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穷学生
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饿着肚子,年轻的张博和手里拿着借来的一元钱,站在天津巷口一张音乐会的海报面前,音乐会的演奏者是他向往已久的啊,可门票太昂贵了,每张一元!博和作了一番小小的思想斗争:是先用五角钱去小食店饱餐一顿,安抚一下辘辘饥肠,还是用这一元钱去买一张难得的音乐会门票?最后,饥饿终于没有挡住他重视品位和气质的修炼以及对精神享受的渴望。
博和这样说服了自己:“饭总是能经常吃到的,今天吃不到,明天还能吃到。可是音乐会,却是机遇难求了!”
这是1920年,博和在天津南开大学银行学系学习期间的故事。
这段故事印象之深刻,我在写爷爷的过程中,经常在我面前回放。联想到他后来摔伤无法衣冠整坐姿正就拒绝吃饭,以至于身体极度的虚弱不堪,可以看出,爷爷对自己要求之严有时近乎苛刻了。饿肚子不吃饭,在我来说,不到万不得已我可能做不到哟。
其时,博和已经是有两个儿子的父亲了。27岁的他在1919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的事,在四川偏僻的江安县算是比较轰动的新闻,爸爸说过,当时县长大人开启了县城正门亲自出城迎接呢。
有一定生活阅历的博和在南开那一届同学中,年龄算比较大的,同学们都称他老大哥。
我们在兼善中学九蕙廊里看到一张1919年天津南开大学的老照片。

终于看到一张年轻张博和的照片了,呵呵,挺帅的呢。

20世纪10年代末,民族危机深重,怀抱“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深感责任重大。他们中一部分人受“民主”与“科学”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以改变国民性为救国的根本思路;一部分青年同时又受俄国10月革命的影响,认为应该通过暴力武装夺取政权。
博和经常看见有同学从墙根爬进爬出,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毫无疑问,博和也是接受了很多先进思想。略有不同的是,有的同学是要学习俄国砸碎旧世界,而博和深受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教育救国信念的影响,应该是个改良主义者。据说当时博和常与同学们一起参与时政讨论,探讨国家前途命运。博和崇尚教育、科学和实业救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但同时也认为应尽量不耽误学习。
那个时代,一个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开始兴起。留法勤工俭学的目的在于向西方寻找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出路,达到回国普及教育、改良社会、振兴实业之目的。博和当时也充满抱负,积极准备去法国留学。但是刚好那时,妻子分娩一对双胞胎后重病染身,双胞胎又都死于“七日风”。为了妻子,多少懂一些中医的博和最终未能成行。
二、追求梦想
1923年张博和从天津南开大学毕业了,先后在江安县省立第三中学、成都锦江中学任教。担任锦江中学教导主任是在1925年,此时博和刚有了最小的儿子(我爸爸)。接受夏公亮校长的邀请时,博和便对他表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所以在任职中经常安排学生参加劳动。可不少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有意见了,回去给家长抱怨,家长又找到校长。校长大概有他的苦衷吧,态度显暧昧,但博和不能放弃自己的理念,一年后主动辞了职。之后又在成都商业专科学校任教过一段时间。
1928年接受陈离(注1)的邀请去广汉县创办“永济钱庄”,随后又主持修建了据说是四川省第一个现代公园——广汉公园。1931年调任新都县财政局长。他在广汉和新都两县的主要任务是抓财经和建设工作,陈离对张博和出色的工作非常满意。毕竟博和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商科,搞财经应该是学以致用得心应手吧。但博和的梦想是希望看到富强康乐、独立自主之国家,认为实现这个愿望首先需要普及科学与民主,而教育则是其根本。所以博和的志向还是一心一意想献身教育事业。
博和生平遇着两位知己,一位就是前面提到的陈离,另一位就是卢作孚(注2)。与卢作孚的结识,博和感叹找到知音,他们的志趣相投,互以才识相器重,卢作孚有志于振兴中国实业和从事乡村建设和教育,主张“打破苟安的局面,创造理想的社会”的理念与博和一拍即合。博和决定把北碚作为施展抱负、实施自己理想的用武之地。

卢作孚聘请张博和为中国西部科学院总务主任以及兼善中学校长。
张博和于1932年1月受聘,并成为董事会常务校董。
至此,张博和把家安在北碚。作为卢作孚志同道合的挚友和得力干将,博和开始心无旁骛地投身于他心心念念的教育事业和参与北碚地区的建设,正如他后来给卢作孚的信中所说“北碚事业乃挽救中国之惟一方向,吾人实应引为己任。”
兼善中学是于1930年卢作孚等人创办的私立学校。按校董会章程规定,常务校董会半年一会,职能是:选聘校长,策划学校事务及考察学校情况,筹划学校经费,监察审核学校财务保管学校财产。
正是由于公而忘己的实干精神,有口皆碑,张博和深受卢作孚的信任和学生、教职员工的爱戴和敬重。“从卢作孚和张博和二人通信看,他们的关系密切,不是一般的合作伙伴或上级下级关系,可谓志同道合。” (注3)
当然咯,他们之间也有争论,据访问的老人说,他俩还有“斗气”呢。互相生气的时候,你给我写信用了三十几个字,我就回信用二十六个字,你又回信用二十二个字,我再回你二十一个字。这种民国文人的“斗气”方式好特别哈,听到这个故事,我们姐妹仨居然忍俊不禁笑了起来。
就这样,博和担任兼善中学校长等职直至1956年,为兼善中学和北碚贡献了二十多个春秋。
(未完待续)
注释
1、博和在重庆将校学堂的同学,陈
离 国民党起义旅长,百度可查。
2、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
社会活动家。
3、赵晓铃 :《卢作孚与兼善中学的
前尘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