄好几千元的鞋,也仍有大量付款记录。不过目前这几款鞋都已被下架,价格也不再显示。
鞋贩子奔向国产品牌,有人欢喜有人忧。一位球鞋行业从业多年的人表示,这段时间的行情非常“神奇”。在他的朋友圈里,做国货的同行不断刷屏“求货源,加价拿”。有同行一口气扫了10多万元的货,赚回了一辆车钱。
另一位做球鞋生意的老板基本以耐克、阿迪等品牌球鞋为主,生意最好时,年销售额能过亿元。但最近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店铺访问量和销量断崖式下滑,几千万元的库存堆在了仓库里。商品在不断降价,保守预计这波至少得亏好几百万。
几十年来,倒卖运动鞋一直是桩切实可行的生意。最初需求的出现可以回溯到1985年耐克推出篮球鞋“乔丹一代”,部分零售商开始加价出售到手的运动鞋。运动鞋热潮为新一代投机者创造了机会。很多年轻的倒卖者将鞋当作类似于大宗商品的可投资资产。运动鞋倒卖者就像Reddit网站上的短线交易者那样,利用社群和科技,在一个对他们并无充分防备的系统中钻空子。
这种鲜明的对比,也让局外人看清了,球鞋炒作的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运作体系。所谓的炒鞋,和市场上许多其他行业一样,同样受供需关系的影响。
厂家采用的限量款发行营销手段是这个体系的核心中枢,因为如果厂家加大限量款鞋品的供应,那么市场上所谓稀缺性导致价格暴涨的基础将不复存在。但限量发售产品只是鞋价溢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黄牛、庄家以及大型的交易平台则逐渐将“鞋”的热度推向高潮。
炒鞋的开端一般来说从限量版球鞋发售就开始了,有的鞋品甚至尚未发售已经在市场上有了超高的标价。如今每逢各大厂家发售限量款鞋品的时候,无论实体店还是线上都会有无数的人在等待,这其中不乏众多黄牛,也就是鞋圈里所说的“鞋贩子”。这两年频繁可以看到“鞋贩子”和店员勾结囤积货源的新闻,囤积货源意味着对某一款鞋的垄断,是庄家、黄牛乃至交易平台对鞋价格控制的根本所在。
受新疆棉花事件影响后,不少球鞋玩家逐渐抛弃海外品牌,希望转而支持国货。但有鞋的地方就有江湖。谁也没想到,玩家的热情也催生出专盯国货品牌的黄牛党,李宁、安踏等球鞋价格逐渐飞涨,甚至开始走上炒鞋的道路。

炒鞋转向国产品牌也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关注。人民网发表评论,“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要遏制这种疯狂的做法和歪风邪气,监管部门应该坚决出手,通过法治手段为这轮“炒鞋热”降温。新华社也发声表示,如果因为“炒鞋”导致球鞋爱好者买不到想要的球鞋,进而让国产品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无异于竭泽而渔,自断国产品牌升级之路。
国产球鞋做限量款,这是球鞋的一种形式,各种产品都有限量款,大到汽车,小到食品,这是品牌的一种策略。这场风波里,李宁和安踏的鞋子本身没问题,发售的形式也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交易的平台,但作为品牌方,你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就要有这样的责任,所谓谁开发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作为源头,品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目前球鞋市场已经极度不健康了,如果只有极少数的款式炒买炒卖,那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所有款式都炒买炒卖,那就是有问题了......李宁和安踏的几款鞋只是典型,问题可能大家没看到,但市场的嗅觉已经捕捉到了,国家再不去调控,那后果不堪设想。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年轻人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买自己喜欢的球鞋,而不是跟风高价购买“明星”鞋款,更不应该去炒鞋。
(来源:中国证券报、人民网、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