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瓦埠镇寻古
△△△作者:莫迦
三月,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是百花争艳、万木争荣的时候。暖风拂面,阳光和熙,人们脱去厚重的冬装,接受春阳的沐浴,舒展蜷曲一冬的筋骨,放飞因寒冷而收缩的思绪。因此三月,也就成了人们踏青赏景、寻古访新的大好时节。我们正和着这季节的节拍踏访于历史积淀深厚、田园风光迤逦的瓦埠镇,感受沧桑历史,欣赏明媚春光。

寻古一:瓦埠湖。
有着千余年人文历史的瓦埠湖,位于淮河南岸,寿县城东南,安徽省五大淡水湖之一,水面达24万多亩。古来即是沿淮重要的商贸河埠,生意兴隆、商贾云集,有"金瓦埠"之称。今日虽商埠风光不再,但湖光秀色依然美丽。
我们在瓦埠镇码头坐上渡船,一望无际的水域展现在眼前,湖水清澈,湖光潋滟,水天一体,湿润的空气带着田园气息,让人都想多呼吸几次。湖中也很热闹,大船、扁舟、波光、流雾,不时掠过的飞鸟,构成一幅动感十足而又曼妙迷人的水墨画。我们犹如在画中行船。古老的瓦埠湖您养育了我们的祖先,您现在还发挥着您取之不尽的能量,继续养育着他们的后代。如果需要感恩的话,千百年来,有多少人要感谢您的养育之恩;如果您要回报的话,我想那就是要求当代人继续保护水质,养护生态,让这片水域、水质、湖产再千年不变。
上了湖岸,湖柳绦绦,娇柔妩媚,曼舞风中,传递着春天的气息。我们一行谈论着咏柳的诗歌,议论着咏柳的诗人,赞美着咏柳的名诗佳句,争论着谁写的最好、最多、最绝,虽然争论不能当做定论,但争论的认真、不苟,足见来访者的学识与品位,增了知识,长了见识。
小小的银鱼是瓦埠湖主要特产之一,鲜嫩味美。在明末清初就被列为贡品,在当代销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声名远播,继续为瓦埠人民做着奉献。

寻古之二:瓦埠街
瓦埠镇位于寿县东南,瓦埠湖东岸,依湖而建,因湖得名,有文字记载就有2600多年的历史。瓦埠镇有一条老街,谓“瓦埠老街”,四条街道,青石铺路,建筑依前店后铺格局,灰砖黑瓦,斗拱飞檐,格窗木门,庭院三进、四进不同,今天仍古韵犹存,风姿依旧。老街店铺鳞次栉比,足见当时的喧嚣繁华。
我们漫步在古老的瓦埠街上,足踏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看到旧瓦断墙,斑驳门窗,古老沧桑,一条街,有的开店,有的住家。路过一户人家,主人在堂屋摘菜,我们在门口看看,女主人主动与我们搭话,热情邀请我们屋里坐,我们也没客气,就进去跟女主人攀谈起来。女主人说自己不是这老屋的原住户,他们原先是瓦埠湖的船民,年龄大了,想上岸居住,花了一些钱买下了这间老屋,堂屋没有翻新,还保持原样,后屋扒掉重新起了三层楼房,宽敞明亮。她还让我们到后院看看她的新屋,由于有三条小狗门口驻守,狗视眈眈,我们没有敢进去。
瓦埠镇,还有“君子镇”之称。出生在当地的同行者,谈起瓦埠的历史如数家珍,他向我们介绍了“君子镇”的由来。其一,春秋末,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宓子贱由鲁使吴,病卒瓦埠,其学识品德,堪称“君子”,后人修“先贤宓子祠”于街市,故瓦埠又名“君子故里”、“君子镇”。其二,传说在宋朝前期,八贤王赵德芳带两随从南下微服私访,经寿州至瓦埠,发现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临行之时在客栈挥毫题写了“君子里”三个大字。后人就以此为荣,“君子镇”的美名也就因此传了下来。
不管是因“宓子”得名,还是因“八贤王微服私访”赐名,瓦埠素来民风淳朴是不二的事实。

寻古之三:宓子园。
寿州志载:宓子即宓子贱,春秋末鲁国人,名不齐,孔子学生,有才,仁爱,春秋末由鲁使吴,病卒葬于瓦埠,其墓在瓦埠镇东南铁佛岗,墓周140米,封土高3米。墓南原有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奉直大夫知寿州事舒琛所立之“先贤单父宓子贱”碑,墓东路边原有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奉直大夫知寿州事彭汝贤题之“先贤单父侯宓子贱神道”碑。今碑不在,墓犹存,古时不断有过客凭吊。清人王肇奎谒宓子贱墓时曾写道:“仆夫寻前路,下马古城阴。远水围平野,斜阳薄断岑。鸟惊人语散,草入墓门深。再拜怀先哲,鸣琴空好音。”“鸣琴空好音”似乎喻意宓子贱单父弹琴的故事。宓子贱治理单父时,每天弹琴自乐,很少走出公堂,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他的前任巫马期治理单父时,日日早出晚归,事事亲自办理,这样才勉强把单父治理的像样。巫马期问宓子贱缘故,宓子贱说:“我的办法是凭借众人的力量,你的办法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力量的当然劳苦,依靠众人力量的人当然安逸。”两千多年前宓子贱就知道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宓子墓、宓子祠我们没有去,我们参拜的是临湖新建的宓子贱纪念园,园中塑有两米多高的宓子贱雕像。像的后、左、右三方建有浮雕墙,阐释着宓子贱待人、处事、理政的故事。纪念园里有清凌凌的水塘,密植着花草、树木,环境清幽雅致,不失为凭吊贤哲、游玩览胜的好去处。拜谒完先贤,我们依次在塑像前留影。
回来欣赏图片,感觉先贤很高大,自我很渺小。渺小之处不是外形上的高矮区别,而是贤能上是否有逊于古人?深感古人的纯朴、仁义、胸怀应该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