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落鬼”讨替身
戴永久
古通州地界,一个远离村庄的大河边上,有一块绿油油的西瓜地。瓜田内有一座更棚,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食住在更棚内,日夜看护着自己即将成熟的西瓜。
有一天深夜,睡梦中老人觉得似有几个人在窃窃私语。“难道有人来偷瓜?”
老人本能地翻身坐起,屏住呼吸,一声不响,准备探个究竟。侧耳一听,原来是几个“河落鬼”正在庆幸,今天可以讨个替身。他们说:“今天早上有一新过门小媳妇走娘家路过此地,待她走到河边,就设法将她的凉帽刮到河中,待其下河捞凉帽时趁机下手,笃定是‘碗里抓菱——十拿九稳’。”老者听在耳里,想在心中,将信将疑。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世事通达的老者决意要探个究竟。他寸步不离,坐在更棚前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河边。
这一天,日出三杆,骄阳下果然有一头戴草帽的年轻妇女,急匆匆地沿河边大路走来。突然间,一阵旋风将她头上的草帽刮入河深流急的水中。小媳妇一怔,慌忙转身向吹落凉帽的河边奔去。老者一见,奋不顾身的冲上前去一把抓住小媳妇说:“有危险,千万不能下河,哪怕我赔你一顶草帽。”
几个“河落鬼”眼看到手的“替身”被白白地放跑,气得跺脚捶胸,嚎啕大哭,相互说道:以后不知猴年马月才能遇有投胎机会?一个年轻气盛的“河落鬼”咬牙切齿地说:“都是那个‘老不死’的坏了我们的好事,我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他拖下水作个‘替身’算了。”
年长的“河落鬼”叹了口气,连连摇头说:“万万使不得,生、死各有定数,这个老者不应死于水中,拖他又有何用?”
“那他应死于何处?”
“他应死于监牢之中。”
老者听得此言,不由大吃一惊,但转念一想,自己老实巴交,小心谨慎,处处与人为善,从不招惹事非,哪得会坐监而亡。不过是“耳不听,肚不恼”,从此之后,老者更是时时处处“穿钉鞋带拐杖”,生怕惹出什么事端来。
经年以后,老者平安无事,“河落鬼”所说之言也逐渐淡忘。一天,隔壁邻居家独生“现欢宝儿”过百日,前来道喜的亲朋好友,纷纷抢着将孩子抱在怀中亲热,以示祝贺。老者身为近邻好友,又是儿孙满堂,福寿双全的长辈,岂有不抱之理。他兴致勃勃地分开众人,喜笑颜开地大老远冲过去喊道:“乖乖肉,蘣宝宝,快让老爹抱一抱,惯一惯,保你长命百岁有发达!”说罢,像接彩球一般双手接过孩子顺势向上一撮,也不知是否过于激动,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抛出去的孩子像活鱼似的往下一滑,笃的一声栽到地上。
哪晓得遇上了恶时辰 ,“雨点滴到了香头上”, 窜到地上的孩子的头不偏不倚正好栽在一块砖头头儿上,当即头破血流。待抱到手上一看,孩子已一命呜呼。当下众人慌了手脚,孩子的家人悲痛欲绝,老者更是有口难辩,吓得同瞪口呆,浑身打颤。
人命关天,官府接报,随之将老者收监候审。老者生就胆小怕事,见出了人命,自知难脱干系,到达监中更是悲愤不已,联想起“河落鬼”所说“坐牢而死”的预言,他不由得眼前一黑,头脑一晕,口喷鲜血,一头栽到在地上,口中断断续续“命该如此,命中注定”的念叨个不停。
牢卒见状,一面禀报官府,一面通知家人前来探视。片刻之后,老者突然挣扎着倚着墙壁,慢慢站起来,仰天长叹一声,訇然倒地,气绝而亡。后来,官府衙门经过察访判定:老者为人善良,两家并无积怨,孩子因失误而殁,老者有过无罪。
可话又得说回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关于鬼的故事,要数干宝的《搜神记》最具魅力。究竟鬼在哪里,说的人,听的人都说不清楚。一位智者问,如果世界上真的有鬼怪妖魔存在,那人怎么活呢?
山东的蒲松龄是说鬼的高手大家,他在《聊斋志序》里直接道明了所以说鬼的原因。“河落鬼”到底身居何处?不言自明。
你种你的西瓜,看护管理好,卖几个钱养家糊口才是。救年轻小媳妇,值得提倡,但你抱邻居家宝宝,凭什么过于激动而失态失手。平平静静过日子,安安稳稳种西瓜,什么事都不会绕着你。说白了,心里有鬼,早晚都会被“讨”去做“替身”。这样的人,世间不少。

个人简介:
戴永久,男,汉族,1944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曾任小学教师,5个乡镇党委书记和县、市两个部门负责人。2004年退休后从事文学习作先后在"江苏生活快报""江苏散文报""山西科技导报""泰州晚报""姜堰日报""溱湖""罗塘"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100余篇。现为江苏省作协会员。

